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查古籍

子部

茶疏

作者:许次纾

许次纾1597年撰。

  许次纾(1549-1604),字然明,号南华,钱塘人。清。厉鹗《东城杂记》载“许次纾……方伯茗山公之幼子,跛而能文,好蓄奇石,好品泉,又好客,性不善饮……所着诗文藏富,有小品室、荡栉斋二集,今失传。予曾得其所着《茶疏》一卷,……深得茗柯至理与陆羽《茶经》相表里。”许次纾嗜茶之品鉴,并得吴兴姚绍宪指授,故深得茶理。

  该书《四库提要》存目,主要刊本有①万历丁未(1607年)许世奇刊本;②宝顔堂秘笈本;③茶书全集本;④居家必备本;⑤欣赏编本;⑥广百川学海本;⑦说郛续本(不全);⑧今图书集成本(不全);⑨古今说部丛书本;⑩丛书集成(据宝顔堂秘笈本排印本。)该书撰于万历二十五年(1597),前有姚绍宪、许世奇二序,后有许次纾自跋。全书共约4700字,分爲三十六则(《四库提要》作39则,《郑堂读书记》作30则)。涉及范围较广,包括品第茶産,炒制收藏方法,烹茶用器、用水用火及饮茶宜忌等,提供了不少重要的茶史资料。其中对长兴茶之産制,记载尤详。并载“杭俗喜于盂中撮点,故责极细,理烦散郁,未可遽非。”似是针对陈思贞《茶考》所发,亦反映了“撮泡”新法已渐爲接受之事实。

茶录

作者:张源

张源,字伯渊,号樵海山人,包山(即洞庭西山,在今江苏震泽县)人。“隐于山谷间,无所事事,日习诵子百家言。每博览之暇,汲泉煮茗,以自愉快。无间暑,历三十年疲精殚思,不究茶之指归不已。”(顾大典《茶录。且引》)

作序者,顾大典,字道行,号衡寓。为降庆进士,官至福建提学副使,工书画、音律,诗宗唐人。其“引”中云:“余乞紧十载,夙有茶癖,得君百千言。”故可知此书成于万历中,约在1595年前后。

该书刊本仅见茶书全集本(乙本),《茶书全集》目录题为“茶录”,而正文题为《张伯渊茶录》。

此以茶书全集(乙本)为底本,参校以其他资料。

初学记

作者:徐坚

作者:(唐)徐坚等撰

《初学记》,三十卷,是唐人撰修的一部类书。唐玄宗为方便他的儿子学诗作文时引用典故和检查事类,而命集贤院学士徐坚、张说等编辑此部类书。这是一部以知识为重点的类书,既有豊富知识,又便于临文检查。因其目的主要是为因应皇子们初学诗文的需要而编辑,所以取名《初学记》。全书共分23部,313个子目,每个子目内部又分「叙事」、「事对」、「诗文」三部分。内容豊富,包罗万象。而且此书与其它类书不同的是,其它类书只把材料按类摘抄,条与条之间,几乎没有联系,仅仅是资料的汇编。而此书则经过精心编撰。把类事连贯起来,成为一篇文章,其体例更近似现代的百科全书,其知识性非常高,故被视为评价较高的一部类书。

徐坚,字元固,湖州人。举进士。圣历中为东都留守判官,专主表奏,王方庆称为掌纶诰之选。杨再思亦曰:此凤阁舍人样。与徐彦伯、刘知几、张说同修《三教珠英》。构意撰录,具为条流。书成,迁司封员外郎。中宗时,为给事中。睿宗朝,自刑部侍郎拜散骑常侍。开元中,改丽正书院为集贤院,以坚为学士,副张说知院事。坚多识典故,前后修撰格式、氏族及国史等,凡七入书府。又讨集前代文词故实,为《初学记》。坚与父齐聃俱以词学著闻。长姑为太宗充容,次姑为高宗婕妤,并有文藻。议者方之汉世班氏。集三十卷,今存诗九首。

艺文类聚

作者:欧阳询 等

  《艺文类聚》一百卷,是欧阳询、令狐德棻等十余人奉诏编撰的,始于唐高祖武德五年(公元622年),武德七年奏上,历时三年之久。全书约百余万言,分为四十六部(卷八十一、八十二作一部计),有子目七百二十七个。据1926年《北京大学二十五周年纪念研究所国学门临时特刊》的统计,《艺文类聚》引用书籍达一千四百三十一种,经史子集,皆有辑录。

  《艺文类聚》的编排体例,从部目看,先天地帝王,次典章制度,然后是衣食住行及动植灾祥等,反映出封建时代敬天尊君的正统观念。从内容看,先列“事类”,后引诗文,例如卷一“天部”第1页,先列《周易》、《尚书》、《礼记》等关于“天”的论述,然后在“诗”的部分载晋傅玄的《两仪诗》等,“赋”的部分载晋成公绥的《天地赋》,“赞”的部分载晋郭璞的《释天地图赞》,“表”的部分载宋颜延之的《请立浑天仪表》,这种先“事”后“文”,汇二者为一编的做法,是欧阳询等人在类书编纂上的一个创造。

  《艺文类聚》以前的类书,偏重类事,不重采文,即使由诗文中取材,也只是随意摘句,不录片断。如果要查找与某事有关的诗文作品,则需要去翻检总集,总集与类书在那时是严格区别的。欧阳询在《艺文类聚序》中说:“前辈缀集,各抒其意。《流别》(晋挚虞《文章流别集》)、《文选》(梁萧统撰),专取其文;《皇览》、《遍略》,直书其事。文义既殊,寻检难一。”他已经深刻感到了“文”与“事”的分离是前代类书的一大缺陷,给使用者造成极大的不便。正是为了克服这个弊病,“使览者易为功,作者资其用”,《艺文类聚》采取了“事居其前,文列其后”的新体例。这不但使得类书的面目一新,增加了读者临事取索的便利,而且越到后来越显示出它保存古文献的重要性,为后世建树了始料所不及的功勋。《艺文类聚》的先例一开,后起的类书便纷纷效法,宋代的《事文类聚》、清代的《渊鉴类函》是如此,象明代的《永乐大典》、清代的《古今图书集成》这样的鸿编巨帙,同样遵循着“事”“文”并举的成规。

  《艺文类聚》在南宋绍兴时(公元1131—1162年)曾经刊刻过,到明代又有多种刻本。清代学者利用《艺文类聚》颇为勤密,但所用的都是明刻本,始终未能见到宋绍兴本。1959年,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影印出版了上海图书馆收藏的宋绍兴刊本(汪绍楹认为当是宋末元初的复绍兴刻本)。1965年,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又排印出版了汪绍楹的校定本,这是在宋绍兴本的基础上,用冯舒“校宋本”和明刻诸本汇校的本子,也是目前最好的、便于使用的本子。

  据汪绍楹先生考证,《艺文类聚》的传本大体是完整的,但并非完善无缺,远在宋代就可能有了阙佚。例如书中杂有苏味道、李峤、沈佺期、宋之问的诗,而此四人都后于欧阳询,本书是不能予收的,查《初学记》可知,这是宋人刻书时据《初学记》补入的。另外,书中还有其他经后人妄改的错误。

  《艺文类聚》问世后一百年,唐玄宗李隆基又命集贤学士徐坚等撰集《初学记》三十卷。唐刘肃的《大唐新语》卷九记其事始末云:“玄宗谓张说(按,张说当时以宰相知集贤院事)曰:‘儿子等欲学缀文,须检事及看文体。《御览》(按指《修文殿御览》)之辈,部帙既大,寻讨稍难。卿与诸学士撰集要事并要文,以类相从。务取省便,令儿子等易见成就也。’说与徐坚、韦述等编此进上,以《初学记》为名。”可见此书是给玄宗诸子检索辞藻典故用的,因而它要求比别的类书简括,《四库提要》称赞它“在唐人类书中,博不及《艺文类聚》,而精则胜之。若《北堂书钞》及《六帖》,则出此书之下远矣”。

  《艺文类聚》引用隋以前的文籍一千四百多种,有人计算过,现存者所占比例不足百分之十,就是说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引文是今天失传的书,而且其余百分之十的征引,也因为它所援用的是唐以前的古本,在今天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初学记》收文的下限较《艺文类聚》为晚,包括了初唐的诗文,引书存佚的情况同《艺文类聚》相差不多。所以说,《艺文类聚》和《初学记》留给我们的无量功德,就是它们保存了丰富的初唐以前的古代文献。不过这一功德,却并非出于编纂者的本意。

  由于《艺文类聚》和《初学记》是古文献资料的渊薮,因而在整理古籍时,它们一可用作校勘;二可用来辑佚。举例来说,《太平御览》卷三百五十“兵部”箭下引《韩子》四条,其中有两条不见今本《韩非子》,而见今本《淮南子》,经查《艺文类聚》卷六十“军器部”箭门,才发现是《御览》的纂辑者犯了张冠李戴的错误。(详见中华书局《艺文类聚前言》)又如司义祖的《初学记点校说明》亦举一例,今本《史记。秦始皇本纪》有“今年祖龙死”句,《初学记》卷五引《史记》作“明年”,清人考证作“明年”是正确的。至于用这两种类书校勘古代流传下来的总集、别集,或是校勘明清人抄撮而成的各类文集,在今人的整理本中比比皆是,这里不再一一列举了。说到利用类书来辑佚,早在北宋时人们就这样做了,明、清之季,此风大盛,蔚成巨业。例如诗文的辑本,明冯惟讷辑有《古诗纪》、梅鼎祚辑有《文纪》、张溥辑有《汉魏六朝一百三家集》,清严可均辑有《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动辄上百卷,可谓洋洋大观。其主要资料来源就包括《艺文类聚》和《初学记》在内。对于文史研究工作而言,《艺文类聚》和《初学记》又是各种专题文献资料的汇编。两书引录的资料是按门类编辑的,并且因为所引原书的失传,很多资料已经起到第一手资料的作用,研究工作者由此入手,即可获得比较丰富、比较系统、比较原始的材料。总之,无论古籍整理工作还是文史研究工作,科学地使用类书,都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说文解字

作者:许慎

  《说文解字》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系统分析字形和考证字源的字书,简称《说文》,作者是东汉时期的许慎,他在建光元年(公元121年)完成了这部中国古代字书的奠基之作。该书原有十四篇,叙目一篇。正文以小篆为主,收入九千三百五十三字,还有古文、籀文等异体重文一千一百六十三字,解说十三万三千四百四十一字。在流传中被改动较多,现在的版本由宋朝徐铉校定,和原书出入很多,徐氏本的篇目很多,每篇又分成了上下两卷,总共三十卷,收入九千四百三十一字,重文一千二百七十九字,解说十二万二千六百九十九字。

  《说文解字》改变了周、秦到汉字书的编纂方法,将所收字编成四言、七言韵语的形式,开创了部首编排法,共分为五百四十部。许氏总结了先前的“六书”理论,创造了系统解释

  文字之法,是先解释字义,再剖析形体构造,最后注明读音。剖析字形的方法,是以前字书中没有出现过的。《说文解字》对古文字、古文献和古史的研究多做出了重要贡献。现存版本以徐铉校订的宋刊本最早,《四部丛刊》初编和《续古逸丛刊》也有影印本。

  到了清朝,学者们把研究《说文》作为考据对象之一,作注的就有几十家,其中有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桂馥的《说文解字义证》、王筠的《说文句读》、《说文释例》和朱骏声的《说文通训定声》最有名。近代的丁福保比较研究了先前各家专著,参考甲骨文、金文的资料,汇编成《说文解字诂林》,后来又补充资料编为《补遗》,作为总注释。

百家姓

作者:无

《百家姓》是一部儿童识字课本,与《三字经》、《千字文》并列为我国古代优秀的启蒙读物之一。

《百家姓》成书于宋朝初年,一般认为是在公元960年赵宋建立至978年吴越归宋这段时间内。《百家姓》的作者不详,南宋人王明清在《玉照新志》中认为是“两浙钱氏有国时小民所著”,是吴越境内一个普通人的作品。

明代人李诩则笼统地说“必宋人所编也”。清朝康熙年间王相根据王明清的说法,认为是“宋初钱塘老儒所作”。虽然王相的说法比前人明确,但仍未能指出《百家姓》的作者是谁,这可能是一个永远也无法解开的谜。

《百家姓》以韵文形式,将当时的常见姓氏用四字排列,十分严整。其排列的顺序是将重要的姓氏排在前面。如第一句“赵钱孙李”,“赵”是宋朝的国姓,“钱”是吴越统治者的姓,“孙”,据王明清说法,是指钱的正妃,“李”是指南唐统治者的姓氏。第二句“周吴郑王”,也都是吴越的大族,“皆武肃(钱)而下后妃”。作为一种儿童识字课本,《百家姓》的内容并没有别的含义,仅仅是姓氏的排列。它是希望儿童通过姓氏这一人们身边的事物,来达到识字开蒙的效果。

依照目前的通行本,《百家姓》共有568个字,其中单姓444个,复姓60(120字),末句“百家姓终”4个字。这个本子是经过后人增补的,但基本保持了《百家姓》的原貌。

龙文鞭影

作者:萧良有、杨臣铮

《龙文鞭影》是中国古代非常有名的儿童启蒙读物,最初由明人萧良有编撰,后来杨臣诤进行了增补修订。何为“龙文”?原来龙文是古代一种千里马的名称,它只要看见鞭子的影子就会奔跑驰骋。作者的寓意是,看了这本《龙文鞭影》,青少年就有可能成为“千里马”。《龙文鞭影》主要是介绍中国历史上的人物典故和逸事传说,四字一句,两句押韵,读起来抑扬顿挫,琅琅上口。它问世后,影响极大,成为最受欢迎的童蒙读物之一。人们认为它不仅有益于童蒙,也有益于童蒙之师,所以民间大量刻印,流传至今的版本五花八门,可见当时流行之盛况。现在我们参加原注对本书逐句加以简明注释,供读者阅读时参考。

作者:(明)萧良有、杨臣铮撰

千字文

作者:周兴嗣

周兴嗣编的《千字文》,是一本公认为编得好的识字书,从南北朝直到清末,流行了一千四百多年,成为世界上现存出书最早、使用时间最久、影响最大的识字课本,不能不说是世界教育史上的一个奇迹。试想:只用一千个字,基本上不重复,四字一句,每句成文,前后连贯,还要押韵,这是多么不容易的事。其内容包括天地、历史、人事、修身、读书、饮食、居住、农艺、园林、以及祭祀等各种社会文化活动。本书内容涉及广泛,具有较高的可阅读性及趣味性,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少儿启蒙教材。



----------------------------------------------------------------------


  天地玄黄 宇宙洪荒 日月盈昃 辰宿列张 寒来暑往 秋收冬藏
  闰馀成岁 律吕调阳 云腾致雨 露结为霜 金生丽水 玉出昆冈
  剑号巨阙 珠称夜光 果珍李柰 菜重芥姜 海咸河淡 鳞潜羽翔
  龙师火帝 鸟官人皇 始制文字 乃服衣裳 推位让国 有虞陶唐
  吊民伐罪 周发殷汤 坐朝问道 垂拱平章 爱育黎首 臣伏戎羌
  遐迩一体 率宾归王 鸣凤在竹 白驹食场 化被草木 赖及万方
  盖此身发 四大五常 恭惟鞠养 岂敢毁伤 女慕贞洁 男效才良
  知过必改 得能莫忘 罔谈彼短 靡恃己长 信使可复 器欲难量
  墨悲丝染 诗赞羔羊 景行维贤 克念作圣 德建名立 形端表正
  空谷传声 虚堂习听 祸因恶积 福缘善庆 尺璧非宝 寸阴是竞
  资父事君 曰严与敬 孝当竭力 忠则尽命 临深履薄 夙兴温凊
  似兰斯馨 如松之盛 川流不息 渊澄取映 容止若思 言辞安定
  笃初诚美 慎终宜令 荣业所基 籍甚无竟 学优登仕 摄职从政
  存以甘棠 去而益咏 乐殊贵贱 礼别尊卑 上和下睦 夫唱妇随
  外受傅训 入奉母仪 诸姑伯叔 犹子比儿 孔怀兄弟 同气连枝
  交友投分 切磨箴规 仁慈隐恻 造次弗离 节义廉退 颠沛匪亏
  性静情逸 心动神疲 守真志满 逐物意移 坚持雅操 好爵自縻
  都邑华夏 东西二京 背邙面洛 浮渭据泾 宫殿盘郁 楼观飞惊
  图写禽兽 画彩仙灵 丙舍傍启 甲帐对楹 肆筵设席 鼓瑟吹笙
  升阶纳陛 弁转疑星 右通广内 左达承明 既集坟典 亦聚群英
  杜稿钟隶 漆书壁经 府罗将相 路侠槐卿 户封八县 家给千兵
  高冠陪辇 驱毂振缨 世禄侈富 车驾肥轻 策功茂实 勒碑刻铭
  磻溪伊尹 佐时阿衡 奄宅曲阜 微旦孰营 桓公匡合 济弱扶倾
  绮回汉惠 说感武丁 俊乂密勿 多士寔宁 晋楚更霸 赵魏困横
  假途灭虢 践土会盟 何遵约法 韩弊烦刑 起翦颇牧 用军最精
  宣威沙漠 驰誉丹青 九州禹迹 百郡秦并 岳宗泰岱 禅主云亭
  雁门紫塞 鸡田赤城 昆池碣石 巨野洞庭 旷远绵邈 岩岫杳冥
  治本于农 务资稼穑 俶载南亩 我艺黍稷 税熟贡新 劝赏黜陟
  孟轲敦素 史鱼秉直 庶几中庸 劳谦谨敕 聆音察理 鉴貌辨色
  贻厥嘉猷 勉其祗植 省躬讥诫 宠增抗极 殆辱近耻 林皋幸即
  两疏见机 解组谁逼 索居闲处 沉默寂寥 求古寻论 散虑逍遥
  欣奏累遣 戚谢欢招 渠荷的历 园莽抽条 枇杷晚翠 梧桐蚤凋
  陈根委翳 落叶飘摇 游鵾独运 凌摩绛霄 耽读玩市 寓目囊箱
  易輶攸畏 属耳垣墙 具膳餐饭 适口充肠 饱饫烹宰 饥厌糟糠
  亲戚故旧 老少异粮 妾御绩纺 侍巾帷房 纨扇圆絜 银烛炜煌
  昼眠夕寐 蓝笋象床 弦歌酒宴 接杯举觞 矫手顿足 悦豫且康
  嫡后嗣续 祭祀烝尝 稽颡再拜 悚惧恐惶 笺牒简要 顾答审详
  骸垢想浴 执热愿凉 驴骡犊特 骇跃超骧 诛斩贼盗 捕获叛亡
  布射僚丸 嵇琴阮啸 恬笔伦纸 钧巧任钓 释纷利俗 竝皆佳妙
  毛施淑姿 工颦妍笑 年矢每催 曦晖朗曜 璇玑悬斡 晦魄环照
  指薪修祜 永绥吉劭 矩步引领 俯仰廊庙 束带矜庄 徘徊瞻眺
  孤陋寡闻 愚蒙等诮 谓语助者 焉哉乎也

  (录自喻岳衡主编《传统蒙学丛书》:《千字文》,周艺点校,岳麓书社1987年5月长沙出版,ISBN7—80520—039—4)

  「重字表」《千字文》实录九百九十四个汉字,重字凡六,以汉语拼音为序列于下:

  “发”:周发殷汤;盖此身发“巨”:剑号巨阙;巨野洞庭“昆”:玉出昆冈;昆池碣石“戚”:戚谢欢招;亲戚故旧“云”:云腾致雨;禅主云亭“资”:资父事君;务资稼穑

  「非国标字一览表」(音义据《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一九八三年北京第二版;释义未必切合正文)

  ①「冫青」〖qìng〗凉。②「石番」〖pán〗“~溪”,太公望垂钓处。(孙谦益注)③“义”字无“丶”〖yì〗治理,安定。④「↑宀↓是」〖shí〗放置;此;又同“实”。⑤「亻叔」〖chù〗开始。〖tì〗同“倜”于词“倜傥”。⑥「昆鸟」〖kūn〗“~鸡”,古书上指象鹤的一种鸟。⑦「车酋」〖yóu〗轻;古时一种轻便车。⑧「↑丰刀↓糸」「jié」“洁”之书面语。〖xié〗量度物体周围的长度。⑨「↑丞↓灬」〖zhēng〗众多。⑩「立立」〖bìng〗“并”异体字之一。


1凊 2磻 3乂 4寔 5俶 6鵾 7輶 8絜 9烝 10竝 感谢ahsxhjx修正

古籍分类

©2019-2025 学门教育网 版权所有 电脑版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1903450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