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伯子
隶书叙论
秦并六国一天下,欲愚黔首,自我作古,往往非昔而是,故以李斯变大篆,程邈作棣文种种,有不胜言者,然而或足以垂法而利民,宜后世有取焉。此隶所由,起初邈以罪系云阳狱,覃思十年,变篆为隶得三千字,一日上之始皇,称善,释罪,用为御史。当时此书虽行,独施于隶佐,故名曰隶,又以赴急速官府刑狱间用之,余尚用篆,此天下始用隶字之初也。然而后世人发临溜篆得齐太公六世孙胡公之棺,棺上有文顶起字同今隶,称胡公先始皇时已四百余年,何为已有隶法,岂是书元与篆籀相生,特未行于时也。若邈者既知此体,乃自作一家法而上于秦,特以解云阳之难耳,不然胡公之棺何有是哉。其后汉有蔡邕、魏克当时得其遗法,笔笔飞动,点画间一一成形,断笔墨本几满天下历千余年,精神如在,学者仰之,如景星凤凰,争靓为快,岂可多得欤。然斯道高古,非世俗通行之书,以故阙然不讲久矣。唐开元年时,主懕然知隶字不传,无以矜式后学,乃诏作字统四十卷,专明隶书,于是间得人以应其求,乃韩择木之徒是矣,然则学之兴废,系其时哉。
——宣和书谱
古隶今隶
古帖隶书自是今之楷书。孙过庭谓元常专工于隶书,伯英尤精于草体,彼之二美,而逸少兼之。所指元常隶书即今所传力命宣示二贴,是以真行为隶(李贽颖语)。
陈隋间,正书结字,断尚方而不尚圆,犹依摹汉隶一二,唐初亦尔也,及欧阳率更、虞永兴乃易为长,汉款遗意无存矣。(同上)
今之楷书不宜谓之楷,只谓之今隶,而汉之隶为古隶,后人论隶书形势,曰蚕头燕尾,斩钉截铁,又云摧锋折剑,落点星垂,皆是吴文定公跋褚遂良书云,书家谓作真字,能写篆隶法则高古,今观褚公所书益信。(同上)
隶书人谓宜扁,殊不知妙在不匾,挑拨平硬,如折刀头,方是汉隶书体,括云方劲古,斩钉截铁备矣。
——吾丘衍学古编三十五举之一
篆书叙论
篆书者,从来远矣。其古文科斗之书,已见于鼎彝金石之传,期间多以形象为之,而文彩未血也。自上而下,文科斗之法发达而后世易以大篆,实出史籀也。籀在周宣王时为太史氏其书,今之所存者,石鼓是也。以其籀之所创,故名之曰籀书,以其为太史氏而得名,故又谓之曰史书。若夫小篆则又出于大篆之法,改省其笔画而为之。其为小篆之祖,实为李斯始。然以秦穆公时,诅楚文考之则字形真,是小篆,疑小篆已见于往古而人未之宗师,而独李斯擅有其名。
按:秦初并天下,丞相李斯考其不与秦文合者,当时字画惟古文与大篆耳,至李斯别为小篆,以异之耶。自斯而汉,至汉得以许慎,魏得一韦诞,而风流文物犹足以追法古而名一世,信斯文出特非小补。至汉魏以及唐室千载间,寥寥相望而终,唐室三三百年间,又得一李阳冰,篆迹殊绝,自谓仓颉后身,观其字,真不愧古作者。五代时南唐伪主李煜割据江左,轻如鸿毛,有一徐铉,篆画高古,人亦为之改观,信此学之,在世其存亡,与人为轻重也,至于今益端献王及章友直皆以篆学得名,傑然成一家法令,得其自唐以来七人,隶之于左,曾非滥竽以进者,若罗英之徒,为种种形似,远取名以流世,如所谓仙人务光偃薤之篆,是皆不经之语,学者羞之,故不录。
——宣和书谱
大篆
按:大篆者,周宣王太史籀所作也,或曰柱下史始变古文或同或异谓之篆。篆者,传也,传其物理,施之无穷,甄丰定六书。三曰篆书八体书法,一曰大篆,又汉艺文志史籀十五篇,以史官制之,用以教授,谓之史公,凡九十字,秦赵高善篆,教始皇少子胡亥书。又汉文帝主遵严延年并工史书是也。秦楚书惟易与史篇得全吕氏春秋云,仓颉造大篆,非也,若仓颉造大篆,则置古文何地。所谓籀篆,盖其子孙是也,史籀即大篆祖也。
籀文
按:籀文者,周太史籀所作也。与古文大篆小异,后人以名称书谓之籀文。《七略》曰:史籀者,周时史官教学童之书也,与孔氏壁中古文体异。甄酆定六书二曰:奇字是也。其迹有石鼓文存也,盖讽宣王畋猎之所作,今则陈仓李斯小篆兼采其意,史籀即籀文之祖也。
小篆
按:小篆者,泰始皇丞相李斯所作也。增损大篆籀文异同,谓之小篆,亦曰秦篆。始皇二十年,始并六国。斯时为廷尉,如奏罢不合秦文者,于是天下行之,画如铁石,字皆飞动,作楷隶之祖,为不易之法,其铭题钟鼎及作符印,至今用焉。则离之六二,即离远吉得中道也。斯虽草创,遂造其极矣。李斯即小篆之祖也。
——以上皆怀瓘《书断》
八分书叙论
为八分之说者多矣。一曰东汉上谷王次仲以隶字改为楷法又以楷法变八分,此蔡希综之说也。一曰去隶字八分取二分,去小篆二分取八分,故谓之八分,此蔡琰述父中郎邕语也。前世之善书类能言其道矣。然自汉以来至唐千百载间,金石遗文所载,特存篆隶行草。所谓有八分者何有,至唐则八分书始盛,盖典型、盖类隶而变方,废非得势不古不严,岂在唐始有之耶?杜甫作八分歌,盛称李潮、韩择木、蔡有粼,是皆唐之诸子,而今所存者,又皆唐字,则希综蔡琰之论安在哉。盖古之名称与今或异,今所谓正书则古所谓隶书,今所谓隶书则古所谓八分,至唐则犹有隶书中别八分以名之,然则唐之所谓八分者,非古之所谓八分也。御府所藏八分者四人,曰张彦远,曰贝冷(缺),曰于僧翰,曰释灵溪,是四子皆唐明矣,故不得不辩,以诏后世云。
——宣和书谱
又
篆势有转无折隶笔有折无转分则兼之。 学八分书法
童子二十四至二十五岁当学八分。其法先大后小,当法唐明皇泰山碑铭(书本不古不严易学故录之)北海相景君碑鸿都石经堂道令费凤碑阴
——徐谓《笔道通言》
字原七辩
八分者,汉隶之多有挑法者也,比秦隶则易识,比汉隶则微似篆,若用篆笔作汉隶字即得之矣。八分与隶,人多不分,故言其法。又汉隶者,蔡邕石经及汉人诸碑之字是也,此体最为后出,皆有挑法,与秦隶同名其实异,写法载前。
——吾丘衍三十五举之中不再述。
行书叙论
自隶法扫地而真几于拘,草几于放,介乎两间者,行书有焉。于是兼真则谓之真行,兼草则谓之行书。远自西汉之末,有颖川刘德升者,为此体,而其法盖贵简易相间,流行,故谓之行书。德升而下复有锺繇、胡昭者,同出于德升之门,然昭用笔肥重,不若繇之瘦劲,故昭卒于无闻而繇独得以行书显。当时谓繇善押书者,此也。及晋王羲之、献之,心得神会处,不由师授,故并臻其极,蔚为翰墨之冠。晚有王珉复善此学而议其书者,有峻如、崧高烂若列宿之况,信乎行书之在字学非富规矩,有来历不能作此,譬之千里之足,屈伏枥下,助优劣何在,及其缓辔阔步,争驰蚁封间,于是驽骥遂分。书之有行若是也。今得其自晋以来至于本朝,以行书名世者,凡为十有八人焉,其间如晋之王蒙,宋之薄绍之,唐之虞世南、欧阳询、李邕、苏灵芝之徒,各自具一体,傑然出于其类者多矣。本朝则有李逢中、苏舜钦陆经、王安石、蔡京,笔势奕奕,足以进配古人,名垂后世,有可观者,于是类而裁之,为一家法。
——宣和书谱
学行书法
凡童子十七至二十岁须学行书,先右军《兰亭序》(取定武本钩填习如宣示之功)及右军开皇等贴又怀仁集右军书三藏圣教序及荐福寺碑亦足观览,又集书阴符经,献之行书诸贴。
——明徐渭《笔道通言》
论行书
行书者,不真不草,晨鸡踉蹡而将飞,暮鸦联翩而欲下,贵其承蹑不绝,气候通流。逸少则动合规仪,调谐金石,天姿神纵,无以为羁。子敬不能纯一,或行草杂糅,则神会之间,其锋不可当也。宏逸遒健过于家尊,可谓子敬孟,逸少为仲,元常为季。
——唐张怀瓘书断
行书之体略同于真,至于顿挫磐礴若猛兽之搏噬,进退钩距,若秋鹰之迅击,故覆笔抢毫乃按锋而直行,其腕则内旋外拓而环转纾结也,旋毫不绝,内转锋也,加以掉笔联毫,若石莹玉瑕自然之理,亦如长空游丝,容曳而来往,又似虫网络壁,劲而后虚。右军云游丝断而能续,皆契以天真,同乎自然。又云每作一点画,皆悬管掉之,令其锋开自然劲健矣
——宋朱长文《墨池编》刘正夫,三衢人也,喜书学,多作行法,好与人论字,常谓字美观则不古,初见之则使人甚爱,次见则得其不到古人处,三见之则偏旁点画皆不合古者历历在眼矣;字不美观者必古,初见之则不甚美,再见之则得其到古人处,三见之则偏旁点画历历在眼矣,故观今人之字如观文绣,观古人之字如观钟鼎,学古人字,期于必到,若至妙处,如会于道,则无愧于古人矣,人以为知言。
——清人论书
正书叙论
(本人上世纪80年代收藏的一本小书,原为竖排繁体,无句逗,经扫描句逗后上传给公社,请朋友共赏)
字法之变至隶极矣,然犹有古焉,至楷法则无古矣。在汉建初,有王次仲者,始以隶字作楷法。所谓楷法者,今之正书也。人既便之,世遂行焉,而或者乃谓秦羽人王次仲作此书,献始皇以赴急疾之用,始皇召之本至,欲加刑,而次仲化禽飞去。此语载于志怪,学者之所不道,然亦不载其事以别之也。此书既始于汉,于是西汉之末,隶字不刻,间杂为真书,若属国封阳茹君等碑,亦斑斑可考矣。降及三国锺繇者,乃有贺剋捷表,备尽法度,为正书之祖。东晋聿兴风流,文物度超前世,如王羲之作乐毅论、黄庭经,一出于世,遂为今昔不赀之宝。后日虽有作者,讵能过之。东晋而下至宋齐,爰及李唐至本朝,其中得魏晋风气者,亦落落有人焉。皆是豪杰之士,尚友于千载之上者也。今得其真书者,凡四十有四人。在魏则有锺繇,在宋则有萧思话,在齐则有王僧虔,在唐则有元稹、褚遂良、柳公权、颜真卿、徐浩辈二十有八人,在五代则有薛贻矩辈五人,以至本朝,则有八人其间,如宋骏、蔡襄、石延年之徒皆与古作者并驱争衡为一代法,故皆不复其实,而以时次之。
——宣和书谱
学楷书法
学者须先楷法,作字必先大字。八岁即学大字,以颜为法,十余岁乃习中楷,以欧为法,中楷既熟,然后敛为小楷,以锺王为法。楷书既成,乃纵为行书,行书既成,乃纵为草书。学草书者先学章草,知偏旁来历,然后变化为草圣。凡行草必先小而后大,欲其专法二王,不可进放也。学篆者亦必由楷书,正锋既熟,助易为力。学八分者,先学篆,篆既熟,方学八分,乃有古意。
——徐渭《笔道通言》
大楷
童子八岁至十岁学楷书,其法必先大而后小,如颜鲁公大唐中兴颂。(在永州)东方朔碑德州。按此二碑,当用薄纸钩出填作墨字,褙成影本,每日习五十字,四年之功可得七万字。则他日作题匾大字有法。又宋蔡君谟万安桥记,闽中有刻亦可看。若题匾字,须求洒落,不可竟学写碑字面他的法拘着手在匡子里,况碑字小,不足为匾字用也,须如虞欧作碑,凡长短大小周狭皆随形体为之,四旁尚有余地,庶不拘,拘更见古意,颜之满塞,断不可学,且颜柳稍变其体,大小侧背,略存大势而偏旁清劲,亦复可喜,或者赏其奇妙耳。(他字如偏旁相照应者)须拆开看各自成字,又不可各自成了一边点,亦如之皆欲有照应方有意思。大凡大字须先颜次王,若米老写匾,多是行书,倾欹不正,便难入格,以须字之洒落则善矣。
中楷
童子十一岁至十三岁当学中楷,书以欧阳询九成宫及虞恭二碑为法。俱在西安府。钩填俱如前法,影为字,三年之功可得十万字,熟此则八法具备,思过半矣,进而魏晋如堂,构已成丹鹱何有欧阳询书姚恭公墓(西安)佛遗教经(唐人书结构四方少古意,故习遗教渐近乎古意)皆可学。
小揩
童子十四岁至十六岁须学小楷。如王羲之临繇宣示表(见淳化阁贴)戎路表(见星凤楼贴)力命表、乐毅论、曹娥碑(以上俱徐渭论书)真书
古无真书之称,后人谓之正书楷书者,盖即隶书也。但自钟元常之后二王变体,世人谓之真书。执笔之际,不知即是隶法,别为构体流传,即久失其本原,乃至日趋妩媚恶俗之,却不可追,改今观欧颜而上往,皆从隶书,学者但不详察耳。吾衍字原七辩,谓隶有秦隶、汉隶灼是正论。今当以晋人真书,谓之晋隶,则自然而晓矣。
——张绅法书迪释释真
笔长不过六寸,提管不过三寸,真一行二草三,指实掌虚,右军云:书弱纸强,笔强纸弱,笔强者弱之,弱者强之,迟速虚实若轮扁斩轮,不疾不徐,得之于心,应之于手,口所不能言也。佛掠轻重若浮云蔽于晴天,波蹩钩截,若微风摇于碧海,气如奔马,亦如(上乃下木)钩,轻重出乎心而妙用应乎手,然则体约八分,势同章草,而各有趣,无问巨细,皆有虚散其锋员毫蕝按转易也,岂真书一体,篆草章行八分等,当覆腕抢掠毫下开牵挚拨趣锋转,行草稍助指端,钩距腕转之状矣。
——陈思《书苑菁华》
楷书
自秦易篆为佐隶至汉世,去古未远。当时正隶体尚有篆意,厥后魏锺元常及士季哥王氏逸少子敬作小揩法,皆出于迁就汉隶运笔结体,既圆劲淡雅,字率扁而弗椭。今传世者若锺书力命表、尚书、宣示、世将上一首元帝二表、逸少曹娥帖、大令洛神贴,虽经摹拓而古隶典型俱在。至江左六朝若谢宣萧挹辈,虽不以书名世,若其小楷,若齐海陵王志、开善寺碑,犹有锺王遗范。至陈隋间,真书结字渐方,唐初犹尔,独欧阳率更虞永兴易方为长,以就姿媚,后人竞效之。递不及二人远甚,而锺王楷法犹远矣!
——黄伯里东观余论
又
楷书虽出于汉魏,未见于三代,其原要从篆隶而变,故其点画波折,横纵直曲,员锐端侧,岂徒然而为哉,其中必有法矣。夫分上而分下,辩左而辩右,宜偏宜中,或藏或露,有起而有止,当向当背,其俯仰其收驻,其推让其回折,先后开合之法序,大小长短之类聚,必使其相称相应然后体始成,而少合乎古人变楷初意耳,不然字势虽可爱而无法之可,尚不过一楷书俗吏,如涪翁所云。此编名书法三昧,不知作者谁氏,子其言或本于古人之已言,而书则未有能尽知也。前元时,见于都下馆阁名臣,家渔阳吴兴巴西康里,常宝爱之。参政周伯琦来吴中,久久而入,方知其有是编。其归鄱阳也,人始得而相传之,乃知诸公之宝爱果然也。古人论书云:一须人品高,师法古,是书之法,学者习之固当熟之于手,必先修诸德以熟之于身,德而熟之于身,书之于手,如是而为书焉,其容止之可观,进退之可度,隐然自见于亳楮之间,端严不刻,温厚而难犯,如邓志宏之论蔡端明可以为善书矣。临池君子其谓然乎,金华胡翰仲伸识(元陈驿曾书法三昧)按玉海自唐以前皆谓楷为隶,至欧阳集右录,误以八分为隶书,自是汉刻皆目为汉隶,不观大觉寺碑题曰:隶书盖今楷字也。
作者:钱泳
古来书碑者,在汉、魏必以隶书,在晋、宋、六朝必以真书,以行书而书碑者,始于唐太宗之《晋祠铭》,李北海继之。
余弱冠时辄喜学山谷书,虽老学见之,亦为称赏不置,心甚疑焉。因求教于林蠡槎先生,先生一见泳书,便云:“子错走路头矣。”因问曰:“将奈何?”先生曰:“必学松雪翁书,方能退转也。”后见冯定远论山谷诗,以为江西粗俗槎丫之病,一入笔端,便九牛拨不出,必以义山、西昆诸体退之,乃悟先生之言之妙。由此观之,山谷之诗与书皆不可沾染一点。余谓文衡翁老年书亦染山谷之病,终逊于思翁,沈石田无论矣。
(宋四家)学鲁公者唯君谟一人而已,盖君谟人品醇正,字画端方,今所传《万安桥碑》,直是鲁公《中兴颂》,《相州画锦堂记》,直是鲁公《家庙碑》,独行草书又宗王大令,不宗《争坐位》一派。
米书不可学者过于纵,蔡书不可学者过于拘。米书笔笔飞舞,笔笔跳跃,秀骨天然,不善学者,不失之放,即失之俗。
有唐一代之书,今所传者,唯碑刻耳。欧、虞、褚、薛,各自成家,颜、柳、李、徐,不相沿袭,如诗有初、盛、中、晚之分,而不可谓唐人诸碑尽可宗法也。大都大历以前宗欧、褚者多,大历以后宗颜、李者多,至大中、咸通之间,则皆习徐浩、苏灵芝及集正《圣教》一派而流为“院体”,去欧、虞渐远矣。今之学书者,自当以唐碑为宗。唐人门类多,短长肥瘦,各臻妙境;宋人门类少,蔡、苏、黄、米,俱有毛疵。学者不可不知也。
近日所称海内书家者,有三人焉:一为诸城刘文清公,一为钱塘梁山舟侍讲,一为丹徒王梦楼太守也。或论文清书如枯禅入定,侍讲书如布帛菽粟,太守书如倚门卖俏。余谓此论太苛。文清本从松雪入手,灵峭异常,而误于《淳化阁帖》,遂至模棱终老,如商鼎、周彝,非不古而不适于用。侍讲早年亦宗赵、董,唯自壮至老,笔笔自运,不屑依傍古人,故所书全无帖意,如旧家子弟,不过循规蹈矩,饱暖终身而已。至太守则天资清妙,本学思翁,而稍沾笪江上习气。中年得张樗寮察真迹临摹,遂入轻挑一路,而姿态自佳,如秋娘傅粉,骨格清纤,终不庄重耳。
思翁于宋四家中独推服米元章一人,谓自唐以后,未有过之,此所谓僧赞僧也。盖思翁天分高绝,赵吴兴尚不在眼底,况文征仲、视希哲辈耶!元章出笔实在苏、黄之上,唯思翁堪与作敌。然二公者,皆能纵而不能伏,能大而不能小,能行而不能楷者,何也?余谓皆坐天分过高之病,天分过高则易于轻视古人,笔笔皆自运而出,故所书如天马行空,不受羁束,全以天分用事者也。
董思翁尝论宋四家书皆学颜鲁公,余谓不然,宋四家皆学唐人耳。思翁之言误也。如东坡学李北海,而参以参寥;山谷学柳诚悬,而直开画兰画竹之法;元章学褚河南,又兼得驰骤纵横之势;学鲁公者唯君谟一人而已。……总之,宋四家皆不可学,学之辄有病,苏、黄、米三家尤不可学,学之不可医也。
坡公书昔人比之飞鸿戏海,而丰腴悦泽,殊有禅机。余谓坡公天分绝高,随手写去,修短合度,并无意为书家,是其不可及处。其论书诗曰:“我虽不善书,晓书莫如我,苟能通其意,自请不学可。”又曰:“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真能得书家玄妙者。然其戈法殊扁,不用中锋,如书《表忠观碑》、《醉翁亭记》、《柳州罗池庙碑》之类,虽天趣横溢,终不是碑版之书。……余年过五十,自分无有进境,亦不能成家,拟以苏书终其身,孰知写未三四年,毛疵百出,旋复去之。乃知坡公之书未易学也。 或问余宋四家书既不可学,当学何书为得?余曰:“其唯松雪乎!”松雪书用笔圆转,直接二王,施之翰牍,无出其右。前朝如祝京兆、文衡山俱出自松雪翁,本朝如姜西溟、汪退谷亦从松雪出来,学之而无弊也。唯碑版之书则不然。碑版之书必学唐人,如欧、褚、颜、柳诸家,俱是碑版正宗,其中着一点松雪,便不是碑版体裁矣。或曰:“然则何不径学唐人,而必学松雪,何也?"余曰:“吾侪既要学书,碑版翰牍须得兼备,碑版之书其用少,翰牍之书其用多,犹之读三百篇,《国风》、《雅》、《颂》不可偏废,书道何独不然。"
张丑云:“子昂书法温润闲雅,远接右军,第过为妍媚纤柔,殊乏大节不夺之气。"非正论也。褚中令书,昔人比之美女蝉娟,不胜罗绮,而其忠言谠论,直为有唐一代名臣,岂在区区笔墨间,以定其人品乎?
思翁书画俱是大作手,其画宗北苑,而兼得大小米之长,尚茬第二乘。唯书法无古无今,不名一格,而能卓然成家,盖天资高妙,直在古人上也。余尝见思翁一画卷,用笔淹润,秀绝人寰,后有款云:“时年八十又一。"又见一书卷,临锺、王、虞、褚、颜、柳及苏、黄诸家,后有题云:“此数帖余临仿一生,才得十之三四,可脱去拘束之习。“书时年亦八十一。夫以思翁之天资学力,尚作书作画,老而不衰,自成大家也。
米元章、董思翁皆天资清妙,自少至老笔未尝停,尝立论临古人书不必形似,此聪明人欺世语,不可以为训也。吾人学力既浅,见闻不多,而资性又复平常,求其形似尚不能,况不形似乎?
作者:释亚栖
释亚栖,晚唐书法家。洛阳(今之洛阳城东,洛水北岸)人。生平事迹不详。《宣和书谱》云:“喜作字,得张颠笔意,自谓吾书不大不小,得其中道,若飞鸟出林,惊蛇入草。”
《葆光禄》曰:、“亚栖书骨气不及誊光,而遒媚过之,二人俱应制,其踪海内旨盛。”李日华《六研斋二笔》云:“亚栖书开元寺壁,笔势浓郁,古帖有之,亦是晚唐奇迹。”
《论书》一篇,强调推陈出新,“若执法不变,纵能入石三分,亦被号为书奴。”这个观点,无疑是正确的。
凡书通即变。王变白云体,欧变右军体,柳变欧阳体,永禅师、褚遂良、颜真卿、李邕、虞世南等,并得书中法,后皆自变其体,以传后世,俱得垂名,若执法不变,纵能入石三分,亦被号为书奴,终非自立之体。是书家之大要。
作者:卫铄
夫三端之妙,莫先乎用笔;六艺之奥,莫重乎银钩。昔秦丞相斯,见周穆王书,七日兴叹,患其无骨。蔡尚书邕,入鸿都观碣,十旬不返,嗟其出群。故知达其源者少,喑于理者多。近代以来,殊不师古,而缘情弃道,才记姓名,或学不该赡,闻见又寡,致使成功不就,虚费精神,自非通灵感物,不可与谈斯道矣。今删李斯笔妙,更加润色,总七条并作其形容,列事如左,贻诸子孙,永为模范,庶将来君子时复览焉。笔要取崇山绝仞中兔毛,八九月收之。其笔头长一寸,管长五寸,锋齐腰强者。其砚取前涸新石,润涩相兼,浮津耀墨者。其墨取庐册之松烟,代郡之鹿胶,十年以上,强如石者为之。纸取东阳鱼卵,虚柔滑净者。凡学书字,先学执笔,若真书去笔头二寸一分,若行草书去笔头三寸一分执之。下笔点画波撇、屈曲,皆须尽一身之力而送之。初学先大书,不得从小。善鉴者不写,善写者不鉴。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一一从其消息而用之。
一[横]如千里阵云,隐隐然其实有形。
丶[点]如高峰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
丿[撇]陆断犀象。
乙[折]百钧弩发。
丨[竖]万岁枯藤。
丶[捺]崩浪雷奔。
刁[横折弯钩,以“刁”代替]劲弩筋节。
右七条笔阵出入斩斫图,执笔有七种:有心急而执笔缓者,有心缓而执笔急者。若执笔近而不能紧者,心手不齐,意后笔前者败。若执笔远而急,意前笔后者胜。又有六种用笔:结构员备如篆法,飘飘洒落如章草,凶险可畏如八分,窈窕出入如飞白,耿介特立如鹤头,郁拔纵横如古隶。然心存委曲,每为一字各象其形,斯造妙矣,书道毕矣。永和四年上虞制记。
[评点]卫夫人,名铄,字茂漪,东晋人,传为王右军(王羲之)之师。家学渊源(北派之祖卫瓘姪女、卫桓从的妹妹),有名当代。《书法要录》说她得笔法于钟繇,熔钟、卫之法于一炉。所着《笔阵图》中云:“横”如千里之阵云、“点”似高山之墬石、“撇”如陆断犀象之角、“竖”如万岁枯藤、“捺”如崩浪奔雷、“努”如百钧弩发、“钩”如劲弩筋节。有《名姬帖》、《卫氏和南帖》传世。其字形已由钟繇的扁方变为长方形,几条清秀平和,娴雅婉丽,去隶已远,说明当时楷书已经成熟而普遍。《书评》称之为“如插花少女,低昂美容;又如美女登台,仙娥弄影,红莲映水,碧海浮霞。”
卫铄认为,书法品位就高在“多力丰筋”,即筋劲,力强。多“肉”则是下品,是“墨猪”,臃肿无神气。魏晋人讲“风骨”,讲“清奇险峻”,所以以“瘦硬”为美。后代人或崇尚“丰腴”,或崇尚“肥劲”,对“筋”、“骨”、“肉”也就有了不同的理解。但“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缺一,不能成书”(苏轼《东坡题跋》卷上)则是历代书家的共识。卫铄的贡献就在于她把“筋”、“骨”、“肉”之说引入书论,使之成为书法审美范畴,为后世的创作和欣赏开辟了新的思路。
作者:无
丁若镛(公元1762-1836年),号茶山,著名学者,对茶推崇备至。著有《东茶记》,乃韩国第一部茶书,惜已散逸。金正喜(公元1786-1856年)是与丁若镛同时而齐名的哲学家,亲得清朝考证学泰斗——翁方纲、阮元的指导。他的金石学和书法也达到了极高的水平,对禅宗和佛教有着渊博的知识,有咏茶诗多篇传世,如《留草衣禅师》诗:“眼前白吃赵州菜,手里牢拈焚志华。喝后耳门软个渐,春风何处不山家”草衣禅师(1786-1866年),曾在丁若镛门下学习,通过40年的茶生活,领悟了禅的玄妙和茶道的精神,著有《东茶颂》和《茶神传》,成为朝鲜茶道精神伟大的总结者,被尊为茶圣,丁若镛的《东茶记》和草衣禅师的《东茶颂》是朝鲜茶道复兴的成果。
==============================================================================
東茶頌承海道人命作 艸衣沙門意恂
(第1頌)
后皇嘉樹配橘德 受命不遷生南國 密葉鬪霰貫冬靑 素花濯霜發秋榮 姑射仙子粉肌潔 閻浮檀金芳心結
茶樹如瓜爐 葉如梔子 花如白薔薇 心黃如金 當秋開花 淸香隱然云
(第2頌)
沆瀣漱淸碧玉條 朝霞含潤翠禽舌
作者:尉缭
《尉缭子》,中国古代著名兵书,北宋神宗元丰年间被列《武经七书》之一,为武学科举必读的兵学教材。关于该书的真伪、作者、成书年代和书的归类,历来争议颇多,至到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尉缭子》残简后,才充分证明其并非伪书。对于它的作者和成书年代,一说为梁惠王时期尉缭所著,故成书于战国中期。另一说为秦始皇时期尉缭所著,故成书于战国晚期。一般认为前一种说法较为可信。
《尉缭子》最早著录于《汉书。艺文志》,书中杂家类著录《尉缭》29篇,兵形势家类著录《尉缭》31篇。一般认为,今本《尉缭子》属于《汉志》杂家类,而不属于兵形势家类。
今存《尉缭子》共5卷24篇,版本主要有银雀山竹简本、《群书治要》本、《太平御览》本、《武经七书》本等。本电子版以《续古逸丛书》影宋《五经七书》为底本,对底本上明显的错、衍、脱、误之处,则参照银雀山竹简本、《群书治要》、《太平御览》、《五经七书讲义》、《五经七书汇解》、《五经七书直解》等进行校改,底本错讹用()表示,校正的文字用[]表示。
作者:曾安止
曾安止(1048—1098)字移忠,号屠龙翁,泰和人。北宋农学家。熙宁进士。曾任丰城主簿、彭泽知县。潜心研究水稻栽培。所著《禾谱》为我国古代第一部水稻品种专著,详述泰和水稻品种资源和附近地区农业生产状况。苏轼称其“文既温雅,事亦详实”。泰和曾氏族谱中有该书部分内容。据载,北宋时泰和水稻品种多达五十个。南宋中期,其后裔曾之谨又撰《农器谱》以补《禾谱》之缺。
==============================================================================
曾安止(1048-1074年),字移忠,号屠龙翁。熙宁(1068-1074年)进士,尝为彭泽令。绍圣初(1094年)撰《禾谱》5卷,介绍水稻的各个品种、特征、栽培方法等。它是中国第一部水稻品种专志,在中国农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他将该书献给苏东坡。苏东坡认为,该文既温雅,事亦详实,惜不谱农器,故为之赋《秧马歌》附之。
-----------------------------------------------------------------------
禾谱题序 元丰辛酉年,余初举进士于鄱阳,时泰和曾公安止为考试官。明年南省奏言,以余为第一,既赐集英第。曾公走书,自庆得士,又恨未识余面。及绍圣丙子,家君充户部出使江南,余自大学博士,自乞为发运司,干当公事,侍亲以行。丁丑春,始过螺川。是时,曾公丧明,退居泰和。虽一造其庐,承其语绪,而识面之恨,竟不果偿。曾公示余以《禾谱》,属予取予为之叙,县许以送其书。未及,而遽以不起。尔后,初心不遂,每载其事,颇伫延陵季子挂剑之想。政和甲午,予假守庐陵郡,会乡人朱元礼来为泰和宰,遂托寻访其书。一日元礼得写本以遗余,亟取读之,不觉潸然。呜呼,曾公之墓木拱矣,而其故意,廑廑草草答塞,岂事之流传有数,其不可知者如此耶?—曾公常语余以黄帝问师旷之说,“杏多实不虫者,来岁秋必善。五木为五谷之先,故欲知五谷,但视五木,择其盛者,来年必益种之”。此说出《师旷占》中,老农往往以为信。然今其书中无有是事,并秧马一段,亦不收载。以此颇疑,尚非全书,不然则曾公所自笔削,固不可得而知也。余家旧有曾公所撰《车说》一篇,兼收博引,凡所以为车者,洪纤小大,无不具有。盖该博曲尽伦美,而於立言不苛。是以创一说,纪一物,必委曲详到而后止。所谓根底之学者,不幸赋命不偶,而不得自见于昭世也,悲夫。
赐进士第一集英第大学博士程祁撰。
禾谱序 江南俗厚,以农为生。吉居其右,尤殷且勤。漕台岁贡百万斛④,调之吉者十常六七,凡此致之县官者耳。春夏之间,淮甸荆湖,新陈不续,小民艰食豪商巨贾水浮陆驱,通此饶而阜彼乏者,不知其几千万亿计。朽腐之逮,实半天下,呜呼盛哉。尝观三代之隆,家有宅,夫有田,养生之具,如此其备。垂绥五雨,异服以愧其心;屋粟里布,厚征以困其财。督责之法,又如此其严,犹以为未能丁宁反复,以作其怠惰之气。田畯至喜,以劝其力,曾孙不怒,以慰其心。故方此时,民无游手,而地无遗利,亦以其法制全而道化行也。灭裂于秦汉,卤莽于五季,宅不家给,田不夫制,兼并者得以连阡陌,而贫乏者不能有立锥。游怠者无耻,不耕者无罚,而天下之民,始猖狂汗漫,若牛马麋鹿群群逐于旷野,惟所适往,曾莫之禁。独吉之民,承雕惫之余,能不谬于斯习,盻盻然,惟稼穑之为务。凡髫龀之相与嬉,厘井之相与言,无非耰、锄、钱、镈之器,作讹成易之事,故自邑以及郊,自郊以及野,巉崖重谷,昔人足迹所未尝者,今皆为膏腴之壤,而民生其间者,虽椎鲁朴钝,不觇诗书札义之文,不哦经生儒士之言,而孝弟之行,诚意之心,醇然无异于三代之盛时。岂非处中国之一偏,干戈疮痍所不及,上下日以播种为俗,无流离冻馁之迫,而有饱食逸居之计。是以历世虽久,去先王虽远,而余泽犹在也。岂惟民哉,儒而士者,干居之日,孰不介止以蒸之作,其有政,爰知小人之依,然则有天下之大者,安可旦昼不及乎此也。近时士大夫之好事者,尝集牡、荔枝与茶之品,为经及谱,以夸于市肆⑩。予以为农者,政之所先,而稻之品亦不一,惜其未有能集之者,适清河公表臣持节江右,以是属余,表臣职在将明,而耻知物之不博。野人之事,为贱且劳,周爰咨访,不自倦逸,可谓善究其本者哉。予爱其意,而为之书焉。
室德郎曾安止叙。
正文:
稻有总名,有复名,有散名。曰谷云者,举凡种以为言。《洪范》曰:“百谷用成”。《大宰》曰:“三农生九谷”。《孟子》曰:“五谷熟而民人育”。今江南呼稻之有稃者曰稻谷,黍之有稃者曰黍谷,而不及麦菽者,以禾为主也。曰粟云者,谷之未成米者也。许氏曰:“粟二十斗;为米十斗,曰毇;为米六斗太半斗,曰粲”。今西昌呼稷为粟,长通二者,尤为谷粟之总名而已。稻之所以为稻,禾之所以为禾,一类之中,又有总名焉。曰稻云者,兼早晚之名。大率西昌俗以立春芒种节种,小暑大暑节刈为早稻;清明节种,寒露霜降节刈为晚稻。自类以推之,有秔有糯,其别凡数十种。许氏曰:“二月而生,八月而熟,得时之中,故曰禾”。言二月生,则立春清明在其间矣;言八月熟,则寒露霜降在其问矣。贾思勰曰:“二月三月种为稙禾,四月五月种为稚禾”。许氏曰:“稙,早种也”。稚,晚种也。以二月三月种为稙,则今江南早禾种率以正月二月种之,惟有闰月,则春气差晚,然后晚种,至三月始种,则三月者,未为早种也。以四月五月种为稚,则今江南盖无此种。《诗》曰:“彼有不获稚”,许氏以为幼禾。而今江南之再生禾;亦谓之女禾,宜为可用,未知贾氏何证而有是说,此总名之辩也。《诗》曰:“丰年多黍多稌”;《食医》曰:“牛宜稌”;康成曰:“稌,稻也”;郭璞曰:“沛国人以稌为稻”。盖一物而方言异,此复名之辩也。诗》曰:黍稷重穋”,司稼掌辩重穋之种。毛、郑、郭璞等曰:“先种后熟曰重,后种先熟曰穋。”今江南有黄穋禾者,大署节刈早种毕而种,霜降节未刈晚稻而熟。《诗》曰:“维穈维芑”;康成曰:“穈,赤苗也,芑,白苗也”;郭璞曰:“穈,赤苗粟也,芑,白苗粟也”。以江南早晚种较之,早种如六月白,晚种如白圆禾之类,其谷芒皆黄白,岂非所谓芑耶?早种如小赤禾,晚种如蜜谷乌禾,其谷芒皆赤,岂非所谓穈耶?许氏曰:“稻紫茎不粘曰(禾糞)”,今江南晚种中有所谓紫眼禾者,其叶当节处有紫色,抑亦许氏所?谓也欤?又曰:“芒粟曰穬”,今西昌早晚种中,自稻禾而外,多有芒者,抑亦许氏所谓穬也欤:今西昌晚种中,亦有所谓穬稻禾者。其谷无芒,盖名同而实非,此散名之辩也。百谷之种,其略见于经,具备见于今,其种或产于中国,或生于四夷,今西昌早种中有早占禾,晚种中有晚占禾,乃海南占城国所有,西昌传之才四五十年,推今验古,此其类也。贾思勰乃引《周书》:“神农氏世,天雨粟,神农耕而种之”。此小说之举,不可用之。而其叙土宜有曰,按《禹贡》,扬州厥土涂泥,厥田下下,厥赋下上错。荆州厥土涂泥,厥田下中,厥赋上下。又按《职方氏》,扬州,荆州,其谷宜稻。以汉郡国志考之。庐陵郡隶扬州刺史,与荆州长沙为切境,而吉之安福在汉长沙为安城,则吉之壤正当古荆扬之交。《职方》二州皆宜稻,而吉在其两间,兼二州之美。《禹贡》二州之土惟涂泥;《稻人》亦曰:“掌稼下地”。则下地者,涂泥之所在,为种稻之宜也。然《禹贡》扬州田第九等,赋第七等;荆州田第八,赋第三者,亦以人功修故也。惟其壤有骍、缇、坟、泽之异,潟、勃、垆、(上临下木)爨之殊⑩,故其种亦有早晚大小之不同,坚弱精粗之不一,或一物而彼此有异名,或所称虽近而俗有讹正。则宜颠倒,错而难辩。今之见于谱者,尚记西昌大略而已。
芸稻篇 记礼者曰:仲夏之月,利以杀草,可以粪田畴,可以美土疆。盖耘除之草,和泥渥漉,深埋禾苗根下,沤罨既久,地草腐烂而泥土肥美,嘉谷蕃茂矣。大抵耘治水田之法,必先审度形势,先於最上处潴水,勿令走失,然后自下旋放旋芸之。其法须用芸爪。不问草之有无,必遍以手排漉,务令稻根之傍,液液然而后已。荆扬厥士涂泥,农家皆用此法。又有足芸,为木杖如拐子,两手倚以用力,以趾塌拔泥上草秽,壅之苗根之下,则泥沃而苗兴,其功与芸爪相类,亦各从其便也。今创有一器,曰耘荡,见农器谱,以代手足,工过数倍,宜普效之。纂文曰,养苗之道,锄不如耨。耨,今小锄也。《吕氏春秋》曰:先生者为米,后生者为粃,是故其耨也,长其兄而去其弟。不知稼者,其耨也,去其兄而养其弟,不收其粟而收其粃,此失耨之道也。锄后复有薅拔之法,以继成锄之功也。夫稂莠秕稗,杂其稼出,盖锄后茎叶渐长,使可分别,非薅不可,故有薅鼓、薅马之说。事见农器谱。
祈报篇
《记》曰:有其事必有其治,故农事有折焉,有报焉,所以治其事也。天下通祀,惟社与稷;社祭土,勾龙配焉,稷祭谷,后稷配焉。此二祀者,实主农事。载芟之诗,春籍田而祈社稷也、良耜之诗,秋报社稷也。此先王祈报之明典也。匪直此也。山川之神,则水旱疠疫之不时,於是乎禜之。月星辰之神,则雪霜风雨之不时,放是乎禜之。与夫法施於民者,以劳定国者,能御大灾者,能捍大患者,莫不秩祀。先王载之典礼,著之令式,岁时行之,凡以为民祈报也。周礼“龠章”“凡国祈年於田祖”,则「吹豳雅,击士鼓、以乐田畯」。尔雅注曰,畯音俊。乃先农也。于先农有祈焉,则神农后稷与世俗流传所为田父、田母,皆在所祈报可知矣。大田之诗言:“去其螟螣,用其蟊贼,无害我田穉。田祖有神,秉畀炎火。有渰萋萋,兴雨祁祁,雨我公田,遂及我私。此祈之之辞也。甫田之诗言“以我齐明,与我牺羊,以社以方。我田既臧,农夫之庆。此报之之辞也。继而“琴瑟击鼓,以御田祖,以祈甘雨,以介我稷黍,以谷我士女”,此又因所报而寓所祈之义也。若夫噫嘻之诗,言春夏祈谷於上帝,盖大雩、帝之乐歌也;丰年之诗,言秋冬报者,烝尝之乐歌也。其诗曰,“为酒为醴,烝畀祖妣,以洽百礼”,然於上帝,则有祈而无报,於祖妣、有报而无祈,岂阙文哉?抑互言之耳。此祈报之大者也。
周礼“大祝掌六祈,以同鬼神示。”“小祝掌小祭祀,将事侯禳祠之祝号,以祈福祥,顺丰年,逆时雨,宁风旱,弭灾兵,远罪疾。”举是而言,则祈报禬禳之事,先王所以媚於神而和於人,皆所以与民同吉凶之患者也。凡在祀典,乌可已耶?记礼者曰:伊耆氏之始为蜡也,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主先啬而祭司啬,飨农及邮表畷,禽兽,迎猫迎虎而祭之。祭坊与水庸,其辞曰,“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无作,草木归其泽。”由此观之,飨先啬先农而及於猫虎,祭坊水庸而及於昆虫,所以示报功之礼大小不遗也。考之月令,有所谓「祈来年於天宗」者,有所谓「祈谷实」者,有所谓「为麦祈实」者,而《春秋》有一虫兽之为灾害,一雨旸之致愆忒,则必雩,圣人特书之,以见先王勤恤民隐,无所不用其至也。夫惟如此,是以物由其道,而无夭阏疪疠,民遂其性,而无札瘥灾害,神之听之,有相之道,固如此也。後世从事於农者,类不能然。借或有一焉,亦勉强苟且而已,岂能悉循用先王之典故哉?田祖之祭,民间或多行之,不过豚蹄盂酒;春秋社祭,有司仅能举之,牲酒等物,取之临时;其为礼、盖蔑如也。水旱相仍,虫螟为败,饥馑荐臻,民卒流亡,未必不由祈报之礼废,匮神乏祀,以致然也。
今取其尤关于农事者言之。社稷之神,自天子至郡县,下及庶人,莫不得祭。在国曰大社、国社、王社、侯社,在官曰官社、官稷,在民曰民社。自汉以来,历代之祭,虽粗有不同,而春秋二仲之祈报,皆不废也。又育蚕者亦有祈禳报谢之礼。皇后祭先蚕,至庶人之妇,亦皆有祭。此后妃与庶人之祭,虽贵贱之仪不同,而祈报之心则一。古有有养马一节,春祭马祖,夏祭先牧,秋祭马社,冬祭马步,此马之祈谢,岁时惟谨。至於牛,最农事之所资,反阙祭礼。至於蜡祭,迎猫迎虎,岂牛之功不如猫虎哉?盖古者未有耕牛,故祭有阙典。至春秋之间,始教牛耕,後世田野开辟,谷实滋盛,皆出其力。虽知有爱重之心,而曾无爱重之实。近年耕牛疫疠,损伤甚多,亦盍禳祷祓除,祛祸祈福,以报其功力,岂为过哉?故於此篇祭马之後,以祭牛之说继之,庶不忘乎谷之所自,农之所本也。
禾品
早禾秔品十二
稻禾赤米占禾乌早禾小赤禾归生禾黄谷早禾六月白黄菩蕾禾红桃仙禾大早禾女儿红禾住马香禾
早禾糯品十 稻白糯黄糯竹枝糯青稿糯白糯秋风糯黄栀糯赤稻糯乌糯椒皮糯
晚禾秔品八
住马香禾八月白禾土雷禾紫眼禾大黄禾蜜谷乌禾矮赤秔禾稻禾
晚禾糯品十二 黄栀糯矮稿糯龙爪糯马蹄糯白糯大椒糯大乌糯小焦糯大谷糯青稿糯骨雷糯竹枝糯
附早禾品二
早稻禾早糯禾
附晚禾品二
赤稑糯乌子糯
宋进士宣德郎移忠公墓志铭
曾君讳安止,字移忠,世为庐陵泰和人。曾祖再盈,祖德谊,父肃,皆以善行称于乡。君之为人,外和内刚,操行修洁。熙宁登第,同学究出身为耻,不离上庠,励己修业,夜以继日,至伤厥明,后三年复登戊科,诏升甲焉。君谢恩毕,即奏:“臣父年已高,久困场屋,愿回授臣父一散官”。先帝嘉其诚,以无例止。至父得疾且重。即默祷以身代之,厥疾果瘳。初调洪州丰城主簿,除江州彭泽令,检身清勤,莅事端敏,而导民以孝为本,故政誉蔼然,而荐者交彰矣。以目疾弃官,授宣德郎,号屠龙翁,伤技成而无所用。有《禾谱》五卷,《车说》一卷,《屠龙集》几卷。东坡苏公所称《禾谱》,谓文既温雅,事亦详实,惜乎其有所缺,不谱农器也。作《秧马歌》以附其后,不幸元符戊寅五月十六日以无疾而卒,享年五十有一。娶杨氏生子二人,(虫宾)举进士,蜡尚幼,女三人,适仕族。三年庚辰十有二月三日葬于千秋乡武山南。前期乃弟舒州司法参军安强来请铭。遂从而铭之。铭曰:呜呼,士莫尚于志,志莫本于道,道不可闻,闻而死之矣,况荣辱得失之端乎。君可谓有志之士,而勇于见义者也。惜夫止于斯,而遽终焉,使得闻斯行诸宜何如哉。余司上庠,熟君所为,昭昭无穷,贻以铭诗。
右正议大夫守尚书左丞上柱国会稽郡开国公食邑三千六百户实封五百户黄履撰 右朝议大夫直龙图阁知福州宣州事兼福建路兵马铃辖江夏县开国男食邑三百户柯述书
作者:马缟
马缟,字里不详。唐末以明经及第,又举拔萃科。后梁时为太常修撰,累历尚书郎,参知礼院事,迁太常少卿。此书以考证名物制度为主,体例与崔豹《古今注》大致相同,二书部分内容重复。此书版本甚多,主要有《百川学海》、《古今逸史》、《说郛》、《丛书集成初编》、《古今逸史》诸本。 马缟,少嗜学儒,以明经及第,登拔萃之科。仕梁,为太常修撰,累历尚书郎,参知礼院事,迁太常少卿。梁代诸王纳嫔,公主下嫁,皆于宫殿门庭行揖让之礼,缟以为非礼,上疏止之,物议以为然。案:以下有阙文。长兴四年,为户部侍郎。缟时年已八十,及为国子祭酒,八十余矣,形气不衰。于事多遗忘,言元稹不应进士,以父元鲁山名进故也,多如此类。又上疏:“古者无嫂叔服,文皇创意,以兄弟之亲,不宜无服,乃议服小功。今令文省服制条为兄弟之妻大功,不知何人议改,而置于令文。”诸博士驳云:“律令,国之大经。马缟知礼院时,不曾论定,今遽上疏驳令式,罪人也。” 马缟,不知其世家,少举明经,又举宏词。事梁为太常少卿,以知礼见称于世。唐庄宗时,累迁中书舍人、刑部侍郎、权判太常卿。明宗入立,继唐太祖、庄宗而不立亲庙。缟言:“汉诸侯王入继统者,必别立亲庙,光武皇帝立四庙于南阳,请如汉故事,立庙以申孝享。”明宗下其议,礼部尚书萧顷等请如缟议。宰相郑珏等议引汉桓、灵为比,以谓灵帝尊其祖解渎亭侯淑为孝元皇,父苌为孝仁皇,请下有司定谥四代祖考为皇,置园陵如汉故事。事下太常,博士王丕议汉桓帝尊祖为孝穆皇帝,父为孝崇皇帝。缟以谓孝穆、孝崇有皇而无帝,惟吴孙皓尊其父和为文皇帝,不可以为法。右仆射李琪等议与缟同。明宗诏曰:“五帝不相袭礼,三王不相沿乐,惟皇与帝,异世殊称。爰自嬴秦,已兼厥号,朕居九五之位,为亿兆之尊,奈何总二名于眇躬,惜一字于先世。”乃命宰臣集百官于中书,各陈所见。李琪等请尊祖祢为皇帝,曾高为皇。宰相郑珏合群议奏曰:“礼非天降而本人情,可止可行,有损有益。今议者引古,以汉为据,汉之所制,夫复何依?开元时,尊皋陶为德明皇帝,凉武昭王为兴圣皇帝,皆立庙京师,此唐家故事也。臣请四代祖考皆加帝如诏旨,而立庙京师。”诏可其加帝,而立庙应州。
刘岳修《书仪》,其所增损,皆决于缟。缟又言:“缞麻丧纪,所以别亲疏,辨嫌疑。《礼》,叔嫂无服,推而远之也。唐太宗时,有司议为兄之妻服小功五月,今有司给假为大功九月,非是。”废帝下其议,太常博士段颙议“嫂服给假以大功者,令文也,令与礼异者非一,而丧服之不同者五。《礼》,姨舅皆服小功,令皆大功。妻父母婿外甥皆服缌,令皆小功。礼、令之不可同如此。”右赞善大夫赵咸又议曰:“丧,与其易也,宁戚。《仪礼》五服,或以名加,或因尊制,推恩引义,各有所当。据《礼》为兄之子妻服大功,今为兄之子母服小功,是轻重失其伦也。以名则兄子之妻疏,因尊则嫂非卑,嫂服大功,其来已久。令,国之典,不可灭也。”司封郎中曹琛,请下其议,并以《礼》、令之违者定议。诏尚书省集百官议。左仆射刘昫等议曰:“令于丧服无正文,而嫂服给大功假,乃假宁附令,而敕无年月,请凡丧服皆以《开元礼》为定,下太常具五服制度,附于令。”令有五服,自缟始也。
缟明宗时尝坐覆狱不当,贬绥州司马。复为太子宾客,迁户部、兵部侍郎。卢文纪作相,以其迂儒鄙之,改国子祭酒。卒,年八十,赠兵部尚书。
作者:叶釐
《爱日斋丛抄》五卷、《补遗》一卷、《续补》一卷,宋叶釐撰。
《爱日斋丛抄》见诸书志所载者,多不著撰者姓氏。黄虞稷《千顷堂书目》卷十二载有叶釐《爱日斋丛抄》十卷,又《坦斋笔衡》一卷。两书《说郛》均收录,前者题宋叶某撰,后者题宋叶釐撰。书名或题《爱日堂丛抄》,见《澹生堂藏书目》和《楝亭书目》等。今所见五卷本为《四库全书》本,此本从《永乐大典》中辑出,釐为五卷。又有《守山阁丛书》本,据文澜阁藏《四库全书》本录出刊行。南京图书馆藏有清抄本,原为萧山王宗炎十万卷楼藏书,王氏有批校,后为钱塘丁丙嘉惠堂所得。王宗炎,字以除,号穀塍,清乾隆四十五年进士,学问淹博,性尤淡退,通籍后遂杜门不出,筑十万卷楼,以文史自娱。王氏藏抄本为五卷,又《补遗》一卷,《补遗》所载各条均见于《说郛》(百卷)本中。正文五卷所载诸条,与《四库全书》本前后次第不爽,所据也当是四库本。抄本错讹较多,虽有王氏朱笔批校,仅极少数得到更正。此次校点即以王氏藏抄本为底本。校以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并参校《守山阁丛书》本,《补遗》一卷则用《说郛》(百卷)本校勘。其中卷三全部录自《永乐大典》卷八二八,其它卷中有数条也见于《大典》中,则以《大典》参校。又从《大典》中辑得未见于辑本的两条作《续补》。
现存本所载多为杂考,订讹正误,或略作品评。多罗列诸家之说,互相阐发,作者本人的见解有限。又作者在引录众人之说时,不论是片言只语,还是长篇大论,引录较为随意,脱漏省略较多,甚至导致句意不完整。对于这些问题,只要读得通,校勘时不再补录,但在校勘记中说明。书中引录的他人之说,少数为今通行本所不载,也有助于拾遗补阙。
本书由江苏教育学院中文系邓子勉校点整理,并撰写说明。
叶釐,字子真,号坦斋,池州青阳(今属安徽)人,隐居九华山,以著书自娱。与洪咨夔、魏了翁、刘克庄等有交往。宋末监司论荐,补迪功郎、本州签判。著有《爱日斋丛抄》、《坦斋笔衡》。详见陆心源《宋诗纪事补遗》卷八十一。
作者:张拟
《棋经十三篇》,共13篇,撰者不详,有宋张拟、张立青、刘仲甫,元晏天章以及宋以前人等多种说法。全书涉及的问题大致有:规格等级、品德作用、术语、战略战术等,理论较为全面,还记载了一些善博弈者的名字,书中常引经传中的句子,来说明博弈之道由来已久,并用经典语作为每片的结尾,虽小戏,亦归之于正,且隐藏绝大智慧。 明谢肇赫云:“古今之戏,流传最为久远者,莫如围棋”。但因围棋难度较高,用智较深,长期以来基本上是贵族的游戏。一般游戏都是为了热闹,而围棋则是“取其寂静”,这是对心智的考验与磨练,黄庭坚的诗“心似蛛丝游碧落,身如蜩甲化枯枝”,将这一过程描写殆尽,蜕茧成蚕、苦其心智之后,是悦其灵魂,因此由来好此道者甚众,至今不衰。
所谓人生如棋,世事如棋,已是老生常谈,不过是想游离于现实之外,其实,不必把棋当作人生,棋就是棋好了,只管认真下好了,认真研读《棋经》好了,相知于江湖,不如相忘于棋盘。
此书最初载于宋谱《忘忧清乐集》,元明诸谱也分别刊登。清代棋书《弈学会海》以及《弈萃官子》另有节本,文字亦有不同。
©2019 学门教育网 版权所有 鲁ICP备1903450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