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词语
查词语

矫制

拼音:jiǎo zhì

注音:ㄐㄧㄠˇ ㄓㄧˋ

繁体:

基本解释

(1).指假托君命行事。制,制书。《汉书·终军传》:“ 元鼎 中,博士 徐偃 使行风俗。 偃 矫制,使 胶东 、 鲁国 鼓铸盐铁。” 颜师古 注:“矫,託也。託言受詔也。”《三国志·魏志·王肃传》“ 董遇 等,亦歷注经传”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魏 鱼豢 《魏略》:“﹝ 建安 ﹞二十二年, 许 中百官矫制, 遇 虽不与谋,犹被録诣 鄴 ,转为冗散。”《新唐书·王无竞传》:“﹝ 无竞 ﹞眨 广州 ,仇家矫制杀之。” 清 李渔 《奈何天·焚券》:“只要我行权市义心无忝,怕甚么矫制开仓蹟可疑。”
(2).指假托君命之人。 三国 魏 曹植 《魏德论》:“荡鬼区於 白水 ,擒矫制於遐川。” 赵幼文 校注:“﹝矫制﹞谓 宋建 。《魏志·武帝纪》:‘初 陇西 宋建 自称 河首 平汉王 ,聚众 枹罕 改元,置百官…… 夏侯渊 自 兴国 讨之。冬十月屠 枹罕 ,斩 宋建 , 凉州 平。’”

基本含义
指人为了迎合别人或社会的要求而做出不真实或虚伪的举止或言语。
详细解释
矫制一词源于《汉书·艺文志》:“矫,敛也;制,法也。”敛即指做作、做作态度,法即指规定、准则。矫制指人为了符合社会要求而故意装扮或言行不真实。
使用场景
矫制一词多用于贬义,形容人以虚伪、做作的方式来迎合别人或社会的要求。可以用于描述人的行为、言语或外表等方面。
故事起源
关于矫制的故事并不明确,但从其词义来看,矫制一词源于古代社会对人的行为准则的要求。在古代社会中,人们常常被要求遵循特定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有时为了迎合这些要求,人们会故意装扮或言行不真实,从而形成了矫制这个成语。
成语结构
矫制是由两个汉字组成的成语,没有特定的结构。
例句
1. 他在面试时表现得很矫制,完全不像他平时的样子。2. 她的举止言谈总是那么矫制,让人很难接近她。
记忆技巧
可以通过联想记忆的方式来记忆矫制这个成语。可以想象一个人在做作的装扮和言行中,以迎合别人或社会的要求,从而形成了矫制的形象。
延伸学习
可以进一步学习其他与矫制相关的成语,如矫情、矫揉造作等。还可以学习相关的词语,如虚伪、做作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幼儿园学生:小明在表演时故意摆出一副矫制的姿势,让大家都笑了。2. 小学生:她的笑容看起来很矫制,不自然。3. 初中生:他为了讨好老师,常常矫制地表现出一副乖巧的样子。4. 高中生:她的言谈举止总是那么矫制,让人感觉很不真实。
推荐词语

©2019-2025 学门教育网 版权所有 电脑版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1903450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