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chéng
百家姓成姓专栏主要介绍成姓的起源知识及由来历史资料,以及推荐多个好听的成姓男孩/女孩名字。
源流一
源于姬姓,出自周武王之弟的封地郕,属于以国名为氏。姬姓氏族以郕地之名为姓氏的,有两个很有意思的几乎同时的分支,在姓氏形成上独一无二:
⑴.起源于今山东宁阳。据史籍《通志·氏族略》与《辞源》记载,西周初年,周武王姬发封其弟、周文王第六子叔武于郕(今山东宁阳),叔武在郕建立了郕国。周庄王姬佗十一年(公元前686年),这个郕国与纪国由于阻挡了齐国向南部发展的途径,因此被齐襄公姜诸儿所灭,其后代遂以国名为姓氏,后有的去邑为成氏,史称成氏正宗。
⑵.起源于今河南范县西濮城北。几乎在与叔武封地的同时,周武王又将另一个王族季戴,也分封在另一个郕邑(今河南范县濮城)。季戴也在自己的郕邑建立了郕国。季戴郕国没有叔武的郕国命运好,早在叔武的郕国灭亡三十二年前的周桓王姬林二年(公元前718年),这个郕国即被卫宣公姬晋所灭,其后代以国名为姓氏,其中就有人去邑为成氏,世代相传至今。成氏族人大多尊奉成叔武为得姓始祖。
源流二
源于容成氏,出自远古帝王容成氏世系后裔,属于以国名为氏。在史籍《姓氏词典》中引《新纂氏族笺释》注释:“容姓出自大容氏。”大容氏部落后派生出容成氏族,即传说中的大容氏“生”容氏。在典籍《庄子·胠箧》中记载:“昔者容成氏、大庭氏、伯皇氏、中央氏、栗陆氏、骊畜氏、轩辕氏、赫胥氏、尊卢氏、祝融氏、伏羲氏、神农氏,当是时也,民结绳而用之。”
后世所明确记载的容成氏,当以大禹为主要代表,是源出姒姓的一支族人,世代相传,经久不衰,名人辈出,其后裔子孙分衍多多,姓氏繁复,但最早的成氏、容氏、庸氏,当出此族源。
源流三
源于芈姓,出自楚国君主若敖之子成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据史籍《千家姓查源》记载,春秋时期,楚国君主若敖有个儿子名叫熊成虎,是楚国大夫。
在熊成虎的子孙以先祖名字为姓氏,称成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四
源于匈奴族,出自各民族变姓,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北凉录》中的记载,在汉武帝刘彻执政时期(公元前140~前88年),南匈奴屠格部族多次被大将军卫青击败,俘虏被送入中原地区分散居住,其中即有按汉俗改汉姓为成氏者,逐渐融入汉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五
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成佳氏,亦称程佳氏、承佳氏,满语为Cenggiya Hala,祖先原为汉族,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后融入鲜卑族,后逐渐演化为辽东女真,世居苏完(今吉林双阳河流域),后多冠汉姓为成氏、程氏、承氏等。
⑵.满族成尼氏,亦称承吉氏、瓜吉氏,满语为Cengni Hala,世居辽阳(今辽宁辽阳),后多冠汉姓为程氏。[1]
源流六
源于子姓,出自春秋时期宋国君主宋成公之后裔,属于以先祖谥号为氏。 在史籍《姓纂》中记载:“宋微子之后有成氏。”春秋时期,宋国著名的“愚仁”君主宋襄公子兹父有个儿子,名王臣,史称公子王臣。周襄王姬郑十六年(公元前636年),宋襄公逝世,公子王臣继位,是为宋成公。周襄王十九年(公元前633年),楚成王芈頵(熊恽)派令尹子玉率楚军讨伐宋国,宋军抵挡不住,宋成公紧急向晋国求救。晋文公姬重耳并没有直接与楚军冲突,而是以大军远攻当时楚国的盟友曹国、卫国,令尹子玉连忙从宋国撤兵去援救曹、卫两国,宋围遂解。宋成公在位十七年,于周襄王三十二年(公元前620年)逝世。继位的宋昭公子特(子德)给父亲上的谥号为“成”。
在宋成公的庶支子孙中,多有以先祖谥号为姓氏者,称成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七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晋国大夫郤犨的封地,属于以先祖名号为氏。春秋时期,晋国“三郤”之一的大夫郤犨的食邑于苦地(今山西解县、安邑之间),号称苦成子、苦成叔、苦成叔子。
在郤犨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封号为姓氏,称苦成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成氏、苦氏。
源流八
鲜卑族,成律归。
源流九
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书记载,宋朝时期的南蛮中即有成氏,到了明朝时期,云南广通县回蹬关有巡检司土巡检就叫成青可,在清朝时期岭夷盐井溪夷人姓成……等等,当为中央王朝在推行改土归流的运动中,被改为成氏。
另外,今蒙古族、满族、朝鲜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成氏族人分布。
郡望
东 郡:东郡始建于秦始皇五年(庚申,公元前242年),取原魏国之地置东郡,包括河北大名府、山东东昌府、及长清县以西一带地区。西汉时期因之,治所在濮阳县(今河南濮阳),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南部仆阳县及山东省东西部一带地区。东汉初其平中尝治武阳,臧洪为太守,又治东武阳。西晋朝时期废黜,东晋朝复置,在今河南滑县东部。北魏王朝徙治至滑台(今河南滑县),隋朝初期废黜,后曾以兖州为东郡,此兖州是由滑州(今河南滑县)改名而成,并非今山东省之兖州。南朝宋国再置东郡,在河南陈州府境。
弘农郡:弘农郡始建于西汉武帝元鼎四年(戊辰,公元前113年),治所在弘农县(今河南灵宝函谷关城),其时辖地在今天的河南省内乡以西、宜阳以西的洛、伊、浙川等流域和陕西省洛水、杜川河上游、丹江流域及华山以南的地区。王莽执政时期改名为右扶风。东汉初期复名弘农郡,东汉末年又因避汉灵帝名讳而改名为桓农郡。三国时期曹魏国再次复名为弘农郡。十六国时期的前秦国移其治到陕县(今河南陕县)。北魏时期又改恒农郡。北周明帝再改西恒农郡为弘农郡,还治弘农县(今函谷关)。隋朝开皇初年(辛丑,公元581年)废黜,到隋朝大业初年(乙丑,公元605年)又复置,移治今河南省灵宝县北部,隋朝义宁元年(丁丑,公元617年)又移治到陕县。到了唐朝武德初年(戊寅,公元618年),弘农郡被彻底废黜。
上谷郡:战国时期,赵国公子嘉自立为代王,驻军上谷。秦始皇二十五年(己卯,公元前222年)秦国灭赵国后置上谷郡,治所沮阳(今河北怀来),其时辖地在今河北省西北部一带地区。
堂号
东郡堂:以望立堂。
弘农堂:以望立堂。
上谷堂:以望立堂。
永敬堂:春秋时期,成回是孔子的再传弟子。直接拜子路为师。成回处世接物永远保持恭敬。子路问他,他说:“人为善者少,为谗者多。行年七十岁时常恐行节之亏,是以恭敬待大命。”子路点头说:“你真是君子啊!”
吉林成氏家谱十篇,(清)成荣泰纂,清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木刻活字印本三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吉林省吉林市图书馆(复印件)。
江苏宝应成氏族谱图系,(清)成心存等修,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苏兴化成氏族谱三卷,(民国)成文彬续修,民国三十一年(公元1942年)排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吉林大学图书馆、哈尔滨师范大学图书馆。
浙江上虞古虏金成氏宗谱四卷,(民国)成彩桃等纂,民国五年(公元1916年)德本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南开大学图书馆、浙江省图书馆。
湖北新洲成氏宗谱三卷,(民国)成郎先续修,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木刻活字印本,不全。现被收藏在湖北省新洲县新街乡。
湖南宁乡成氏续修族谱二十四卷,首二卷,(清)成佑菴修,清道光二十二年(公元1842年)上谷堂木刻活字印本, 今仅存卷首、第一~二卷。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湖南宁乡成氏四修族谱,末一卷,(民国)成应珑纂,民国二十年(公元1931年)铅印本, 今仅存第十二~十五卷、第十六卷下册、第二十二~二十五卷,卷末。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湖南湘乡成氏三修族谱二十六卷,首二卷,著者待考,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八册。现被收藏在河北大学图书馆。
湖南宁乡成氏三修族谱二十四卷,卷首上、下册,著者待考,清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档案馆。
湖南宁乡成氏三修族谱三十四卷,录二卷,著者待考,清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上谷堂木刻活字印本重刊二十四册。现被收藏在档案馆。
湖南湘乡成氏三修族谱二十六卷,首一卷,著者待考,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敬爱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八册。现被收藏在档案馆。
成氏来源繁杂,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一百一十六位,人口一百二十多万,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55%左右。
据有关资料所载,其成氏族群的来源约有十一支,除了上面已述八个渊源之外,还有远古部落首领燧人氏时的名臣成博,颛顼时名臣成邑,同时期三苗中的成驹,其后均有可能称成氏,由于本书还未找到史证,因此暂未列入姓氏渊源之中。
春秋战国时期,东周国都(今河南洛阳)附近、秦(今陕西)、晋(今山西)、齐(今山东)、吴(今江苏)、楚(今湖北)等国有成愆、成回、成差、成虫乔、成连、成太心等人,血统溯源也各自独立,互不统属。显然,成氏枝脉众多,是造成成氏族人在秦、汉以前即分布广泛的主要原因。
两汉之际,成氏族人见诸史册者达数十人,多为仕宦者,其中以开陵侯成娩家族最为显赫,其子孙袭爵,绵延福泽。
魏、晋、南北朝时期,成氏族人在今河北怀来、河南濮阳一带形成大的聚落,并最终昌盛为成氏上谷郡望和东郡郡望,其不但族大人众,人丁兴旺,而且名人辈出,代有显达。这一时期的成氏族人不但分布于黄河中下游的广大省份,而且已有成氏族人进入甘肃,或南下江东。如范阳人(今北京)成景儁为报杀父之仇而进入南朝梁,后得到梁皇帝的赏识而入仕,并定居今江苏南京。
隋、唐至五代十国时,成氏族人在南方已播迁到了今江西、浙江、四川、湖南等地。连祖国南端的广东省已有成氏人家。
宋、元之际,成氏族人可以说遍布祖国大江南北了。明初,山西成氏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山东、河南、河北等地。
清朝中叶以后,成氏族人不但遍及大江南北、黄河上下,而且可以说遍布长城内外了。
如今,成氏族人在全国分布广泛,尤以湖南省为多,约占全国成氏人口的40%以上。
©2019-2025 学门教育网 版权所有 电脑版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1903450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