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查询
查姓氏

拼音: yáng

百家姓阳姓专栏主要介绍阳姓的起源知识及由来历史资料,以及推荐多个好听的阳姓男孩/女孩名字。

阳姓来源
阳姓起源
来源较为复杂,其中影响较大的一支出自周朝王室之后,是由王室成员分封而来。周景王封少子于阳樊(今河南济源皮城),为诸侯国,后遇周乱,出奔于燕(今河南卫辉),为标明自己身份而以阳为姓。东周时有一附庸国名阳(在今山东青州东南),与齐国为邻,后被齐国吞并,阳国人遂以国为氏,称阳氏。又如,相传夏禹后代中也有一些人以阳为姓。
春秋时鲁国季孙氏的家臣中有一人名叫阳虎,因封邑在阳关(今山东泰安南),所以以阳为姓,其后代也姓阳。晋国有太傅阳处父,被封于阳(今山西太谷东阳城),子孙也以阳为姓。楚国穆王有子名扬,其孙在楚平王时任令尹,被封于阳(今址不详),后代也姓阳。此外,满、回、侗、土家、布依等少数民族中都有阳姓。历史上形成了玉田(今属河北)等郡望。当代分布较广,以河南、湖南、广西、四川、江西等省为中心。
阳姓郡望堂号

郡望

沂水郡:即今山东省临沂市沂水县的境域。在夏王朝时期,即公元前二十一~前十六世纪,沂水北境、东境入青州,南境入徐州。商王朝时期,沂水地属人方。西周时期,沂水地属鲁国。春秋时期,沂水地为郓县,莒鲁之争后地入齐国。战国时期,沂水地为盖邑。秦朝时期,沂水地属琅琊郡莒县。西汉时期,沂水地东境属徐州刺史部琅琊郡东莞县,西境为兖州刺史部泰山郡盖邑,南境为城阳国阳都、东安。东汉时期,汉光武帝废城阳国,沂水地属徐州刺史部琅琊国。东汉末年,东莞、盖两县升为郡。三国时期,沂水地北境属魏国徐州刺史部东莞郡东莞、东安两县;南境属琅琊国阳都。晋朝前期,沿用魏国旧制,晋元康七年(丁巳,公元297年)分东莞置东安郡。自东晋永嘉年以后,十六国纷争割据,沂地归属多变。自东晋咸和二年~义熙五年(公元327~409年),沂水地先后为北方少数民族的后赵、前燕、前秦、后燕、南燕等五国所属。南燕慕容德改东莞县为团城。南北朝时期,沂地南北互争,归属时南时北,先后隶属于东徐州、南青州、东安郡、莒州。隋朝开皇初年(辛丑,公元581年),废东安郡,置东安县(治团城),隋开皇十六年(丙辰,公元596年)正式改名沂水县,别置东安县于古盖县。隋朝末年,废东安县并于沂水县,县属琅琊郡,沂水县名从此沿用至今。唐朝时期的武德五年(壬午,公元622年),沂地属莒州,唐贞观八年(甲午,公元634年),废莒州,县属河南道沂州琅琊郡(今山东临沂)。五代十国时期,沂水地先后隶属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均属沂州。北宋时期,沂水县属京东东路沂州琅琊郡。金国时期,金太宗天会四年(丙午,公元1126年)灭北宋,淮河以北被金国占领,县属山东东路莒州。宋端平元年(甲午,公元1234年),元、宋联手灭金国,沂地此时归蒙古汗国,(己卯,公元1279年)灭南宋,统一全中国,沂水县属中书省山东东西道宣慰司益都路莒州。明朝初期因之,明洪武九年(丙辰,公元1376年),属山东承宣布政使司青州府。清朝初期因之,清雍正八年(庚戌,公元1730年)改属莒州,清雍正十二年(甲寅,公元1734年)改属沂州府。民国二年(癸丑,公元1913年)废府设道,沂水县属岱南道。民国四年(乙卯,公元1915年)改属济宁道。民国十四年(乙丑,公元1925年)改属琅琊道。民国十七年(戊辰,公元1928年)裁道,沂水县直属山东省。民国二十五年(丙子,公元1936年)2月设山东省第三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沂水县属之。民国二十八年(己卯,公元1939年)6月,日寇第二次侵犯沂境,占据沂水城,沂水沦陷。民国二十九年(庚辰,公元1940年)3月,沂水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由中共山东分局直接领导。民国三十年(辛巳,公元1941年)2月,属山东省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鲁中区沂蒙专署。随着抗战形势的变化,原沂水县境除中部改为沂中县外,西南部划为沂南县,南部划为沂临边联县,东南部划为沂东县,东北部划为莒沂边县,北部划为沂北县,西北部划为沂源县,而后又几经分合,归属不一。民国三十二年(癸未,公元1943年)8月,沂中、沂东县属山东省行政委员会(省战工会改称)鲁中区行政联合办事处沂蒙专署。民国三十三年(甲申,公元1944年)1月,沂北、莒沂边县属沂山专署。民国三十四年(乙酉,公元1945年)7月,沂中县属鲁中行政公署沂蒙专署;同年8月13日属山东省政府(省行政委员会改称)鲁中行政公署第二专署。民国三十七年(戊子,公元1948年)7月17日,属山东省政府鲁中南行政区公署第二专署。民国三十八年(己丑,公元1949年)7月属山东省人民政府鲁中南行政公署沂蒙专署,同年8月恢复沂水县名,沂北与莒沂二县合并为莒沂县,属沂蒙专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沂水、莒沂县仍属山东省人民政府鲁中南行政公署沂蒙专署。1950年5月11日属山东省人民政府沂水专署。1953年8月沂水专署撤销,并入临沂专署,莒沂县撤销,九个区归沂水县,沂水县属临沂专署。1967年县改属临沂地区革命委员会,1978年临沂地区革命委员会改为临沂行政公署,1995年4月21日临沂行政公署撤销,建立临沂市(地级市),县仍属之。

陇西郡:战国时期秦国秦昭襄王二十八年(甲子,公元前279年)置郡,因在陇山之西而得名,治所在狄道(今甘肃临洮),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东乡县以东的洮河中游、武山以西的渭河上游、礼县以北的西汉水上游及天山市东部,包括今甘肃省兰州市、临洮县、巩昌县、秦州市一带。西汉朝时辖地在今甘肃省东乡县东部的洮河中游、武山西部的渭河上游、礼县北部的西汉水上游及天山市的东部地区。三国时期曹魏国移治至襄武(今甘肃陇西)。北魏时期辖地在今甘肃省陇西县附近一带。

阳都县:汉朝时期县名,隶属于徐州琅琊郡,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沂南县砖埠乡之东的黄疃村一带。汉朝灭亡后即被废黜。

堂号

沂水堂:以望立堂。

阳都堂:以望立堂。

陇西堂:以望立堂。

启胤堂

阳姓迁徙分布

阳氏子孙的发祥之地就在现在的山东省沂水县的南部。

阳嘉泽  阳栩锦  阳凌睿  阳云涛  阳延霆  阳钢材  阳冠隆  阳世齐  阳仔泫  阳飞轩  阳希芮  阳铃云  阳丞铭  阳荏旭  阳修杰  阳泽硕  阳凯复  阳涵铃  阳岷钠  阳远践  阳明亮  阳薇骄  阳凯捷  阳富洽  阳莘华  阳庚峰  阳锶锶  阳弘泉  阳宁杰  阳秦笛  阳蓝颜  阳日旺  阳涓淇  阳顺爱  阳敏谢  阳思烁  阳文敬  阳夏旭  阳晨放  阳行伯  阳针锋  阳俐僮  阳仓轩  阳灵斌  阳兰钞  阳旨芸  阳陆毓  阳炜尊  阳晴光  阳道弟  阳裕维  阳宸桓  阳元驹  阳朗浩  阳芸灿  阳湘弘  阳夕淘  阳昭瑾  阳建华  阳依容  阳运敏  阳培伍  阳泔江  阳二矿  阳城昱  阳蕙延  阳妙林  阳曼科  阳渝斯  阳风邺  阳兰谭  阳亦洵  阳祚福  阳载全  阳靖漪  阳壹龙  阳意环  阳棵枯  阳镜语  阳誉卓  阳荣烙  阳新立  阳凯智  阳杨纳  阳亚明  阳依纱  阳贵馨  阳钥伥  阳兰杉  阳爹夏  阳炎昊  阳善榆  阳钦桓  阳蛮隐  阳登易  阳旭宇  阳雅楷  阳钦鸿  阳树村  阳城伟   更多阳姓男孩名字
阳王文  阳洋洋  阳从蓉  阳旦丽  阳莉静  阳妖艳  阳每芬  阳婧今  阳钱丽  阳荧萍  阳记美  阳怡民  阳士雪  阳然冉  阳陈婧  阳秀晖  阳妍智  阳滨琳  阳娟雯  阳芸梅  阳悦字  阳程婧  阳三娟  阳贤莹  阳挚娟  阳润丽  阳程悦  阳孩燕  阳薰玉  阳虹花  阳瑶蓓  阳栾艳  阳人萍  阳显莉  阳绪英  阳鸿洁  阳标文  阳梓嫣  阳弱花  阳广颖  阳清昶  阳西瑶  阳莉恩  阳醒芳  阳春桃  阳玲海  阳孟霞  阳闻倩  阳恒颖  阳俏玉  阳哲冉  阳瑶亦  阳鲸燕  阳媛庥  阳丫琳  阳定艳  阳阳梅  阳紫蓝  阳伟娜  阳泽娅  阳铷瑛  阳蓉丰  阳日艳  阳怡纬  阳弦燕  阳菊瑶  阳冬瑛  阳艾婷  阳匀琴  阳映红  阳良颖  阳婷泱  阳莜冉  阳罗媛  阳絮燕  阳优怡  阳松娥  阳歆雨  阳云颖  阳惜意  阳妍姣  阳渊燕  阳素霞  阳连艳  阳郴琳  阳烨倩  阳娇洁  阳翌雪  阳威怡  阳琴靖  阳姣莹  阳觜艳  阳启丽  阳秀媛  阳淞琳  阳常洁  阳秦悦  阳邱莉  阳祝裴  阳鲭茹   更多阳姓女孩名字
姓氏名字大全

©2019-2025 学门教育网 版权所有 电脑版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1903450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