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páng
百家姓庞姓专栏主要介绍庞姓的起源知识及由来历史资料,以及推荐多个好听的庞姓男孩/女孩名字。
源流一
源于姬姓,出自毕公高之后,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据史籍《通志·氏族略》、《千家姓查源》等的记载,周文王之子毕公高之后。毕公高是周文王姬昌的第十五子,周武王姬发的弟弟。周文王在吞并了商朝毕方之后,便封毕公高于毕国故地。毕公高是周朝初期著名政治家。商朝末年,他随周武王兴师伐纣立下赫赫战功。西周建立后,毕公高被封于毕(今陕西咸阳),为公爵,故史称为毕公高。毕公高主要负责处理被商纣王关押的犯人。宽大为怀,平反了不少冤狱,表彰了因直谏受害的功臣,因而名声鹊起,为“周初四圣”之一。周武王驾崩后,毕公高为顾命大臣之一,他与周公、召公一起辅政,使周王朝的经济文化有了较大的发展,并形成了“成康之治”的盛世。
毕公高赐封其支庶之子于庞乡(今河南南阳),后世子孙以封邑为氏,称庞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庞氏正宗。庞氏族人大多尊奉毕公高为得姓始祖。
源流二
源于高阳氏,出自黄帝之孙颛顼的后代,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据史籍《百家姓注》记载,颛顼有八子,号称“八凯”,分别形成了八个以高阳氏为中心的氏族部落,其中之一名叫庞降。
在庞降的后世子孙中,有以祖上的名字为姓氏者,称庞氏至今。庞降被庞氏族人尊为得姓始祖。
源流三
源于襄阳庞氏。相传,古时襄阳有一大户,其家富盛,好为高屋,乡党荣之,曰庞高屋,后遂以庞为姓氏,子孙世代因袭之。
源流四
源于西羌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汉书·王莽传》记载,西汉时期,西羌族人中有庞恬。当为汉化改姓为氏。当时庞恬率族人活动在以青海湖为中心的地区。
直至唐朝贞观年间,青海湖地区始为大唐王朝控制。至唐朝开元年间,该地区被吐蕃、回纥等民族轮流控制,西羌民族逐渐分化瓦解,除极少部分迁徙至西南滇、黔地区得以保存外,其他的大部皆融合于各个民族之中,而原来的庞恬所部早以庞为氏,融入汉族中了。
源流五
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庞佳氏,满语为Panggiya Hala,祖先原为汉族,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后融入鲜卑族,后逐渐演化为辽东女真,世居青城子(今辽宁海城),后多冠汉姓为庞氏。
⑵.满族尼玛哈氏,源出唐朝末期女真“通用三十姓”之一的尼漫古氏,金国时期为女真尼庞古部,以部为氏,满语为Nimaha Hala,汉义“鱼”,世居辽阳,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后多冠汉姓为庞氏、俞氏、于氏、余氏、胜氏。
源流六
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今土家族、瑶族、壮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庞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庞氏,世代相传至今。
郡望
始平郡:西晋时期置郡,治所在槐里(今陕西兴平),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省兴平市一带地区。
南安郡:西汉时期置县,治所在狄道(今甘肃陇西)。东汉朝中平五年(戊辰,公元188年)分汉阳郡再置郡,治所亦在狄道(今甘肃陇西渭水南岸),其时辖地在甘肃陇西县东部及定西、武山县一带地区。南北朝时期的梁国天监年间(公元502~519年)亦置南安郡,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西部各县,为全省三郡之一,辖兴、泉、漳三地。隋朝开皇九年(己酉,公元589年)改郡为县。
南阳郡:春秋战国时期称南阳的地区颇多。鲁国的南阳指泰山以南、汶水以北地。晋国的南阳指太行以南、黄河以北地区。战国时期魏国的南阳,一部分属韩国,伏牛山以南、汉水以北地亦称南阳,分属韩、楚两国。秦朝时期秦昭襄王三十五年(己丑,公元前272年),为秦国夺取楚国之地而设置南阳郡,治所在宛城(今河南南阳),后秦国大将白起在秦昭襄王四十四年(戊戌,公元前263年)进攻韩国克取了南阳,使韩国本土与上党郡被分隔。两汉之际,南阳郡辖二十六个县,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熊耳山以南叶县内乡之间和湖北省大洪山以北应山郧县之间的大部分地区,后逐渐缩小。隋朝开皇三年(癸卯,公元583年)被废黜,隋大业三年(丁卯,公元607年)复置。唐朝初期又被废黜,唐天宝初年(壬午,公元742年)曾改邓州南阳郡为良穰县(今河南邓县)治所。元、明、清诸朝,南阳府治皆在南阳,即汉朝的宛县、今河南省南阳市。
谯国郡:亦称谯国、谯郡。东汉朝建安年间(公元196~220年),将沛郡分出一部分设置了谯郡,治所在谯县(今安徽亳州),仍隶属豫州刺史部所辖之沛郡,其时辖地在今安徽、河南两省之间的一带地区。三国时期辖地在今安徽,河南两省的灵璧县、蒙城县、太和县、鹿邑县、永城县间一带地区。
高阳郡:战国时期为高阳邑,东汉桓帝时期(公元147~167年)置郡,治所在高阳(今河北高阳),其时辖地在今河北省高阳县一带。晋朝泰始初期置高阳国,治所在博陆(今河北蠡县),时辖四县,辖境包括今保定、清苑、高阳、博野、蠡县等地。北魏时期置青州高阳郡,辖地在今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县西北部一带。隋朝开皇初年(辛丑,公元581年)废黜。
堂号
南安堂:以望立堂。
南阳堂:以望立堂。
谯国堂:以望立堂。
始平堂:以望立堂。
高阳堂:以望立堂。
湖南湘潭中湘石羊庞氏二修族谱二十七卷,首一卷、末一卷,初修于清乾隆十七年(公元1752年),(清)庞义堂修,清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遗安堂刻活字印本二十八册。现被收藏在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
江苏常熟海虞庞氏家谱二十卷,(清)庞绍渠、庞敬熙等续编,清道光七年(公元1827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浙江绍兴庞氏宗谱,(清)庞启鲸等纂修,清嘉庆十三年(公元1808年)遗安堂传钞木刻活字印本四册。注:有清道光年间增补。
湖南湘潭中湘石羊庞氏族谱二十四卷,首一卷,(清)庞白铣修,庞白儒纂,清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缺第二十二~二十四卷)。
广东南海庞氏族谱十二卷,(清)庞越樵总纂,清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木刻活字印本二册。现被收藏在广东省中山图书馆。
江苏常熟海虞庞氏家谱二十四卷,首一卷,(清)庞应璐修,清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册,今仅存第二十一卷下册、第二十二~二十四卷。现被收藏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吉林大学图书馆、苏州大学图书馆。
全国庞氏大同宗谱,(民国)庞德辅总理,庞海樵纂修,民国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高阳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崇阳县档案馆。
江苏苏州庞氏家谱,(民国)庞兴诗编,民国三十一年(公元1942年)铅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南京大学历史系图书馆。
浙江萧山苎萝庞氏宗谱四卷,(民国)庞贤兴、庞曹槐等重修,民国五年(公元1916年)遗安堂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湖北崇阳庞氏宗谱二十二卷,首四卷,(民国)庞海樵、庞煜候等纂修,民国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久胜堂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卷首。现被收藏在湖北省武汉市图书馆。
广东廉江庞氏族谱十六卷,(民国)庞藻生、庞紫云等纂修,民国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广州大昌支店铅印本十五册。现被收藏在广东省中山图书馆。
广东廉江庞氏族谱七卷,(民国)庞耀枢等重修,民国十五年(公元1926年)安铺道源印务书局铅字排印本七册。现被收藏在吉林大学图书馆。
庞氏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一百零一位,人口约二百三十五万三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17%左右。
古庞乡今无从考,春秋以前庞姓于史书鲜见。战国时魏国有庞涓,赵国有庞火爰,西汉有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庞真。东汉时,见诸史册之庞姓人达十六人,如庞参、庞俊父子为河南缑氏(今偃师)人,庞萌为山阳(治所在今山东金乡)人,庞雄为巴郡(治所在今重庆北)人,庞奋为辽东属国都尉,庞德公为襄阳(今湖北襄樊)人……。这些史实表明,魏晋以前,庞姓人已分布于今河南、河北、山西、陕西、山东、湖北、重庆、辽宁等地。三国蜀有庞德公之侄庞统,魏有南安狄道(今甘肃陇西)人庞德(其从兄庞柔入蜀)。扶风(今陕西凤翔)人庞迪,酒泉表氏(今甘肃高台西)人庞淯。可见此际庞姓已播迁于四川、甘肃等地。两晋南北朝时,庞姓发展迅速,并逐渐形成了庞姓南安郡望、南阳郡望、始平郡望、谯郡郡望。隋唐之际,庞姓上述郡望依旧兴盛,并以其为主源向四周扩散,如陕西之榆林、泾阳,山西之太原、代县、太谷、平遥,山东之菏泽,江苏之徐州,安徽之寿县均有了庞姓人定居,并有一支庞姓入迁浙江泉州。宋元之际,由于中原一带刀兵四起,避居南方者渐多,使得庞姓在南方各地分布更广,并有一支入迁广西北流,后在当地发展成为望族。需要指出的是,北宋有单州成武(今属山东)人庞籍入朝为相,并子孙显贵当朝,使得山东庞姓名噪一时。明初,山西庞姓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河南、江苏、湖北、山东、河北等地。明末清初,满清军队屠川,川籍庞姓避逃于云贵高原。而不久的湖广填四川,又使湖北、湖南之庞姓入居四川。乾隆年间以后,山东庞姓有闯关东到东北者,亦有华东、华南之庞姓渡海赴台,进而远播海外。
如今,庞氏族人在全国分布广泛,在广东湛江吴川,在山西省的翼城县,广东省清远市阳山县、化州市木贤乡、湛江市坡头区坡头镇朱依村,尤以廉江市那良村人口较多约有一万多人,四川省的绵阳市盐亭县等地皆有分布,尤以广西,山东、河北为多,此三省之庞氏约占全国庞氏人口的36%以上。
©2019-2025 学门教育网 版权所有 电脑版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1903450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