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词语
查词语

赖校族

拼音:

注音:

繁体:

基本解释

 赖校族(campus dwellers)指既不深造,也不就业,而是继续“赖”在学校的大学毕业生。

详细解释


 简介

单纯从字面上看,“赖校族”是一个新鲜名词,也许会令许多人感到陌生,但是如果换一个词语来描述这种现象,则要容易理解得多———“啃老族”。所谓“啃老族”,是指已经成年,并有谋生能力,却仍未“断奶”,得靠父母供养的年轻人。社会学家称之为“新失业群体”。对照“赖校族”,“啃老族”的基本特点他们都具备,不同之处不过是把“啃老”的地点由家庭搬到了大学校园而已。

据有关专家统计,在城市里,有30﹪的年轻人靠“啃老”过活,65﹪的家庭存在“啃老”问题。如果说父母身边的“啃老族”,有相当一部分是因为文化低、技能差,找不到合适工作的话,“赖”在大学校园内“啃老”的都是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他们之所以放弃就业而心安理得地“啃老”,更多的还是由于那种狭隘的优越感所导致的片面择业观所致。此类现象值得引起学校方面的重视,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不能忽略大学生的就业指导,有必要开设专门的就业指导课,引导学生以一种积极的心态去选择就业。

大学作为学生时代的“终点站”,走出校园必然意味着要走进社会去迎接挑战,大学之所以被誉为“象牙塔”,除了学术高地的地位之外,也因为大学大多都是封闭地孤立于社会之外。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因为“贪恋学校的环境”,而“赖”在校园内不愿离开,其中固然有对学生时代难以割舍的留恋,但更多的恐怕还是因为不敢面对社会上的种种压力,因此本能地逃避困难,不愿意失去学校的庇护。

“赖校族”这种逃避社会责任的做法,一方面暴露出学生的心理还不够成熟,另一方面也说明大学作为“人生中转站”,在与现实社会的衔接上还存在着障碍。因此笔者认为,学校除了增加心理辅导等教育内容之外,更应该注意加强与现实社会的联系,以弥补隔阂、缩短距离。这样才能使学生自然而然地从学校过渡到现实社会,而不至于因为毕业日期的临近才猛然发觉困难的存在,进而手足无措地“赖”在校园内不愿离开。

“赖校族”“赖”的是学校,“啃”的是父母,这个特殊的群体值得引起学校和家长对传统教育的内容和方式进行反思。当然,学校和家长的教育反思并不足以彻底消除此类现象的产生,在这形形色色的“赖校族”中,最应该对此进行反思的就是这些大学生自己。困难和压力是人人所必须面对的,而机遇对每一个人都是平等的,前提是自己必须去迎接挑战、主动出击。显而易见的事实是,无论“赖”在父母身边,还是“赖”在大学校园,“赖”是永远“赖”不到任何机遇的。[1]

起源

1.巨大的就业压力

2.学校生活成本低环境好

原因

究竟是什么原因,造就了这些“赖校族”呢?毫无疑问,首先是他们自己。众所周知,现在的大学生多是独生子女,长期处在娇生惯养的环境中,缺乏应对艰难环境的能力,和能够吃苦耐劳的精神。在就业形势日渐严峻的情况下,一些人就选择了“逃”的做法,毕业后“赖”在校园当“隐士”。对自己的前途极其不负责任,落得今天枉自哀叹的处境,不赖自己又能赖谁呢?

家庭无疑也有责任。关爱自己的子女是人之常情,但做父母的若过分宠爱孩子,就容易让孩子养成依赖心理,妨碍他们将来独自走向社会。有子女毕业之后当“赖校族”的,家长无论主动支持还是被动接受,都应当要明白这样一个道理,不“断奶”的孩子是长不大的。不对自己的家庭教育作深刻反思,让已成年子女心安理得地“啃老”,大家怕都会在日后遇到更大的尴尬。 毕业生选择“留守”当“赖校族”,从表面看似乎是个人私事,却不能不引起学校的重视。学生在毕业后不主动就业,甚至为逃避人际关系,整天“赖”在校园里上网,难道学校没有责任吗?一所高校仅教给学生专业知识,而从不关注他们的思想动态,不培养他们的健全人格,这样的教育岂是成功的教育?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大学校园“赖校族”的出现,正是对 “短腿”教育的一种报复。 当然,毕业生“赖校”的原因有很多,一些人也只是暂时性地“赖校”,未必没有个人的打算。

赖校理由

“赖校族”“赖校”的理由十分复杂:贪恋学校的环境、找工作挑剔、等女朋友一起离校……

如今大学生就业难、起薪低已是人所共知,而大城市中房价高也是有目共睹。刚刚毕业的大学生确实承担着不小的经济压力。而对于那些在一两个月之后将要离开这座城市的大学生来说,上哪里去找只租两个月的房子?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们才将大学当作了自己可以依靠的“家”,因为他们对这里充满感情。然而,这个“家”也只能住一天算一天。那么,谁来帮他们提供暂时可以过渡的居所?谁来关心他们“无家可归”的困境?拿到毕业证书,接到离校通知,毕业生们便在一夜之间完成了从学生到“社会人”的角色转换。可是,在如此短暂的时间里,又怎能期待他们立即羽翼丰盈,从心理上、经济上完成长大成人的蜕变?可以说,刚毕业后的一两个月,正是他们心理最脆弱、最需要帮助的时期。然而在此时,我们看到的却总是这种关心和帮助的缺失,母校不再能给他们提供庇护,社会对他们的要求也在一夜之间严苛起来。比如助学贷款,若能延续到他们毕业后的短暂过渡期,助他们立稳脚跟,自然是人性之举;然而,现在却有一些高校提出“在毕业前还清贷款可获奖励”的举措,这于学校方便,却缺少了学生现实困境的体察。

其实,不少高校都为直升本校研究生的毕业生专门安排出一些空宿舍,以供他们暂时居住。可见,只要校方统筹安排,不难提出人性化的对策。问题就在于学校是不是愿意为毕业生多费这个心了。直升了本校的学生当然是“自己人”,可是对于刚被“扫地出门”的学生,就一点都不能提供方便吗?即便是在教育产业化的前提下,学生在校求学四年,与学校之间也不该仅限于买卖关系。何况,需要“赖校”的学生毕竟是少数,学校有那么多宿舍空着,总有一些地方可以供他们暂时容身吧。制定一些具体的收费标准,相信校方和学生在费用问题上也不难达成共识。

当然,把关心毕业生的工作完全交给大学也不合适。从人性化的角度切实帮助毕业生,让他们更好地完成从学生到社会人的转变,整个社会都该担起责任来。

类型

“富家子弟”型

阿哲是上海某知名大学的05级毕业生,由于父亲经营建筑生意,所以生活条件优越。一头长发的他是个超级“摇滚”乐迷,吉他技艺十分了得,在校期间,他和几个朋友组建了一支乐队。大四那年,他既没有考研也没有找工作,他照常带着乐队出入于各种演出场所。目前,阿哲在学校租了一个床铺,依然做着他的音乐梦:“我不想离开校园,家人也没反对我。我的创作灵感大多来自校园。我爱校园,因为我爱音乐。”

“亡羊补牢”型

立志“亡羊补牢”的他向学校提出“缓期一年毕业”───这是校规所允许的。

阿力是北京某知名高校的“大学五年级”学生,按照常规,他在去年就应该毕业离校。然而,在对自己大学四年的“学业荒废”进行反思后,立志“亡羊补牢”的他向学校提出“缓期一年毕业”——这是校规所允许的。在这一年的时间里,他像变了个人似的,每天出入于学校图书馆和自习室。目前,他已找到了一份不错的工作:“我在大学第五年学到的专业知识比前四年的总和还多,我为自己作出这个决定感到庆幸。”

考研“屡败屡考”型

名校云集的中关村聚集着一大群有志考名校研究生的外地人。他们中的很多人已经考了三年甚至七年,可屡考屡败﹑又屡败屡考。他们除了睡觉,整天都呆在校园里:听课﹑自习和吃饭。不少大学老师都能叫出他们的名字,因为他们已经连续听了那些老师许多年的课。

“身在曹营心在汉”型

在如今的大学校园里,滑板是一项很流行的运动。在无风无雪的夜晚,高校的校园里都会有一群穿着“哈韩”服装的年轻人在兴奋地玩滑板。他们中的一些人是最近几年的毕业生,都已经参加了工作。他们毕业后通过校园网络租到了校内的空床位,白天上班,晚上回学校吃饭﹑玩滑板﹑睡觉,他们说:“这种年轻的感觉只有在校园里才会有”,可谓“身在曹营心在汉”。

趋势

图的是高校生活舒适

学校对于刚毕业的大学生为何还有如此大的吸引力?不用交房租,不用交上网费。学校食堂的饭菜品种丰富,比外面便宜很多。网络资源可以共享,经常在校园BBS上灌水,还可以在学校服务器下载电影。运动设施齐全,生活配套也很丰富。

“赖校”人数呈上升趋势

家长林女士说:“赖校浪费父母的心血,作为家长,我们肯定很反感。”在校园里当清洁工的李女士则说,“听说毕业生赖校后以种种借口骗家里寄钱,实在很寒心”。

高校有关负责人也表明,原则上,学校不允许毕业生借口留校,“赖校”不仅仅影响学校正常运作,同时也影响到学生自己个人的前途发展。学校已采取“强制措施”禁止“赖校”,但仍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每年“赖校”人数呈上升趋势。据不完全统计,现在粤东汕头、梅州、揭阳等地多所高校中,“赖校族”人数超180人,其中多数住在校内宿舍。

“赖校族”易变为“啃老族”

梅州某高校一位心理专家认为,赖校生由于对学校产生依赖,对社会有恐惧感,宁愿留在熟悉的学校。很容易由“赖校族”转变为“啃老族”,毕业后还花着父母的钱,继续躲在学校里过着一种非正常毕业生的学校生活,逃避责任,是心理不成熟的表现。相比已经进入社会的毕业生而言,赖校生往往更缺乏面对挫折的勇气和把握机遇的能力。

争议

大学作为学生时代的“终点站”,走出校园必然意味着要走进社会去迎接挑战,大学之所以被誉为“象牙塔”,除了学术高地的地位之外,也因为大学大多都是封闭地孤立于社会之外。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因为“贪恋学校的环境”,而“赖”在校园内不愿离开,其中固然有对学生时代难以割舍的留恋,但更多的恐怕还是因为不敢面对社会上的种种压力,因此本能地逃避困难,不愿意失去学校的庇护。

“赖校族”这种逃避社会责任的做法,一方面暴露出学生的心理还不够成熟,另一方面也说明大学作为“人生中转站”,在与现实社会的衔接上还存在着障碍。因此笔者认为,学校除了增加心理辅导等教育内容之外,更应该注意加强与现实社会的联系,以弥补隔阂、缩短距离。这样才能使学生自然而然地从学校过渡到现实社会,而不至于因为毕业日期的临近才猛然发觉困难的存在,进而手足无措地“赖”在校园内不愿离开。

“赖校族”“赖”的是学校,“啃”的是父母,这个特殊的群体值得引起学校和家长对传统教育的内容和方式进行反思。当然,学校和家长的教育反思并不足以彻底消除此类现象的产生,在这形形色色的“赖校族”中,最应该对此进行反思的就是这些大学生自己。困难和压力是人人所必须面对的,而机遇对每一个人都是平等的,前提是自己必须去迎接挑战、主动出击。显而易见的事实是,无论“赖”在父母身边,还是“赖”在大学校园,“赖”是永远“赖”不到任何机遇的。

推荐词语

©2019 学门教育网 版权所有 鲁ICP备19034508号-2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