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词语
查词语

杨刘之战

拼音:

注音:

繁体:

基本解释

 拼音: yáng liú zhī zhàn

简介

杨刘之战是923年(五代后唐同光元年,后梁龙德三年),后梁继袭取得胜南城之后,为扼阻后唐军南下而攻杨刘(今山东东阿东北杨柳镇)的作战。

过程

同光元年五月,后唐庄宗李存勖在德胜南城失守后,担心后梁加兵杨刘,急令宦官焦彦宾先赴杨刘与镇使李周共同防守杨刘,又令蕃汉马步都虞侯朱守殷放弃德胜北城,拆屋做筏,载兵沿黄河东下,帮助杨刘守备,将储存在德胜北城的粮草等物资运往澶州,耗损将近一半。后梁北面招讨使王彦章也拆德胜南城的房屋做筏载兵浮黄河而下,与后唐军沿河各行一岸,每当至黄河弯曲处,两军便在河中相战,飞矢如雨,一日往往相战百次,互有胜负,及至进抵杨刘,双方各伤亡近半。五月二十六日,王彦章与段凝合兵10万,从四面向杨刘发起进攻,昼夜不停,又连接巨舰九艘,横置于黄河渡口,以阻止后唐援兵。杨刘城数次几乎被攻陷,全赖后唐镇使李周与士卒同心协力顽强抵御,方才得以保全。王彦章难以破城,只好退屯城南,连营而守。六月二日,李存勖亲率援军到达杨刘,见后梁军重重营垒,防备十分严密,很难深入,十分担忧。经与枢密使郭崇韬商议后,李存勖当即面派郭崇韬率军一万连夜兼程赶赴博州昼夜修筑城堡;同时,在杨刘日夜苦战斗以:牵制后梁军。郭崇韬筑新城六天,王彦章才得知郭崇韬修筑新城的消息,立即率领数万大军直奔新城,十五日急攻新城并将十余艘巨大的战船连接起来置于河道中间,以断绝后唐的援兵。郭崇韬依托刚筑完尚无守备的新城抵抗,并派人向李存勖告急求援。李存勖亲自率领大军来援,在新城西岸摆开阵势,新城守军望见后斗志倍增。后梁军砍断连接战船的绳索,收回战船,退往邹家口(今山东聊城西南)坚守。七月五日,李存勖领兵沿黄河向南开进,王彦章放弃了邹家口,又奔赴杨刘。十二日,后唐游奕将李绍兴在清丘驿(今濮阳东南)南击败了后梁的流动部队,北面招讨副使段凝以为是后唐大军已从上游渡过了黄河进逼汴梁,惊恐万状,当面责备王彦章不应深入郓州境内,在黄河下游与后唐相持。十六日,李存勖派骑将李绍荣直抵后梁大营,抓获了梁军的哨兵,又焚烧了后梁军连接在一起的战船。十七日,王彦章听说李存勖已到达邹家口,立即撤军逃往杨村。后唐军尾随追击,驻扎于德胜。

基本含义
指两个势均力敌、不分上下的对手激烈斗争的战斗。
详细解释
杨刘之战源自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次著名战役。这场战斗发生在公元280年,当时刘备和杨修两位重要的政治家在政治舞台上展开竞争。他们的实力相当,互相角逐,最后没有分出胜负。因此,“杨刘之战”这个成语就用来形容两个势均力敌、不分上下的对手激烈斗争的情况。
使用场景
这个成语可以用来形容各种竞争激烈的场景,不论是商业竞争、体育比赛还是政治斗争等等。它强调了竞争双方实力相当,互相对抗,难以决出胜负的情况。
故事起源
杨刘之战的故事起源于中国历史上的三国时期。当时,曹操统一了北方,刘备在南方建立了蜀国,而杨修则是曹操的重要谋士。刘备和杨修在政治上展开激烈竞争,但最终没有分出胜负。这个故事被后人用来形容两个势均力敌的对手激烈斗争的情况。
成语结构
杨刘之战是一个以人名命名的成语,由“杨”和“刘”两个姓氏组成,之间加上“之战”表示战斗的意思。
例句
1. 这场竞选可谓是一场杨刘之战,双方实力相当,难以预测结果。2. 两支球队在决赛中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杨刘之战,最终比分相同,只能通过加时赛决出胜负。
记忆技巧
可以将成语“杨刘之战”与中国历史中的三国时期联系起来,想象刘备和杨修在政治舞台上的激烈竞争,从而记忆这个成语的含义。
延伸学习
了解更多关于中国历史中的三国时期的故事,可以深入了解杨修和刘备在政治舞台上的竞争,以及其他重要人物和事件。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们班级的足球比赛就像一场杨刘之战,双方都很努力,最后比分打成了平局。2. 初中生:参加数学竞赛就像一场杨刘之战,每个人都想争取第一名,大家都很拼。3. 高中生:学校的学生会主席选举就是一场杨刘之战,候选人实力相当,每个人都在努力争取选民的支持。
推荐词语

©2019-2025 学门教育网 版权所有 电脑版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1903450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