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词语
查词语

辟咡

拼音:pì èr

注音:ㄆㄧˋ ㄦˋ

繁体:

基本解释

(1).谓交谈时侧着头,不使口气触及对方,以示尊敬。《礼记·曲礼上》:“负劒辟咡詔之,则掩口而对。” 郑玄 注:“辟咡詔之,谓倾头与语,口旁曰咡。”《礼记·少仪》:“有问焉,则辟咡而对。” 孔颖达 疏:“尊者有事问己,己则辟口而对,不使口气及尊者。” 陆德明 释文:“辟,匹亦反。”
(2).指耳语。 唐 周繇 《嘲段成式》诗:“促坐疑辟咡,衔盃强朵颐。” 清 赵翼 《戏老》诗:“只有诸童孙,贪翁含飴饲;辟咡时一来,得食又掉臂。”
(3).谓尊长者恳切教诲。 清 钱谦益 《杨凤阁寿宴序》:“遭逢世变,投劾归里,累徵不起。更十年所春秋届七十矣,先生之犹子 司理公 ,承辟咡之训。” 清 魏源 《<曾子章句>序》:“惟为己为人义利际,谆谆提撕而辟咡之,百世下如见其心焉。”
(4).指尊长者。 清 魏源 《<论语孟子类编>序》:“况《论语》、《孟子》显白之文,至今如侍辟咡而闻詔告,非《典》、《謨》、《盘》、《誥》聱牙噩詰之比,奚必待传注而后明哉!”

基本含义
指对事物进行批判、指责,揭露其真相。
详细解释
辟咡是中国古代的一个成语,由两个字组成。辟,意为揭露、批判;咡,意为真相、本质。辟咡一词用来形容对某个事物进行深入剖析,揭示其真相,批判其错误之处。
使用场景
辟咡这个成语通常用于描述某些人对某事进行深入研究、剖析,并对其进行批判和指责的情景。可以用于描述新闻媒体对社会问题进行调查报道,揭露其真相;也可以用于描述学者对某个理论进行深入研究,批判其错误之处。
故事起源
辟咡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一部古书《庄子》。在《庄子·逍遥游》这一篇章中,有一句话:“以辟咡之道,阴阳之变。”这句话意为通过揭露和批判的方式,来认识事物的本质和变化规律。后来,人们将这句话中的“辟咡”作为一个成语,用来形容对事物进行深入剖析,揭示其真相。
成语结构
辟咡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成语。
例句
1. 他用辟咡的方式,揭示了这个问题的本质。2. 这篇报道辟咡了某公司的不法行为。3. 学者们通过辟咡的研究,批判了这个理论的错误之处。
记忆技巧
可以通过联想记忆来记忆辟咡这个成语。可以想象一个人拿着一把剑,用剑指向一块巨大的石头,要将石头破开,揭露出石头内部的真相。这个形象可以帮助记忆辟咡这个成语的含义和用法。
延伸学习
可以进一步学习其他相关的成语,如辟谣、辟邪等,来扩展对辟咡这个成语的理解。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老师辟咡了我的错误,让我明白了做作业的重要性。2. 初中生:我们班辟咡了学校食堂的卫生问题,为改善食堂环境做出了努力。3. 高中生:通过辟咡的研究,我们发现了这个理论的局限性,提出了新的观点。
推荐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