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林纾
林纾(1852—1924)原名群玉、秉辉,字琴南,号畏庐、畏庐居士,别署冷红生。晚称蠡叟、践卓翁、六桥补柳翁、春觉斋主人。福建闽县(今福州)人,我国近代著名文学家。
林纾少孤,自云“四十五以内,匪书不观”。十一岁从同里薛锡极问古文辞,读杜诗、欧文务于精熟。自十三龄至于二十,“杂收断简零篇用自磨治”,校阅古籍不下二千余卷。三十一岁结识李宗言,见其兄弟积书连楹,一一借读且尽。非但经、子、史籍,凡唐宋小说家言也无不搜括。后由博览转为精读。对生平所嗜书,沉酣求索,如味醇酒,枕籍至深。
林纾崇尚程、朱理学,读程朱二氏之书“笃嗜如饫粱肉”,却能揭露“宋儒嗜两庑之冷肉,凝拘挛曲局其身,尽日作礼容,虽心中私念美女颜色,亦不敢少动”的虚伪性,嘲笑“理学之人宗程朱,堂堂气节诛教徒。兵船一至理学慑,文移词语多模糊”。他维护封建礼教,指责青年人“欲废黜三纲,夷君臣,平父子,广其自由之途辙”,还说“荡子人含禽兽性,吾曹岂可与同群”,又敢把与封建礼教不相容的《迦茵小传》整部译出。严复《甲辰出都呈同里诸公》诗云:
孤山处士音琅琅,皂袍演说常登堂。
可怜一卷茶花女,断尽支那荡子肠。
林纾的古文论,以桐城派提倡的义法为核心,以左、马、班、韩之文为“天下文章之祖庭”,以为“取义于经,取材于史,多读儒先之书,留心天下之事,文字所出,自有不可磨灭之光气”。同时林纾也看到了桐城派的种种弊病,反对墨守成规,要求“守法度,有高出法度外之眼光;循法度,有超出法度外之道力”。并提醒人们,“盖姚文最严净。吾人喜其严净,一沉溺其中,便成薄弱”;专于桐城派古文中揣摩声调,“亦必无精气神味”。他认为学桐城不如学左、庄、班、马,韩、柳、欧、曾。并以为在学习中应知变化,做到能入能出。“入者,师法也;出者,变化也。”
林纾青年时代便关心世界形势,认为中国要富强,必须学习西方。中年而后,“尽购中国所有东西洋译本读之,提要钩元而会其通,为省中后起英隽所矜式”。他不懂外语,不能读原著,只靠“玩索译本,默印心中”,常向马尾船政学堂师生“质西书疑义”。后来他与朋友王寿昌、魏易、王庆骥、王庆通等人合作,翻译外国小说,曾笔述英、法、美、比、俄、挪威、瑞士、希腊、日本和西班牙等十几个国家的几十名作家的作品。一生著译甚丰,翻译小说达二百余种,为中国近代译界所罕见,曾被人誉为“译界之王”。
作者:吴趼人
清代小说。八回。未完。署,趼人,即吴沃尧撰。情变第九、十回存目。卷首楔子列出全书回目。宣统二年(1910)《上海舆论时事报》连续刊载写至情变第八回的一半作者去世。后收入阿英编《晚清文学丛抄·小说二卷》(1960 中华书局)
《情变》系吴沃尧之绝笔。描写一对旧时代的小儿女的爱情悲剧揭示了人性与礼教的深刻冲突。
作者:梦觉道人
原书序
予尝读未见书,遂拍案叫□□(奇,始)悟古今事迹,非奇则怪。□□□(去岁复)游天台仙府,诣诸名胜,凭吊陈迹,愈觉山河变幻。今春卜室孤山之麓,时梅影横瘦,竹阴展新,斜阳映水,峰际流云。掩关无审,简点废帙,得一、二野史,烦倦之顷,偶抽阅之,多忠孝侠烈之事。间有贪淫奸宄数条,观□□□(其含垢)蒙耻,败露情状,亦足发人深醒。总之,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之理道,宜认得真;贵贱、穷达、酒、色、财、气之情景,须看得幻。当场热哄,瞬息成虚,止留一善善恶恶影子,为世人所喧传,好事者之敷演。后世或因芳躅而敬之,或因丑戾而愤之,惊惊愕愕,□(奇)乎不奇乎?今特撮其最奇者数条授梓,非无谓也。
客有过而责予曰:“方今四海多故,非苦旱潦,即罹干戈,何不画一策以苏沟壑,建一功以全覆军,而徒哓哓于稗官野史,作不急之务耶?”予不觉叹曰:“子非特不知余,并不知天下事者也!天下之乱,皆从贪生好利,背君亲,负德义;所至变幻如此,焉有兵不讧于内,而刃不横于外者乎?今人孰不以为师旅当息,凶荒宜拯,究不得一济焉。悲夫!
既无所济,又何烦余之饶舌也?
余策在以此救之,使人睹之,可以理顺,可以正情,可以悟真;觉君父师友自有定分,富贵利达自有大义。今者叙说古人,虽属影响,以之喻俗,实获我心;孰谓无补于世哉!”时□□□(崇祯癸)未仲夏,孤山梦觉道人漫书。
作者:常杰淼
清康熙年间,童林虎山拜尚道明,保道源二位道长为师,苦练武艺十五年后,奉师命下山兴一家武术。因困卧京城被四皇子胤祯收为贝勒府教师。童林与八卦山三结一掌之仇。 八卦山韩宝,吴志广为报三掌之仇,进宫盗宝嫁祸童林。童林和雍正亲王下江南经历了千难万险,在西方侠于成,北侠秋田、南侠司马空、镇东侠侯行之有廷等的协助下,终于破了达靡堂,平定了铁善寺,瓦解了八卦连环堡,在玲珑岛捉住了盗宝之人,请回国宝。童林在灵隐寺献艺驾号,成为镇八方紫面昆仑侠,名震天下。
感谢1990523网友指正 昆化侠已改为昆仑侠
作者:作者不详
大历中有崔生者,其父为显僚,与盖代之勋臣一品者熟。生是时为千牛,其父使往省一品疾。生少年,容貌如玉,性禀孤介,举止安详,发言清雅。一品命伎召主人室。生拜传父命,一品忻然慕爱,命坐与语。时三伎人,艳皆绝代,居前以金瓯贮绯桃而擘之,沃以甘酪而进。一品遂命衣红绢伎者,擎一瓯与生食。生少年赦伎辈,终不食。一品命红绡伎以匙而进之,生不得已而食,伎晒之。遂告辞而去。一品曰:“郎君闲暇,必须一相访,无间老夫也。”命红绡送出院。时生回顾,伎立三指,又反掌者三,然后指胸前小镜子,云:“记取。”余更无言。生归,达一品意,返学院,神迷意夺,语减容沮,然凝思,日不暇食,但吟诗曰:
误到蓬山顶上游,明玉女动星眸。
朱扉半掩深宫月,应照琼芝雪艳愁。左右莫能究其意。时家中有昆仑奴磨勒,顾瞻郎君曰:“心中有何事。如此抱恨不已,何不报老奴?”生曰:“汝辈何知,而问我襟怀间事?”磨勒曰:“但言,当为郎君释解。远近必能成之。”生骇其言异,遂具告知。磨勒曰:“此小事耳,何不早言之,而自苦耶?”生又白其隐语。勒曰:“有何难会。立三指者,一品宅中有十院歌姬,此乃第三院耳。反掌三者,数十五指,以应十五日之数。胸前小镜子,十五夜月圆如镜,令郎来耳。”生大喜,不自胜,谓磨勒曰:“何计而能达我郁结乎?”磨勒笑曰:“后夜乃十五夜,请深青绢两匹,为郎君制束身之衣。一品宅有猛犬守歌伎院门外,常人不得辄人,人必噬杀之。其警如神,其猛如虎,即曹州孟海之犬也。世间非老奴不能毙此犬耳。今夕当为郎君挝杀之。”遂宴犒以酒肉,至三更,携炼椎而往。食顷而回曰:“犬已毙讫,固元障塞耳。”是夜三更,与生衣青衣,遂负而逾十重垣,乃人歌伎院内,止第三门。绣户不扃,金睢微明,惟闻伎长叹而坐,若有所伺。翠环初坠,红脸才舒,幽恨方深,殊愁转结。但吟诗曰:
深谷莺啼恨院香,偷来花下解珠。
碧云飘断音书绝,空倚玉萧愁凤凰。
侍卫皆寝,邻近阒然。生遂掀帘而入。姬默然良久,跃下榻,执生手曰:“知郎君颖悟,必能默识,所以手语耳,又不知郎君有何神术,而能至此?生具告磨勒之谋,负荷而至。姬曰:“磨勒何在?”曰:“帘外耳。”遂召人,以金瓯酌酒而饮之。姬白生曰:“某家本居朔方。主人拥旄,逼为姬仆。不能自死,尚且偷生,脸虽铅华,心颇郁结。纵玉箸举馔,金炉泛香,云屏而每近绔罗,绣被而常眠珠翠,皆非所愿,如在桎梏。贤爪牙既有神术,何妨为脱狴牢。所愿既申,虽死不侮。请为仆隶,愿侍光容。又不知郎君高意如何?”生揪然不语。磨勒曰:“娘子既坚确如是,此亦小事耳。”姬甚喜。磨勒请先为姬负其囊橐妆奁,女”此三复焉。然后曰:“恐迟明。”遂负生与姬而飞出峻垣十余重。一品家之守御,无有惊者。遂归学院匿之。
及旦,一品家方觉。又见犬已毙。一品大骇曰:“我家门垣,从来邃密,扃甚严,势似飞腾,寂无形迹,此必是一大侠矣。无更声闻,徒为患祸耳。”姬隐崔生家二载。因花时驾小车而游曲江, 为一品家人潜志认。遂白一品。一品异之,召崔生而诘之。生惧而不敢隐,遂细言端由,皆因奴磨勒负荷而去。一品曰:“是姬大罪过。但郎君驱使年,即不能问是非。某须为天下人除害。”命甲士五十人,严持兵仗,围崔生院,使擒磨勒。磨勒遂持匕首,飞出高垣,瞥若翅翎,疾同鹰隼,攒矢如雨,莫能中之。顷刻之间,不知所向。然崔家大惊愕。后一品悔惧,每夕多以家童持剑戟自卫。如此周岁方止。十余年,崔家有人见磨勒卖药于洛阳市,容发如旧耳。
作者:陈鸿
唐代文人,有用散文和韵文合写一个故事的风气。陈鸿作《长恨传》,合力描写当时人们最喜欢谈论的唐明皇、杨贵妃的故事,是这种合作的范例。两个内容相同,倾向也完全一致。前半部分谴责唐明皇的喜好女色,导致政治腐败,激发安禄山的叛乱,内容差不多是“女人是祸水”的传统观念。后半部分描写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生死不渝和刻骨相思,天上人间,七夕情话,显然是虚构的,或许用了当时传说中的一些情节,但是这种缠绵俳恻的爱情描写,却又叩击着读者的心扉,使人转而同情唐明皇和杨贵妃的遭遇。故事的倾向前后有矛盾,只是由于生离死别的描写更为细致生动,所以诗文也是后面哀艳的悲剧部分,产生的影响比较深远。
==============================================================================
唐开元中,泰阶平,四海无事。玄宗在位岁久,倦于旰食宵衣,政无大小,始委于丞相。稍深居游宴,以声色自娱。先是,元献皇后武惠妃皆有宠,相次即世;宫中虽良家子千万数,无悦目者。上心忽忽不乐。时每岁十月,驾幸华清宫,内外命妇,昆耀景従,浴日余波,赐以汤沐,春风灵液,淡荡其间。上心油然,恍若有遇,顾左右前后,粉色如土。诏高力士,潜搜外宫,得弘农杨玄琰女于寿邸。既笄矣,鬓发腻理,纤中度,举止闲冶,如汉武帝李夫人。别疏汤泉,诏赐澡莹。既出水,体弱力微,若不任罗绮,光彩焕发,转动照人。上甚悦。进见之日,奏《霓裳羽衣》以导之。定情之夕,授金钗钅田合以固之。又命戴步摇,垂金。明年,册为贵妃,半后服用。由是冶其容,敏其词,婉娈万态,以中上意,上益嬖焉。时省风九州,泥金五岳,骊山雪夜,上阳春朝,与上行同辇,止同室,宴专席,寝专房。虽有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暨后宫才人、乐府妓女、使天子无顾盼意。自是六宫无复进幸者。非徒殊艳尤态,独能致是;盖才知明慧,善巧便佞,先意希旨,有不可形容者焉。叔父昆弟皆列在清贵,爵为通侯,姊妹封国夫人,富埒主室。车服邸第,与大长公主侔,而恩泽势力,则又过之。出入禁门不问,京师长吏为之侧目。故当时谣咏有云:“生女勿悲酸,生男勿欢喜。”又曰:“男不封候女作妃,君看女却为门楣。”其为人心羡慕如此。天宝末,兄国忠盗丞相位,愚弄国柄。及安禄山引兵向阙,以讨杨氏为辞。潼关不守,翠华南幸。出咸阳道,次马嵬,六军徘徊,持戟不进。従官郎吏伏上马前,请诛错以谢天下。国忠奉牦缨盘水,死于道周。左右之意未快,上问之,当时敢言者,请以贵妃塞天下之怒。上知不免,而不忍见其死,反袂掩面,使牵而去之。仓皇展转,竟就绝于尺组之下。既而玄宗狩成都,肃宗禅灵武。明年,大凶归元,大驾还都,尊玄宗为太上皇,就养南宫,自南宫迁于西内。时移事去,乐尽悲来。每至春之日、冬之夜,池莲夏开,宫槐秋落,梨园弟子,玉管发音,闻《霓裳羽衣》一声,则天颜不阅。左右欷歔三载一意,其念不衰。求之梦魂,杳杳而不能得。适有道士自蜀来,知上心念杨妃如是,自言有李少君之术。玄宗大喜,命致其神。方士乃竭其术以索之,不至。又能游神驭气,出天界,没地府,以求之,又不见。又旁求四虚上下,东极绝天涯,跨蓬壶,见最高仙山。上多楼阁,西厢下有洞户,东向,窥其门,署曰《玉妃太真院》。方士抽簪扣扉,有双鬟童出应门。方士造次未及言,而双鬟复入。俄有碧衣侍女至,诘其所従来。方士因称唐天子使者,且致其命。碧衣云:“玉妃方寝,请少待之。”于时云海沈沈,洞天日晚,琼户重阖,悄然无声。方士屏息敛足,拱手门下。久之而碧衣延入,且曰:“玉妃出。”俄见一人,冠金莲,披紫绡,珮红玉,曳凤舄,左右侍者七八人,揖方士,问皇帝安否。次问天宝十四载已还事,言讫悯然。指碧衣女,取金钗钿合,各拆其半,授使者曰:“为谢太上皇,谨献是物,寻旧好也。”方士受辞与信,将行,色有不足。玉妃因徵其意,复前跪致词:“乞当时一事,不闻于他人者,验于太上皇。不然,恐钿合金钗,罹新垣平之诈也。”玉妃茫然退立,若有所思,徐而言曰:“昔天宝十年,侍辇避暑骊山宫,秋七月,牵牛织女相见之夕,秦人风俗,夜张锦绣,陈饮食,树花燔香于庭,号为乞巧。宫掖间尤尚之。时夜始半,休侍卫于东西厢,独侍上。上凭肩而立,因仰天感牛女事,密相誓心,愿世世为夫妇。言毕,执手各呜咽。此独君王知之耳。”因自悲曰:“由此一念,又不得居此,复于下界,且结后缘。或在天,或在人,决再相见,好合如旧。”因言“太上皇亦不久人间,幸唯自安,无自苦也。”使者还奏太上皇,上心嗟悼久之。余具国史。至宪宗元和元年,周至县尉白居易为歌,以言其事。并前秀才陈鸿作传,冠于歌之前,目为《长恨歌传》。居易歌曰: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不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春宵苦短日高起,従此君王不早朝。
承欢侍宴无闲暇,春従春游夜专夜。汉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
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渔阳革卑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回登剑阁。
峨眉山下少行人,旌旗无光日色薄。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天旋日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
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
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春风桃李花开夜,秋雨梧桐叶落时。西宫南苑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
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小。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
迟迟钟漏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
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临邛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魄。
为感君王展转思,遂令方士殷勤觅。排空驭气奔如电,升天入地求之遍。
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
楼殿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中有一人名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
金阙西厢叩玉扃,转教小玉报双成。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
揽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银屏迤逦开。云鬓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
风吹仙袂飘飘举,犹似《霓裳羽衣舞》。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含情凝睇谢君王,一别音容两渺茫。昭阳殿里恩爱绝,蓬莱宫中日月长。
回头下望人寰处,不见长安见尘雾。空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
钗留一股合一扇,钗劈黄金合分钿。但令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
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作者:魏秀仁
本书是我国第一部以妓女为主要人物的长篇小说,书中描写韦痴珠、刘秋痕和韩荷生、杜采秋这两对才子与妓女的故事,叙述他们空达升沉的不同遭遇。韦、韩角逐官场,流连妓院。韦风流文采,名倾一时,而怀才不遇,终身潦倒;秋痕也因不得嫁韦,以身殉情。韩则飞黄腾达,累迁官至封侯;采秋终于归韩,亦得一品夫人封号。全书布局巧妙,行文缠绵,文笔细腻、哀艳姜婉。其中刘秋痕,虽堕娼门,但不甘沉沦,以死殉情,是中国古代小说中少见的一处身遭侮辱损害而奋力抗争搏斗的光彩照人的妓女形象。作者通过这一穷一达两对人物追求。其中关于韦、刘二人的描写,凄婉动人,颇具艺术感染力。
《花月痕》出现在《红楼梦》一个世纪之后,流行于清末狭邪小说及鸳鸯蝴蝶派小说浪潮之前,是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说到狭邪小说的过渡环节。
作者:无
《说唐》清代长篇小说。作者不详。又名《说唐全传》、《说唐演义全传》。后与《说唐后传》合刻,改名《说唐前传》。68回。故事起于隋文帝平陈,终于唐太宗统一。以瓦岗寨群雄的风云际会为中心,塑造了一大批起义英雄的形象,如秦琼、程咬金、罗成、尉迟恭等,再现了当时"十八路反王"、"六十四路烟尘"动乱的社会现实,同时也揭露了隋炀帝和宇文氏等统治者的荒淫残暴。具有浓厚的民间传说风味和传奇色彩,是清初演义向英雄传奇演变的代表作。作品有浓厚的封建正统观念和宿命论思想,艺术上较为粗糙。今存最早刻本是清代乾隆癸卯(1783)刊本。现有上海古籍出版社排印本。
==============================================================================《说唐》主要人物表宇文泰 北周主。
杨 忠 北周护卫大将军,封隋公。
杨 林 杨忠胞弟,靠山王。隋朝第八条好汉。
杨 坚 杨忠之子,夺周皇位,称隋文帝。
杨 勇 杨坚长子,立为太子。
杨 广 杨坚次子,封晋王,篡位称隋炀帝。
秦 彝 北齐武卫大将军。
秦 旭 北齐亲军护卫,秦彝之父。
秦 琼 字叔宝,秦彝之子,降唐后封为护国并肩王、天下都督大元帅。隋朝第十 六条好汉。
罗 艺 北齐勋爵燕公,隋封为靖边侯,秦琼之姑夫。
罗 成 罗艺之子,降唐后封为越国公。隋朝第七条好汉。
高阿左 北齐国丞相。
程咬金 字知节,瓦岗寨之主,混世魔王。降唐后封为总管、鲁国公,
李 渊 隋将,叛隋后称唐王,后称唐高祖。
李建成 李渊长子。封殷王,立为太子。
李世民 李渊次子,被炀帝封为秦王,即帝位称唐太宗。
李元吉 李渊之三子。封为齐王。
李元霸 李渊之四子,被炀帝封为赵王,隋朝第一条好汉。
柴 绍 李渊之女婿。
宇文述 隋护卫。
宇文化及 宇文述之长子,始官拜御史,后篡位称许王。
宇文士及 宇文述之次子,官拜驸马都尉。
宇文成都 宇文化及长子,隋朝第二条好汉。
伍建章 隋文帝时右仆射(太师)。
伍云召 伍建章之子,隋时官封侯爵,后自称忠孝王。隋朝第五条好汉。
韩擒虎 隋朝大将,齐国公。
罗 芳 杨林继子,大太保。
薛 亮 杨林继子,二太保:
邱 瑞 隋炀帝时为兵部尚书,长平王,后降瓦岗寨。
魏文通 隋潼关总兵,隋朝第九条好汉。
裴仁基 隋朝山马关总兵。
裴元庆 裴仁基三子,隋朝第三条好汉。后降瓦岗寨。
张大宾 隋炀帝时国丈。
王世充 隋洛阳守将,被炀帝封琼花太守。
尚师徒 隋临潼关总兵,隋朝第十条好汉。
新文礼 隋红泥关总兵,隋朝第十一条好汉。
窦建德 隋将,后称夏明王。
刘黑闼 窦建德帐下先锋,后自称后汉王。
朱 灿 隋将,后为南阳王。
苏定方 隋将,降唐后封为锡国公。
杨 素 隋将,突厥人,因有武功,御赐杨姓,称越公。
杨 约 隋大理寺卿,杨素之弟。
李 密 隋将,在瓦岗寨被拥为西魏王,后降唐。
徐茂公 瓦岗寨军师,降唐后封为镇国军师英国公。
魏 征 瓦岗寨军师,唐时授兵部尚书。
尤俊达 绿林人物,后投瓦岗寨。
尉迟恭 字敬德,先为刘武周帐下先锋,降唐后封为鄂国公。
刘武周 十八家反王之一,称定阳王。
雄阔海 绿林人物,隋朝第四条好汉。
伍天锡 绿林人物,伍云绍之族弟。隋朝第六条好汉。
齐国远 绿林人物,少华山头领。
李如珪 绿林人物,少华山头领。
单雄信 绿林人物,王世充处为驸马。隋朝第十八条好汉。
乔公山 隐士,被秦王李世民封为参军。
李 靖 京兆三原人,号药师,越公府主簿。唐封魏国公。
作者:王应麟
《三字经》是中国古代影响最大的启蒙读物,20世纪80年代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为世界性的启蒙教材,关于它的作者一直是个历史“公案”。
2002年人民日报曾刊登了一则报道,说在广东顺德举办的一次历史档案文献展上,展出了一件由清朝咸丰探花、顺德人李文田编辑的《三字经句释》,其封面上“区适子手著”5字表明了《三字经》出自顺德。而宁波学者认定,《三字经》的作者应是鄞州籍大学者王应麟。
《三字经》诞生于元初,直到明代才广为流传,王应麟的文集中虽未见载有《三字经》,但明清人多认定作者是王应麟。这次在洞桥头村发现的王应麟所撰的《碑记》尾部就有《三字经》句式,这无疑为《三字经》作者是王应麟提供了一个佐证。 其成功之处在于,虽然全书只有千余字,但结构严谨,文字简练,内容丰富,涵盖面广;而且此书三字一段,句句押韵,读来琅琅上口,便于少儿记诵。为了更好发挥《三字经》的作用,让小朋友们了解中国灿烂的古文明,作者对这一古老的典籍进行了全面的诠释,结合《三字经》的内容,增加了相应的典故和常识,并配以现代卡通插图和英文翻译,从而使古老的经典散发出现代的气息。知识性和趣味性完善的结合,给阅读带来一种全新的感觉,相信小朋友们在传统文化的沐浴中,一定会不断进步,成为新时代的弄潮儿!
©2019 学门教育网 版权所有 鲁ICP备1903450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