百家姓查询
查姓氏

拼音: xià

百家姓夏姓专栏主要介绍夏姓的起源知识及由来历史资料,以及推荐多个好听的夏姓男孩/女孩名字。

夏姓来源
夏姓起源
1、出自姒行,据《姓谱》所载,周王朝封夏后氏之后东楼公于杞,其余有不得封邑者,以原国名“夏”为氏。
2、为夏侯氏所简化,今甘肃庆阳夏氏即是。
3、出自妫姓,以王父字为氏。据《通志.氏族略》所载,春秋时陈宣公之子少西,字子夏。其子孙征舒,以王父的字“夏”为氏,称为夏征舒。是为陈国之夏氏。
夏姓郡望堂号

郡望

会稽郡:秦始皇二十五年(己卯,公元前222年)于原吴、越地置郡,治所在吴县(今江苏苏州),辖境包括有江南、浙江省大部及皖南一部。西汉武帝元封五年(乙亥,公元前106年),会稽郡受督于扬州刺史部,时领二十六县,在今浙江省境内有十八县。东汉朝永建四年(己巳,公元129年)分吴、会稽为二郡,会稽移治山阴(今浙江绍兴),有浙闽之地。西汉时期辖地在今江苏省长江以南、茅山以东、浙江省大部份(仅天目山、淳安县西部小部分地区除外)、安徽省水阳江流域以东及新安江、率水流域一带及福建全省。三国时期孙吴国分设临海(今浙江台州)等郡后,其辖境缩小。西晋朝太康二年(辛丑,公元281年),以会稽地封骠骑将军孙秀,以郡为国,称会稽国。隋朝开皇九年(己酉,公元589年)平陈,省郡县,废会稽郡为越州,后又分山阴县置会稽县。清朝顺治年间(公元1644~1661年)移治到山阴县(今浙江绍兴)。民国时期合会稽、山阴二县为绍兴县。今为浙江省绍兴市。

谯国郡:亦称谯国、谯郡。东汉朝建安年间(公元196~220年),将沛郡分出一部分设置了谯郡,治所在谯县(今安徽亳州),仍隶属豫州刺史部所辖之沛郡,其时辖地在今安徽、河南两省之间的一带地区。三国时期辖地在今安徽,河南两省的灵璧县、蒙城县、太和县、鹿邑县、永城县间一带地区。

高阳郡:战国时期为高阳邑,东汉桓帝时期(公元147~167年)置郡,治所在高阳(今河北高阳),其时辖地在今河北省高阳县一带。晋朝泰始初期置高阳国,治所在博陆(今河北蠡县),时辖四县,辖境包括今保定、清苑、高阳、博野、蠡县等地。北魏时期置青州高阳郡,辖地在今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县西北部一带。隋朝开皇初年(辛丑,公元581年)废黜。

鲁 郡:亦称鲁国、鲁国郡。西汉朝初将秦朝原来的薛郡改为鲁国,治所在鲁县(今山东曲阜)。三国时期的曹魏及晋朝改为鲁郡,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曲阜、泗水、滋阳一带地区。南北朝时期的北齐又改为任城郡。另外,隋朝时期有个鲁州鲁郡,唐朝时期有个兖州鲁郡,其间虽然都辖有曲阜,如隋朝时期曾改鲁县为汶阳县,继而恢复曲阜原名,而治所均在兖州。唐朝时期鲁国郡在今山东省的滋县。

堂号

会稽堂:以望立堂。

谯国堂:以望立堂。

高阳堂:以望立堂。

鲁国堂:以望立堂。

平水堂:夏禹治水十三年于外,三过家门而不入,水患终于被治平,舜把帝位让给了他。

正德堂:明正德年间(公元1506~1521)夏氏先祖夏儒之女成为明武宗皇后,夏儒成为国丈,被明武宗封为庆阴伯。后人为纪念先祖,遂以明武宗年号“正德”为堂名,称“正德堂”。兴化夏氏家族即以“正德堂”为本族徽号。

夏姓家乘谱牒

谱名 编者及编撰方式 藏地

江苏扬州维阳夏氏重修族谱十六卷 夏丰融主修,清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木刻活字印本 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苏泰县夏氏宗谱二卷 夏康庆纂,民国六年(公元1917年)木刻活字印本 江苏省泰县图书馆

江西江都夏氏族谱二十卷 夏茂椿修,民国六年(公元1917年)木刻活字印本 河北大学图书馆

江苏句容夏氏宗谱八卷 夏致勋、夏正铉等重修,清嘉庐二十一年(公元1816年)孝恩堂木刻活字印本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苏武进夏氏续修宗谱八卷 夏叙德修,清光绪九年(公元1883年)务本堂木刻活字印本 河北大学图书馆

浙江云和夏氏宗谱 著者待考,民国年间木刻活字印本 浙江省云和县文物管理局

安徽怀宁夏氏宗谱 著者待考,民国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报本堂木刻活字印本 安徽省安庆市图书馆书馆

江西新建夏氏家谱 夏献云辑,清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遵道堂木刻活字印本 中国科学院图书馆、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安徽省图书馆

江西德兴雁门夏氏宗谱二卷 夏光琏等重修,清嘉庆十三年(公元1808年)木刻活字印本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西丰城学前夏氏家乘二十二卷 )夏逢年等修,清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敦伦堂木刻活字印本 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夏氏宗谱一卷 著者待考,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木刻活字印本 中国国家图书馆

桐冈夏氏宗谱,附图一卷 著者待考,摹刻本 海市图书馆书馆

夏氏家谱九卷 夏刚纂修,清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木刻活字印本 中国档案馆

八潭夏氏续修宗谱八卷 夏叙德修,清光绪年间务本堂木刻活字印本 中国档案馆

夏氏宗谱十八卷 夏劂谋纂修,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源远堂木刻活字印本 中国档案馆

江都祈沙夏族谱二十卷 夏茂椿修,民国六年(公元1917年)尚忠堂木刻活字印本 中国档案馆

毗陵夏氏重修宗谱九卷 夏永图纂修,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国思孝堂木刻活字印本 中国档案馆

虞东蒋山夏氏宗谱六卷 夏洪纂修,清咸丰八年(公元1858年)明德堂木刻活字印本 中国档案馆

武冈夏氏续修谱十二卷 夏顺光等续修,民国三十二年(公元1943年)聚奎堂木刻活字印本 中国档案馆

上虞桂林夏氏宗谱十卷 夏宪法曾等纂修,清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明德堂木刻活字印本 中国档案馆

上虞桂林夏氏松夏支系七卷 姚莹俊纂修,清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怡寿堂木刻活字印本 中国档案馆

上虞夏氏宗谱 著者待考,清朝年间彝叙堂木刻活字印本 中国档案馆

上虞夏家埠夏氏宗谱八卷 夏琳主修,清嘉庆七年(公元1802年)明德堂木刻活字印本 中国档案馆

上虞夏家埠夏氏宗谱 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明德堂木刻活字印本 中国档案馆

夏氏四修族谱九卷 夏扬弼纂修,民国丙寅年(公元1926年)会稽堂石印本 中国档案馆

夏氏四修族谱九卷 夏扬弼纂修,民国十五年(公元1926年)会稽堂石印本九册 中国档案馆

夏氏七修族谱三十六卷 著者待考,民国三十一年(公元1942年)清廉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十一册 中国档案馆

湖南汉寿枫田夏氏五修族谱十六卷 夏达基等纂修,民国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木刻活字印本 中国档案馆

夏姓迁徙分布
迁徙分布

夏姓立姓之后,一直活动在河南、安徽一带。妫姓夏氏世为陈国大夫,春秋时期在河南地区发展繁衍,其影响远远超过了姒姓夏氏,战国时期,陈国的夏氏已经发展到齐、卫等国为官。秦汉时期,夏姓除继续在河南繁衍外,已经向河北、安徽等地播散,主要的迁移方向是东南的江浙皖地区。到了晋朝,夏氏已经是浙江的望族,最著名的郡望是会稽,今浙江绍兴一带。到了唐宋时期,夏姓已遍布于长江流域地区,尤其在长江三角洲,奠定了今天的夏姓分布框架。清初夏姓也进入了台湾。

宋朝时期,夏姓大约有19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24%,排在第七十六位。夏姓第一大省是江西,约占全国夏姓总人口的19.5%。在全国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山西、河南、浙江这四省夏姓大约占全国夏姓总人口的57%,其次分布于湖北、安徽、陕西,这三省的的夏姓又集中中了32%。全国形成了以东南赣浙皖、西北晋秦、中原豫鄂为中心的三块夏姓聚集区。

明朝时期,夏姓大约有43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46%,为明朝第五十四位大姓。宋元明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夏姓人口增长高于全国人口的增长,600年中夏姓人口纯增长率为130%,净增加了24万。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苏、浙江、江西,这三省夏姓大约占夏姓总人口的67%,其次分布于安徽、湖北、四川、山东,这四省的夏姓又集中了22%。江苏为夏姓第一大省,占夏姓总人口的33%。宋元明期间,夏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其人口主要向东南和南部地区迁移,西北地区夏姓人口萎缩严重。全国重新形成了以苏、浙、赣为中心的夏姓人口聚集区,夏姓人口重心由中原向东南漂移。

宋朝时期,夏姓大约有19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24%,排在第76位。夏姓的第一大省是江西,约占全国夏姓总人口的19.5%,占江西总人口的0.4%。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山西、河南、浙江这四省夏姓大约占全国夏姓总人口的57%;其次分布于湖北、安徽、陕西,这三省夏姓又集中了32%,全国形成了东南赣浙皖、西北晋秦、中原豫鄂为中心的三块夏姓聚集区。

明朝时期,夏姓大约有43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46%,为明朝第54位大姓。宋、元、明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为20%,夏姓人口增长高于全国人口增长,600年中夏姓人口纯增长率为130%,净增加了24万。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苏(33.3%)、浙江(17.9%)、江西(15.5%),这三省夏姓大约占夏姓总人口的67%;其先次分布于安徽(6.2%)、湖北(5.8%)、四川(5.3%)、山东(5%),这四省的夏姓、又集中了22%。江苏为夏姓的第一大省,占江苏总人口的33%。宋、元、明期间,夏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其人口主要向东南和西南地区迁移,西北地区夏姓人口萎缩严重。全国重新形成了苏浙赣为中心的夏姓人口聚集地,夏姓人口重心有中原向东南漂移。

当代夏姓的人口已达468万,为全国第55位大姓,大约占全国总人口的0.39%,从明朝至今600年夏姓人口由43万增到468万,增长了11倍,明朝的平均人口接近9 300万,当代的人口按12亿计,人口增长了13倍。夏姓人口的增加速度低于全国人口的增加速度。近1 000年中夏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形态势。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江苏、浙江、江西三省,大约占夏姓总人口的39%;其次分布于四川、安徽、贵州、湖北、上海,这五省市又集中了28%。江苏为当代夏姓第一大省,居住了夏姓总人口的15.4%,占省总人口的1%。全国形成了以长江三角洲为中心,向西沿长江逐渐扩散的夏姓分布面。在最近600年期间,夏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朝间有了很大的区别,流动方向由东南部向西部、华东强劲的回迁,东南地区虽然仍为夏姓的中心地,但人口比重已经比顶峰时期减少了40%。

夏宇泽  夏雨泽  夏哲瀚  夏铭涵  夏云开  夏雪初  夏术兰  夏冰铭  夏富豪  夏万佳  夏诗辉  夏诗晖  夏嘉希  夏嘉泽  夏琪雄  夏飞越  夏跃豪  夏子辰  夏佳兆  夏梓宸  夏贺燃  夏明希  夏慧彤  夏婷秀  夏子萱  夏志成  夏婷慧  夏慧婷  夏慧美  夏雨欣  夏驱太  夏彩霞  夏树奎  夏未辰  夏宇琪  夏永凤  夏星泽  夏逸航  夏淑洪  夏傲婷  夏昕煜  夏拥天  夏帝儒  夏明银  夏世博  夏世鑫  夏传智  夏慧敏  夏婉笛  夏婉迪  夏子怡  夏玥琪  夏秀妍  夏心蕊  夏新曦  夏铭晨  夏铭辰  夏俊晖  夏旭彬  夏昊然  夏求知  夏瀚玥  夏浩岚  夏芳蓓  夏景怡  夏茂天  夏贝尔  夏翰伟  夏本栩  夏靖入  夏浯祜  夏左曜  夏司缮  夏舶般  夏晶晶  夏明东  夏光金  夏江坤  夏琪博  夏胜伟  夏娈堡  夏林皓  夏楚希  夏宏林  夏子瞳  夏长青  夏启帆  夏泊君  夏立新  夏凤美  夏娴嶠  夏坪制  夏子竣  夏晨凯  夏竟芝  夏雅馨  夏荣翊  夏浩芝  夏利静  夏星颖   更多夏姓男孩名字
夏藜嫣  夏同妍  夏一灵  夏方丽  夏方莺  夏琮鄙  夏霓娴  夏姗玉  夏朵蕴  夏伶陇  夏筱萱  夏俪甜  夏碧岑  夏雨熙  夏雨露  夏文琪  夏若淇  夏若水  夏颍芫  夏恋乔  夏嫩琳  夏若兮  夏若凌  夏焕凌  夏尼篮  夏览珏  夏俪窈  夏仙藉  夏蕴颖  夏镭时  夏凡馨  夏灌巾  夏菡岑  夏小妹  夏思蕊  夏蕊琪  夏佳琪  夏天瑜  夏婉婷  夏碧萱  夏怡萱  夏语萱  夏雨涵  夏梦涵  夏梦菡  夏梦琪  夏紫璇  夏思琪  夏思菡  夏思涵  夏梦洁  夏秋涵  夏秋菡  夏琳希  夏林希  夏林熙  夏丽玲  夏鹿媛  夏心媛  夏齐媛  夏鼓媛  夏鼎媛  夏高媛  夏风媛  夏雨媛  夏告媛  夏羽媛  夏子媛  夏四媛  夏五媛  夏三媛  夏二媛  夏一媛  夏诗媛  夏惠媛  夏熙媛  夏秋媛  夏婉媛  夏歆媛  夏慕媛  夏媛媛  夏静雅  夏媛熙  夏思媛  夏希媛  夏晨媛  夏佳媛  夏馨媛  夏欣媛  夏新媛  夏乐仪  夏静彤  夏优优  夏悠悠  夏嘉懿  夏新懿  夏淑雅  夏淑媛  夏戆彤  夏天美   更多夏姓女孩名字
姓氏名字大全

©2019-2025 学门教育网 版权所有 电脑版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1903450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