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查询
查姓氏

拼音: miáo

百家姓苗姓专栏主要介绍苗姓的起源知识及由来历史资料,以及推荐多个好听的苗姓男孩/女孩名字。

苗姓来源
苗姓起源
远祖始苗智杰于春秋时期。春秋时期,公元前五四七年,在若敖之乱中,楚国大夫伯芬因罪被杀,其子贲皇逃到晋国后,受到晋国的优待,受封于苗邑(今河南济源县西),贲皇的子孙后代就以封地名为姓。苗姓是楚国王族的后代,因此,苗姓起源于楚国王族之姓。苗姓起源于芈姓。发展和演变:苗姓在浙江东阳郡发展成望族,世称东阳望。现今苗姓大都分布在河南.山东两地.优以河南省台前县候庙镇苗口村人气较旺!后人有1000余人。
苗姓郡望堂号

郡望

东阳郡:西汉时期置郡,三国时期孙吴国宝鼎元年(丙戌,公元266年)再分会稽郡置东阳郡,郡治在今浙江省金华分城区,其时辖地在今浙江省金华市一带。以郡在瀫水(今衢江)之东、长山之阳得名。金华设立郡府建置自此始。东阳郡属扬州,领长山(今浙江金华婺城、金东、兰溪)、乌伤(今浙江义乌)、永康、吴宁(今浙江东阳)、丰安(今浙江浦江)、太末(今浙江龙游)、新安(今浙江衢州柯城、衢县)、定阳(今浙江常山)、平昌(今浙江遂昌)九县,治设长山。南朝梁绍泰二年(丙子,公元556年)置缙州,陈天嘉三年(壬午,公元562年)撤州,东阳郡改名金华郡,郡名金华自此始。隋朝开皇十三年(癸丑,公元593年)改置婺州。故城区有婺城之称,后历为州、路、府治和专署驻地。隋朝大业三年(丁卯,公元607年)复置东阳郡。唐朝武德四年(辛巳,公元621年)改东阳郡置婺州,并于信安县(今河南新安)分置衢州。唐朝天宝元年(壬午,公元742年)改婺州为东阳郡,唐朝乾元元年(戊戌,公元758年)复为婺州,一直沿续到宋、元时期。元朝至元十三年(丙子,公元1276年)改为婺州路,元朝至正十八年(辛巳,公元1358年),朱元璋攻取婺州路,改名宁越府,元朝至正二十年(癸未,公元1283年)改为金华府。明朝成化七年(辛卯,公元1471年)金华府领金华、兰溪、东阳、义乌、永康、武义、浦江、汤溪八县,故有“八婺”之称。

伊 犁:伊犁得名于著名的伊犁河,那是一块古老而神奇的土地,历史悠久,文化发达,民族众多,自古就同新疆和内地息息相关。远在汉朝,伊犁就以“伊列”之名载入史籍《汉书》。西魏废帝元年(壬申,公元552年),历史上著名的突厥汗国在伊犁河城建立。古代的伊犁,包括伊犁河流域以及巴尔喀什湖以南的广大地区,地理上,环天山而立,与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隔天山相望,被称为伊犁盆地。伊犁是草原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它同新疆和中亚的历史息息相关,在长达两千多年的历史时期内,伊犁是草原民族的重要活动地域,在清朝中叶以后的一百多年的时间里,作为新疆的军事政治中心,做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伊犁”之名,是清朝政府正式确定的,据史籍《西陲总统事略》记载:“乾隆二十年(乙亥,公元1755年)平定准噶尔,定名伊犁,盖取《唐书》伊丽水而名之。”最早见于史册的伊犁民族是塞人。伊犁塞人是一个人数众多的氏族部落集团,他们有一个漫长的形成过程,并且在伊犁形成了具有国家性质的集团,伊犁塞人广泛活动于伊犁河南北两岸和三大支流为主的河谷草原地带,大量的考资料表明,伊犁河上游地区是伊犁塞人的中心活动区,伊犁塞人广泛使用青铜器,创造了伊犁青铜器时代的文明,尼勒克县、昭苏、特克斯、新源、巩留、尼勒克、察布查尔等地出土的青铜武士像、三足铜斧、四兽足铜盘、等精美的铜制器皿等说明伊犁塞人具有很高的铸造技术。伊犁塞人后来与乌孙人相融合,对乌孙的文化产生了很重要的影响。今天的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位于祖国的西北边陲。自治州成立于1954年11月,管辖塔城、阿勒泰两个地区和奎屯直辖市全州共有二十四个县、市,首府设在伊宁市,是中国唯一的既辖地区、又辖县市的自治州。全州总面积三十五万平方公里,人口四百一十万,有汉、维、哈、蒙、锡伯、柯尔克孜、哈萨克、俄罗斯等四十七个民族,其中哈萨克族占25.5%,汉族占45.2%,维吾尔族占15.9%,回族占8.3%,蒙古族占1.69%,锡伯族占0.83%。自治州境内驻有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四、第七、第八、第九、第十师和新疆矿冶局、天西林业局、阿山林业局、新疆卷烟厂、阿希金矿等一批中央和自治区直属企业。

堂号

东阳堂:以望立堂。

伊犁堂:以望立堂。

惠化堂:源自唐朝潞州壶关人苗晋卿事。唐李固的《幽闲鼓吹》中,曾记苗晋卿一事。苗公落第归乡,途中遇一老人,自称知未来事。苗公于是问道:“我应举已久,有一第之分吗?”老人答道:“何止此,大有来头,只管再问。”苗公道:“我久困于贫变,但求一郡守,能够得到吗?”老人道:“更向上。”苗公问:“那么按察使呢?”老人道:“更向上。”苗公惊异,再问:“为将为相吗?”老人答道:“更向上。”苗公发怒,说:“将相更向上,难道能作天子?”老人笑道:“真者不能得,假者即可得。”苗公以为事属怪诞,惊出一头汗。后来苗公果然出将入相,唐德宗驾崩,苗公以首辅居摄政三日,应了老人“真者不能得,假者即可得”的预言。可见命皆前定,安知人间没有第二个苗公?苗氏堂号“惠化堂”由此而来。

苗姓迁徙分布

苗贲皇的苗邑,据考就在今河南济源的西部,现在该地还有一处地名“苗亭”,据说就是二千六百多年前苗邑的遗址。苗姓最初的发源地,当然也该在个地方。三家分晋后,苗姓因仕宦等原因,在今山西、河北等地落籍。战国后期,秦国穷兵黩武,中原是其扩张的第一个目标,苗姓祖居地济源也深受战火侵扰,故大批苗姓或北徙今山西长治,或东迁今山东定陶一带,后经繁衍发展,昌盛为苗姓上党郡望和济阴郡望。两汉时期,见诸史册之苗姓有兵技巧家苗子,王莽国师苗?[2] ,刘秀时代的父城(今河南宝丰)长苗萌,幽州牧苗曾以及汉末的苗祀,尤可一提的东汉时东阿侯苗光,史书称其保全了封邑,则表示苗光子孙落籍于今山东东阿。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社会激烈动荡,苗姓同其它中原士族一样,为了躲避兵火,取道南下,跨过长江,进入江东。其中一支苗姓辗转于今浙江金华一带,后经繁衍,形成了苗姓历史上的第三大郡望——东阳郡。当然,在魏晋南北朝至隋唐之际,苗姓主要还是昌盛于上党、济阴二郡,如苗姓历史上唯一一位宰相苗晋卿便是上党壶关人。唐代中后期,有陕西之苗姓为避国都附近纷扰不断的战乱,迁居今甘肃、宁夏一带。两宋之际,苗姓以上述三大郡望为主源,散布之地更广,尤其在宋赵王室偏安江南后,苗姓人在今南方省份,如安徽、江苏、浙江、湖南、江西等地定居。需要指出的是,繁衍于今山西长治一带的苗姓依旧名人不断,竞现于史。

明初,山西苗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河南、河北、山东、甘肃、江苏、陕西等地。明中叶以后,苗姓已分布于全国大多数地方,并有渡海赴台者。清中叶以后,伴随闯关东的风潮,有冀鲁豫地之苗姓入迁东三省。改革开放以来,不少苗氏后裔到海外经商、求学、办企业,有些已成为当地的知名人士。与此同时,东南亚、美国、加拿大等地和台湾地区也有不少苗氏族人子孙回中原和故乡寻根谒祖,投资办厂。苗氏子孙不管在国内国外,都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为当地的经济、文化建设做出了宝贵的贡献。

当代苗姓的人口大约110万左右,为全国第一百四十六位姓氏,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07l%,河南是苗姓的第一大省,大约占全国苗姓人口的32%。

苗智宇  苗添禹  苗雪研  苗春睿  苗宇睿  苗宇怡  苗宇孜  苗宇炫  苗宇梵  苗宇翱  苗宇扬  苗宇冕  苗宇润  苗宇昊  苗宇泽  苗宇皓  苗宇航  苗宇驰  苗什懿  苗水铱  苗铱铱  苗相伟  苗澜铱  苗逸辰  苗博辰  苗海辰  苗溢辰  苗子辰  苗昊辰  苗立明  苗宇浩  苗珽语  苗存富  苗语华  苗家伟  苗章辉  苗思辰  苗霖铭  苗远清  苗雨谷  苗金学  苗女子  苗桐桐  苗若璇  苗健华  苗思宇  苗虹汛  苗进生  苗颐慧  苗海嵘  苗蕴华  苗大波  苗永鹰  苗雨诺  苗纹雨  苗成逊  苗宾月  苗洪刚  苗德林  苗芷娴  苗睿潇  苗海浩  苗碧海  苗博渊  苗成旭  苗亚溆  苗思铭  苗瑞转  苗小龙  苗之苹  苗奕铭  苗依宁  苗洪瑞  苗海斌  苗三鹜  苗宁嫱  苗湍湍  苗炜格  苗小明  苗建平  苗雯骏  苗予淇  苗漪菲  苗德江  苗宸豪  苗一思  苗林达  苗美林  苗梦梦  苗新星  苗宝安  苗天羽  苗正正  苗靖苗  苗子航  苗俊辉  苗厚土  苗志红  苗荣哲  苗荣喆   更多苗姓男孩名字
苗蕴潼  苗妙瑾  苗姝琰  苗柯瑜  苗瑾彦  苗珈韵  苗柃瑜  苗珏璇  苗珏萱  苗诗婕  苗焜言  苗梦晓  苗瑾晞  苗诺宸  苗诺馨  苗诺纯  苗妤橙  苗焜炎  苗芊馨  苗旖馨  苗馨萱  苗潼馨  苗娴馨  苗瑾筱  苗莜璇  苗璇晞  苗海馨  苗潼莘  苗潼忻  苗潼欣  苗潼卉  苗彤芯  苗瞳芯  苗桐芯  苗潼芯  苗藉尤  苗琼尹  苗芪苑  苗胰雅  苗婼桐  苗慕桐  苗麦乐  苗小夏  苗思琪  苗文歆  苗倦皎  苗倩圊  苗洳婉  苗馨妍  苗依姿  苗一姿  苗田田  苗田茜  苗哲骊  苗婧蕾  苗熙蕾  苗雪熙  苗紫美  苗颀诗  苗莎琳  苗书宁  苗宁书  苗菡彤  苗友禧  苗荻苞  苗岑婕  苗琳鹦  苗馨舆  苗菊妞  苗雅晴  苗天欣  苗轩欣  苗轩瑶  苗咏欣  苗咏恩  苗茜盈  苗芷彤  苗芷瑶  苗寓姿  苗蜇竺  苗濑莺  苗玲许  苗鸥滢  苗倪钏  苗琶鹦  苗珲倩  苗铴一  苗莞姗  苗拱嫣  苗蓝览  苗脐俪  苗岿誉  苗氏篮  苗姬若  苗篮蕴  苗笕欣  苗谷妃  苗璁莺  苗静卉  苗芙霓   更多苗姓女孩名字
姓氏名字大全

©2019-2025 学门教育网 版权所有 电脑版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1903450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