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词语
查词语

鳅蚖

拼音:qiū yuán

注音:ㄑㄧㄡ ㄧㄨㄢˊ

繁体:

基本解释

亦作“鰌蚖”。泥鳅与蝾螈。蚖,同“ 螈 ”。 宋 苏轼 《蓄材用策》:“鰌蚖之所蟠,牂豚之所伏。”

基本含义
形容人或事物难以捉摸、躲避或逃脱。
详细解释
鳅蚖是一种水生动物,体形柔软,行动迅速,很难被捉住。成语“鳅蚖”比喻人或事物行动灵活、难以捉摸,往往令人防不胜防。
使用场景
常用于形容人的行动灵活、难以捉摸,或者形容事物难以预测、躲避或逃脱的情况。通常用于贬义,表示对某人或某事的不信任或警惕。
故事起源
成语“鳅蚖”最早出现在《战国策·魏策一》中。据说,战国时期,魏国有一位名叫鳅蚖的间谍,他善于隐蔽行动,使敌人无法察觉。后来,人们将他的名字用来形容行动灵活、难以捉摸的人或事物。
成语结构
主体词“鳅蚖”是一个比喻,可以作为主语或宾语出现在句子中。
例句
1. 他的行踪像鳅蚖一样,一会儿在这边,一会儿又在那边,让人捉摸不定。2. 这个计划就像鳅蚖一样,我们无法预测下一步会发生什么。
记忆技巧
可以通过联想鳅蚖的形象来记忆这个成语。想象一个鳅蚖在水中灵活游动,无法被捉住的形象,以帮助记忆成语的含义。
延伸学习
可以进一步学习其他类似的成语,如“如鱼得水”、“如履薄冰”等,来拓展对于人或事物特质的形象化描述。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小明的跑步速度快得像鳅蚖一样,同学们都追不上他。2. 初中生:这个小偷真是鳅蚖,每次作案后都能逃脱警察的追捕。3. 高中生:这个政治家的手段真是鳅蚖,让人防不胜防。
推荐词语

©2019-2025 学门教育网 版权所有 电脑版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1903450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