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词语
查词语

瞽语

拼音:gǔ yǔ

注音:ㄍㄨˇ ㄧㄩˇ

繁体:

基本解释

不明事理的言论。谦词。 明 张居正 《恭纪圣德中兴十事诗·隆礼师臣》:“瞽语每劳倾耳听,腐儒何有格心猷。”

基本含义
指盲人的语言,比喻言辞含糊或不明确。
详细解释
瞽语是由“瞽”和“语”两个字组成的成语。瞽,指盲人;语,指言语。瞽语原指盲人所说的话,由于盲人听觉敏锐、语言表达准确,因此瞽语也被用来形容言辞含糊或不明确的情况。
使用场景
瞽语通常用于贬义,用来批评或讽刺那些不明确、含糊其辞的言辞或说话方式。例如,当某人在回答问题时避重就轻、回避实质问题,可以用瞽语来形容他的回答。
故事起源
瞽语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盲人艺人。在古代,盲人艺人常常表演歌舞、说书等节目,因为他们无法看到观众的反应,所以他们必须依靠听觉来调整表演效果,使得他们的表演更加准确。这种依靠听觉来表达的特点被人们用来形容言辞含糊或不明确的情况,逐渐演变成了成语瞽语。
成语结构
瞽语的结构比较简单,由两个字组成,形式为“名词+名词”。
例句
1. 他的回答总是瞽语,让人一头雾水。2. 这篇文章的论点太瞽语了,根本无法说服人。
记忆技巧
要记忆瞽语这个成语,可以将其与盲人相关的形象联系起来。可以想象一个盲人艺人在舞台上表演,他用他准确的瞽语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通过这种形象化的记忆方法,可以更容易记住这个成语的含义和用法。
延伸学习
了解更多关于成语的信息,可以阅读相关的成语故事书籍或参加成语学习班。通过学习成语的故事和背后的文化内涵,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成语。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小学生:老师的解释太瞽语了,我还是不明白。初中生:政治家的演讲充满了瞽语,听起来很虚假。高中生:这篇文章的论证过程太瞽语了,缺乏逻辑。大学生:他的辩论技巧很高,总是能用瞽语迷惑对手。成人:政府官员的回答总是瞽语,不敢直接回答问题。
推荐词语

©2019-2025 学门教育网 版权所有 电脑版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1903450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