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注音:
繁体:
恐慌性消费 -简介
恐慌性消费是指因对政策的不确定性或因恐慌而对灾难应对物资进行抢购的现象。这种现象只能靠政府有效地解释才能缓解,只有政府在民众恐慌面前及时的说明和解释,释放民众的心理压力,才能有效的缓解恐慌。
案例
1、车市
2011年1月10日,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公布了2010年的汽车产销数据。2010年的中国汽车市场在政策的大力推动下,突破1800万的销量超越美国曾创造的1700万辆的销售纪录,令其他国家望尘莫及。
随着2011年北京交通治堵政策的出台,各地正在酝酿效仿北京的政策,这将对2011年的汽车市场产生一定的影响。
北京出台摇号限牌政策之后,在全国各大城市掀起巨大的波澜,尤其是交通拥堵严重的城市对这一政策的效果格外重视。对此徐长明表示担心,认为北京作为首都推行政策具有一定的模范带头效应,如果其他城市纷纷效仿北京的政策,在保有量的源头下功夫,那么对中国整体汽车市场的影响将会非常大。深圳、广州等一线城市目前都在研讨较为严厉的治堵政策,而车市更是闻风而动,显得相当活跃。受传闻的影响,短期内可能形成新的购车热潮。2011年一季度乃至上半年很有可能因为各地限牌政策的传言导致盲目的恐慌性消费。
2、楼市
2009年11月“官方声音”在坊间广为流传,据有关媒体报道,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王珏林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鉴于目前经济回暖、房地产市场向好等形势,2008年出台的一系列楼市优惠政策有可能在年底到期终止。而在搜房网论坛上,相关的“房贷优惠或即将取消,政策未明传言四起。
市民从“销售员催客户交办房贷的资料到客户催销售员赶紧给银行送资料”,尤其是办公积金贷款的客户,更是积极不断询问售楼部人员贷款发放情况,就是要确保能够在大限之前享受到退税政策。
对此专家也表示,对于市民不顾及个人的具体情况和实际条件,“恐慌性”的买房举动并不理智,有的人把所有积蓄和多方筹措的资金、甚至还把老人的养老钱全都用在购买商品房上,孤注一掷,期待更大的升值空间,而个别开发商的蓄意炒作又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致使一部分市民买房时缺乏必要的经验,对所要购买的商品房和开发商没有做全面的了解,过于听信开发商的广告宣传,匆忙买完后往往出现许多意想不到的问题,结果不但自己蒙受经济损失,还耗费许多精力,得不偿失。
3、灾后
每逢大的传染性疾病来临和大灾过后,不少市民受传言所影响,盲目消费。从非典的板蓝根到2011年的日本地震引发核泄漏的碘片,普通民众作为最为无助的群体,他们盲目的听从他人的传言,到处抢购预防物质。但却不能明确购买后有没有用,总是先买了再说。这种心理被不法商家利用,炒作价格,给市民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4、谣盐
2011年3月11日,日本9.0大地震,导致福岛核电站发生爆炸,核辐射开始向外辐射。由于担心日本核泄漏污染海水、影响身体健康,16日开始,中国多地陆续爆发食盐恐慌性抢购,17日,江苏、山西、浙江、广东、北京、四川、安徽等多个地区食盐被抢购,许多地方盐价暴涨15倍,由原来的1元一袋变成15元一袋,多地食盐脱销。
市民疯狂抢购食盐,是因为听到坊间传言:一种说法是日本的核辐射会对海水造成污染,今后海水盐制作出来也会有辐射;另一种说法是食用盐中的碘可以有效防止核辐射,很多人这两天从网上乱扒防核辐射知识,知道补碘可以预防甲状腺疾病,从而抵抗核辐射造成的人体甲状腺损伤,碘从哪里来?于是,大家想到了自己平时吃的碘盐。传言散布后,许多市民感到紧张,就跟风去买了。
医学专家表示,碘盐中的碘起不到预防放射性碘的作用,不根据实际情况、盲目过量地吃碘盐,反而对身体有害无益。
原因分析
1、流行病和大灾过后,传的最快的不是实时的新闻,而是各种流言,这些流言对已经经历了灾难的民众造成巨大的心理恐慌,为了安抚自己的不安,就会不自主的去按照流言的方法去做;
2、术有专攻,一般的普通民众对专业性比较强的领域缺乏了解,不能识破流言的真伪,而造成流言的迅速扩大;
3、灾后,除了恐慌还是恐慌,当人的恐慌达到一定的压力值时,就会发泄出来,这种发泄就是不停地购买物质,安慰自己的心理;
4、最主要的一点是,政府在灾难面前没有有效地进行宣传和解释说明,造成民众无所适从,只能随大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