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词语
查词语

筒簟

拼音:tǒng diàn

注音:ㄊㄨㄙˇ ㄉㄧㄢˋ

繁体:

基本解释

竹席。 唐 张籍 《和左司元郎中秋居》之一:“风前卷筒簟,雨里脱荷衣。” 唐 元稹 《景申秋》诗之三:“枕倾筒簟滑,幔颭案灯飜。”

基本含义
筒簟是指用竹筒做成的席子,比喻言辞狂放不拘,不拘于形式的文风或言辞。
详细解释
筒簟是由两个词组成的,其中“筒”指的是竹筒,而“簟”则是席子的一种。在古代,人们常常用竹筒编制成席子,形状像一个筒子,因此得名为“筒簟”。这个成语用来形容文辞狂放不拘,不受拘束的文风或言辞,不拘于形式的表达方式。
使用场景
筒簟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文学作品或者言辞的风格,特别是那些狂放不羁、不拘于形式的作品。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用来形容一个人的言辞或行为非常豪放、不拘小节。
故事起源
关于筒簟的故事并不多见,但有一则与唐代文学家韩愈有关的故事与之相关。相传韩愈在任职岳州时,曾与一位官员发生争论,对方以骂人的方式回应韩愈。韩愈回应道:“君子之言,当如筒簟之容,容纳万物而不拘一格。”意思是说,一个真正的君子应该像筒簟一样,宽容接纳各种观点,不拘一格。
成语结构
筒簟是一个由两个词组成的成语,其中“筒”和“簟”都是具体的物品名称,用来比喻文风或言辞的风格。
例句
1. 他的演讲风格非常筒簟,充满了激情和自由。2. 这部小说的写作风格非常筒簟,不拘一格,非常有个性。3. 她的言辞非常筒簟,经常用一些古怪的词汇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记忆技巧
可以通过将“筒簟”这个成语与竹筒和席子的形象联系起来进行记忆。想象一下一个形状像竹筒的席子,表达了一种狂放、不拘一格的风格。同时,可以通过多阅读和使用这个成语来加深记忆。
延伸学习
可以进一步学习其他描述文风或言辞的成语,如“文不加点”、“言简意赅”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的作文写得很筒簟,老师夸奖了我。2. 初中生:他的演讲风格非常筒簟,让人印象深刻。3. 高中生:这篇文章采用了筒簟的写作风格,独具一格。4. 大学生:她的论文使用了筒簟的表达方式,展现了她的个性和创新思维。
推荐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