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查询
查姓氏

拼音: ou

百家姓欧姓专栏主要介绍欧姓的起源知识及由来历史资料,以及推荐多个好听的欧姓男孩/女孩名字。

欧姓来源
欧姓起源
出自欧冶氏,与区同出于一个源流。春秋的时候有匠人叫欧冶子,因为他居住在欧余山,又以冶炼锻造兵器出名,所以以欧冶为姓。欧冶子后来移居到福建的闽侯县冶山,为越王铸造过湛卢、巨阙、胜邪、鱼肠、纯钩等五种利剑。名噪一时。后来又于徒弟为楚王铸造了龙渊、太阿、工布三把利剑。欧冶子的后代以祖先的名字做为姓氏,形成了欧姓。有的去掉欠字为区姓。欧与区音同。
出自姒姓。与欧阳姓同宗。夏朝帝王少康的儿子无余,被封于会稽,建立了越国,为诸侯国。到春秋的时候被吴国给灭掉了。十九年后,钩践又复国。到钩践六世孙无疆为越王的时候。被楚国所灭,无疆的次子蹄被封于乌程欧余山的南部,以山南为阳,所以称为欧阳亭侯,无疆的支庶子孙,于是以封地山名和封爵名为姓氏,形成了欧、欧阳、欧侯三个姓氏。后来虽然也有欧阳、欧侯省姓为欧,但是起源仍为这一支。
欧姓郡望堂号
郡望
平阳郡:据《郡望百家姓》的记载,欧氏望出平阳郡。三国的时候魏国所置。在今天的山西临汾一带。
堂号
八剑堂:春秋的时候有欧冶子善于铸造剑,越王请他铸了五把剑(湛卢、巨阙、胜邪、鱼肠、纯钩),后来,干将又为赵王铸造了三把剑(龙渊、太阿、工布),这八把剑都是历史上有名的剑。
欧姓家乘谱牒

湖南浏阳欧氏重修族谱,(清)欧新芬、欧汉炽修,欧显和、欧其鐄纂,清乾隆五十八年(公元1793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卷首、第一~五卷。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浙江象山西乡欧氏宗谱十卷,(清)周丹忱、欧承天等纂修,清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立三堂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一~九卷。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宁波市天一阁文物管理所。

江西婺源锦川欧氏宗谱十卷,首一卷、末一卷,(清)欧阳杰绳等修,清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木刻活字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湖南浏阳欧氏六修族谱十八卷,首三卷,(清)欧阳本述等纂修,清光绪甲午年(公元1894年)学士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象山象邑欧氏宗谱十二卷,(民国)喻霖重修,民国十年(公元1921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象山县文物管理局。

浙江常山澄潭欧氏重修宗谱二卷,(清)符守瑞始修于清道光十一年(公元1831年),(民国)徐燮重修,民国三十五年(公元1946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常山县青石乡澄潭村前头埂。

安徽五河欧氏族谱,(现代)卓昆贤等修,1995年忠厚堂铅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欧姓迁徙分布

迁徙

欧姓发源有关于欧氏的历来,有关的姓氏古籍都考证,远地追溯到4000多年前,据传自圣君夏禹;因为,先秦时期位于浙江的越国,正是由夏禹的五世孙,那位曾经中兴夏室的少康之子所传。近溯到距今2440多年前,传自越王勾践,《路史》所记载的:“越王无疆次子,封乌程欧余山之阳,后有欧氏,欧阳氏”;《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详载的:“出自姬姓,夏少康庶子封于会稽,至越王无疆,为楚所灭,无疆子蹄,更封乌程欧余山之阳,为欧阳亭侯,遂以为氏”;《姓氏考略》上所说的:平阳。”由此可见,欧氏和欧阳氏都是越王无疆的第二房子孙,而越王无疆,根据考证,则是距今2440多年前越王勾践的七世孙。再近溯到宋度宗咸淳年间(1265-1274年),有《区渭泉祖家谱》又说,广东新会区氏的始祖竹溪公于宋度宗咸淳年间(1265-1274年)从粤北南雄珠矶巷迁徙到广东新会。

2400多年前的越国,即今浙江和江苏以南地区。在得姓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欧姓继续繁衍于上述之地。后人在浙江福建一带,建有宗祠,后人为念欧冶子。堂号:八剑。

魏晋南北朝之际,欧姓人于史书鲜见。

东汉时,有豫章(今江西南昌)人欧宝入载史册,说明当时在江东之地欧姓人繁衍之大。

西汉时,繁衍于平阳郡之欧姓兴旺发达,也是不争之史实。文景之治及其后汉武帝统治时期,国力强盛,百姓富有,北方经济一片繁荣。时江南蛮荒,民不开化,经济发展滞后,故欧姓因仕宦、谋生等原因北上中原,其中一支欧姓越过黄河进入山西临汾,经长期繁衍,他们在山西临汾等地繁衍成为望族,这个地方过去属平阳郡,所以后世欧姓子孙有以“平阳”为其郡望堂号的。

隋朝末年,山西亦成为军阀纷争之地,而平阳郡历来乃兵家必争之地,欧姓人涂炭于战火自不待言。

唐初,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漳,有欧姓随之入闽,是故欧姓人南迁闽南,始自唐初。

唐贞元年间,林石公(765-846年)讳册,字君轼,贞元进士,官至监察御史。为“区氏岭南六世”(即“区氏广州一世”)。居于今广州一带。

唐末五代时,欧姓在南方各省的播迁范围更广,今四川、湖北、湖南等地均有欧姓人定居,如欧宏练因仕宦之故落籍于今湖南长沙。

北宋时欧阳文忠公(欧阳修),据考究,因吉州原属庐陵郡,出生于绵州,随叔父在现湖北随州长大,卒于河南新郑,欧阳修陵园位于河南省新郑市区西辛店镇欧阳寺村。

宋度宗咸淳年间(1265-1274年)广东新会区氏的始祖竹溪公从粤北南雄珠矶巷迁徙到广东新会。在这之前他们的祖先居住在福建莆田。

宋元之际,欧姓人有播迁两广之地者。明中叶以后,有闽粤之欧姓赴台谋生,进而播迁东南亚及欧美各国。

光绪癸未(1883)年春,林石公后人区作霖公,联络族中时贤,在省城广州大东门芳草街置地备料,兴建家塾,名“林石家塾”(现称“广州区家祠”)。是年冬,三进的祖祠始建告成。安神位,会族人,已有所地。有《徴信录》又称《区氏林石公祖祠谱》,藏于广州中山图书馆。清·区作霖(1818-1889年)纂修,光绪十七(1891)年刻印。为证。接着继续建设内外环列耳房,按例派定,分给各房,为子弟读书应试之用。祠内设施齐备,管理严谨,奖学有例,制度分明。分配、供奉排位源地皆录于《徴信录》。

区氏林石家塾兴建其间,区氏族人,计有一州(广州)十五县(南海、番禺、顺德、高要、新兴、高明、新会、开平、中山、鹤山、阳江、新宁、增城、恩平、罗定)共丁口12万人参与。集资、捐资总款逾四万两白银。然昔日先贤创下的祖业,早已神位全无,庄严不再。今为广州市某部门租借给私人作食肆经营。抚今追昔,惜哉痛哉。

分布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由于逃亡、迁徙、避难以及其它原因族人分散各地,如今,欧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广东、湖南等省多此姓,上述两省之欧姓约占全国汉族欧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一。其余主要分布在江西临汾、吉安、永丰、万载;湖北枝江、荆州、潜江;广东广州、河源、新会;河南新郑;四川绵阳、遂宁;安徽阜阳、滁州;湖南长沙、浏阳、武冈、隆回、永州宁远、贵州;吉林白城、广西滕县、贵港等地。

广东新会区氏的始祖竹溪公一脉,从粤北南雄珠矶巷迁徙到广东新会。在这之前他们的祖先居住在福建莆田。

不论在中国或海外华人当中,区、欧、欧阳三姓都是少数族群,相比之下,这三个姓氏的名人也就不如其它大姓的名人那么众多。

欧天乐  欧易霁  欧文兴  欧洛琪  欧以宁  欧鑫德  欧景发  欧泳辛  欧达至  欧一汛  欧铭阳  欧允乐  欧霄阳  欧尹乐  欧正雨  欧文仕  欧毅锋  欧之扬  欧靖文  欧启儒  欧洛乐  欧翊霖  欧重铃  欧枫樵  欧子谦  欧霄汉  欧振鸣  欧智元  欧荣乐  欧骐瑜  欧相甫  欧树东  欧玉宝  欧泽亮  欧禹光  欧文优  欧智雄  欧东鑫  欧达炜  欧宗靖  欧麟栾  欧观乐  欧炜廉  欧泰扬  欧宇霁  欧展扬  欧品扬  欧灿峰  欧铠伦  欧文嗣  欧文奕  欧一帆  欧志轩  欧禾沄  欧廷乐  欧楚飞  欧柏良  欧应应  欧澄乐  欧学贯  欧越成  欧师杞  欧力榕  欧国忠  欧泽培  欧泓博  欧雨宸  欧小舟  欧韶基  欧志扬  欧永生  欧焕好  欧达智  欧渤兮  欧文博  欧家政  欧俊琪  欧一器  欧泓辛  欧若凡  欧阳维  欧小川  欧乙尘  欧诃歆  欧轶帆  欧梦泽  欧智华  欧骐郡  欧耀矫  欧建新  欧旭红  欧涵阳  欧洪亮  欧巴桑  欧闻钦  欧文兕  欧金金  欧熙涵  欧红卫  欧家欣   更多欧姓男孩名字
欧溢慧  欧琦燕  欧雅澜  欧婉婷  欧梓彤  欧思灵  欧思悦  欧倚雯  欧丽茹  欧金灵  欧金滟  欧尹舒  欧永霞  欧海兰  欧子瑜  欧爱玲  欧忪俞  欧静宇  欧若贝  欧涵梅  欧颖珩  欧显珍  欧凡惠  欧思倩  欧云英  欧蕙茗  欧香妘  欧艺琳  欧翊岚  欧亚贝  欧雨慧  欧莉莎  欧纡彤  欧雅冠  欧文贝  欧轩琳  欧博妍  欧雨萌  欧舜雯  欧爱萍  欧虹缨  欧倩梅  欧佳涵  欧愉畅  欧雨菡  欧佩慈  欧乙瑶  欧慧霞  欧莱雅  欧玮君  欧怡灵  欧诗莹  欧艺萝  欧奕灵  欧玉菡  欧玖兰  欧莉君  欧韶贞  欧家雅  欧红芳  欧雍晴  欧湘雨  欧芩彤  欧泠华  欧爱卿  欧凤宜  欧芸骞  欧佳奕  欧虹利  欧娅汶  欧艳红  欧思羽  欧沁玥  欧璐滟  欧龄蔓  欧嫒平  欧小凤  欧秋彤  欧娴菲  欧雯晶  欧思瑞  欧思妍  欧茜源  欧燕雨  欧金玲  欧英宁  欧美红  欧欣怡  欧舒妍  欧红珍  欧铭兰  欧玉娴  欧沁沛  欧音鸽  欧欣雨  欧春妍  欧悦帆  欧阳鹂  欧梅蓉  欧之兰   更多欧姓女孩名字
姓氏名字大全

©2019-2025 学门教育网 版权所有 电脑版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1903450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