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词语
查词语

火礮

拼音:

注音:

繁体:火砲|火礮

基本解释

亦作“ 火砲 ”。亦作“ 火炮 ”。1.利用火力(火药发明后用火药)发射弹丸的重武器。 唐 武元衡 《出塞作》诗:“白羽矢飞先火礮,黄金甲耀夺朝暾。”《宋史·兵志九》:“﹝ 孝宗乾道 ﹞四年,幸 茅滩 教閲……兵分东西,呈大刀、火砲。”《说岳全传》第十六回:“在 三山口 各处紧要关隘,遍设伏兵火炮。”
2.指鞭炮。 沙汀 《范老老师》:“接着他高高兴兴买了饼和火炮回去。”

基本含义
比喻言辞激烈、气势汹汹。
详细解释
火礮是一个形容词性成语,由“火”和“礮”两个字组成。其中,“火”指燃烧的火焰,象征激烈、猛烈的情感或行为;“礮”指古代的一种火器,用于发射炮弹,象征威力强大。火礮一词用来形容言辞激烈、气势汹汹,像燃烧的火焰和威力强大的炮弹一样。
使用场景
火礮一词常用于形容辩论、争吵、口角等言辞激烈的场景。它可以形容人们的争论激烈、情绪激动,也可以形容某种行为或事件具有强烈的冲突性和对抗性。
故事起源
火礮一词最早出现在明代杨慎《世说新语·任诞》中,原文为“言语交火,如火礮”。由于火礮的威力强大,喻示了言辞激烈的场面,因此逐渐成为形容激烈争论的成语。
成语结构
主谓结构。
例句
1. 在会议上,两位代表争论得火礮四起。2. 这场辩论会上,双方言辞激烈,火礮不断。3. 他们之间的争执越来越激烈,火礮如同山火般蔓延。
记忆技巧
可以通过联想来记忆这个成语。想象两个人在激烈争论时,他们的言辞像火焰一样燃烧,又像威力强大的炮弹一样冲击人心。
延伸学习
可以学习更多与激烈争论相关的成语,如“火上浇油”、“口诛笔伐”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老师批评了我,我火礮地回答了她。2. 初中生:班里两个同学发生了争执,火礮四起,气氛紧张。3. 高中生:辩论赛上,选手们言辞激烈,火礮不断,场面十分激烈。4. 大学生:在讨论会上,大家对问题的看法不同,争论得火礮四起,场面非常激烈。
推荐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