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中医古籍
查中医古籍
当前位置:中医文化 > 经验杂集

真假寒热之辨


辨证论诒,一剂中的,医者圣德。然,也如周学霆所说:“热得补益烈,寒湿得补而益凝,辗转纠缠,酿成不用”,乃真假之辨不明之故。因此,《褚氏遗书》指出:“世无难治之病,有不善治之医”。而读古人“医案”,明“真假”之辨,理方法技巧,悟阴阳精诚,乃医者济生一要诀!马有度在《医家百误歌浅说》中详细介绍了历代医家关于寒热真假的案例,现摘抄于后,供参考。

喻嘉言治一人,伤寒六七日,身热目赤,异常大躁,身卧地上,辗转不快,更求入井。一医欲以大承气汤峻下邪热。喻氏慧眼独见,根据患者虽然“身卧地上”,“更求入井”,但“索水到前,复置不饮”,参照“脉洪大无伦,重按无力”,断为“阳欲暴脱,外显微热,内有真寒”,认为如此真寒假热的危重证,“以姜附投之尚恐不能胜回阳之任,岂敢以纯阴之药重竭其阳乎?”并一针见血地指出:“观其得水不欲饮,寒情已大露,岂水尚不欲咽,而又可咽大黄芒硝乎?”遂以附子干姜各15g,人参甘草各6g煎成冷服,服药后阳微之状始见,寒战戛齿有声,以重被扣头覆之,再予前药一剂,终得微汗,热退而安。

张仲景在《伤寒论》11条中指出:“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近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这是寒热真假之辨的纲领。

程钟龄在《寒热虚实表里阴阳辨》中说:“病之寒热,全在口渴与不渴,渴而消水与不消水,欲食喜热与喜冷,烦躁与厥逆,溺之长短赤白,便之溏结,脉之迟数以分之”。马有度总结寒证的临床表现以冷(恶冷喜暖,冷痛喜渴,口渴喜热饮)、凉(手足发凉)、静(蜷卧喜静)、白(面色苍白、舌白腻)为特点的人体机能活动衰退的证候群;热证则以热(发热或恶热、手足灼热、口渴喜冷饮)、黄赤(面赤或颧红、小便黄赤、舌红、吐血、衄血、涕痰色黄)、稠(小便短浊、大便干燥秘结、涕痰质稠)、动(烦躁不宁,甚则神昏谵语、脉数)为特点。

程氏还说:“然病有热证而喜热饮者,同气相求也。有寒证而喜饮,却不能饮者,假渴之象也,名阴结也。有热证而手足冷者,所谓热深厥亦深,热微厥亦微也。有寒证而反烦躁,欲坐卧泥水之中者,名也阴躁也”。马有度指出临床假象有其规律可循:其一,假象出现的部位多在体表(皮肤面色)及四肢;其二,假象的临床表现多自相矛盾,比如真寒假热(阴盛格阳)证,虽可出现身热,却反而欲盖衣被;面赤,却浅红娇嫩,时隐现;口渴,却喜热饮,且饮亦不多;咽喉疼痛,却不红肿;烦躁不宁,却精种萎糜,形体倦怠;舌苔黄,却苔底白滑;脉大,却重按无力等。真热假寒证(阳盛格阴),虽可出现恶寒,却反不欲近衣被;而四肢冷却体温甚高,胸腹灼热;大便下利,却味臭秽非常,或挟躁屎;面色晦滞,却见目光炯炯有神;神志昏沉,却时有烦躁,扬手掷足,形强有力;舌苔黑,却干而少津;脉沉却按之有力。如此种种,医者要细心观察,当可明辨真假。

生物热力学耗散结构理论认为,寒热仍属于熵病,即产熵、熵流、结构熵失却平衡,诚如中医所称三阴三阳开合枢摄取、贮存、转输能量过程发生障碍的疾病状态。真热应是产熵增加、熵流增强、结构熵积存,如中暑、铸造热、温热病等;而真寒则反之,产熵不足、熵流阻滞、结构熵损耗,如冻伤、伤寒等一类。而真热假寒者,如输血性寒颤发热,可能是熵流阻滞、体表微循环功能代偿性障碍,而产熵旺盛、结构熵积存;真寒假热者,如失血性休克、虚损痨瘵之潮热,则是熵流增加、体表微循环功能代偿性亢进,而机体实质是产熵不足、结构熵损耗,处于病情微重状态。

有关实验研究发现:寒证病人尿中儿茶酚胺、环-磷酸腺苷(cAMP)和前列腺素E2(PGE2)排出低于正常水平,环-磷酸鸟苷(cGMP)和前列腺素E2α(PGE2α)增多;热证病人则反之,尿儿茶酚胺,cAMP和PGE2排出增多。即寒证时副交感神经功能亢进,热证时交感神经功能偏亢。

继承传统医学的理论,学习老一辈医学家经验,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知识,采用烧山火升温、透天凉退烧针炙外治,中草药内服多靶点多层次整体调治阴阳,使气血湍流,迅速治好真假寒热证,乃是中医治疗的优势!今后,中医必将为保护人类健康作出新贡献!

中医古籍
中医书籍
中医药方
中药材
知识杂集
中医导航

©2019-2025 学门教育网 版权所有 电脑版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1903450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