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词语
查词语

诬谮

拼音:wū zèn

注音:ㄨ ㄗㄣˋ

繁体:

基本解释

进谗诬陷。《汉书·刘向传》:“ 显 诬譖 猛 ,令自杀於公车。” 唐 许棠 《寄建州姚员外》诗:“诬譖遭遐謫,明君即自知。”《资治通鉴·唐德宗贞元十九年》:“ 实 恃恩骄傲,许人荐引,不次拜官,及诬譖斥逐,皆如期而效,士大夫畏之侧目。”

基本含义
指毫无根据地诋毁、中伤别人。
详细解释
诬谮是一个表示毫无根据地诋毁、中伤别人的成语。它强调了说谎者的恶意和不实之处,是对诬告行为的贬义描述。
使用场景
这个成语可以用来形容那些无中生有地诽谤他人的人。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有些人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故意编造事实,诬陷他人,损害他人的声誉。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使用“诬谮”这个成语来形容这种不正当的行为。
故事起源
据《易经·系辞上》记载,诬谮最早出自《周易》。《周易》是中国古代的一本重要典籍,其中包含了许多卜辞和解释。其中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诬谮之谗,终不可长。”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诬谮之人的恶行终究不会长久。后来,人们就将“诬谮”作为一个成语,用来形容那些无中生有地诋毁他人的人。
成语结构
诬谮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成语,其中“诬”是动词,意思是“诬告”;“谮”是动词,意思是“中伤、诋毁”。两个动词合在一起,表示毫无根据地中伤他人。
例句
1. 他无中生有地诬谮了我,损害了我的声誉。2. 不要听信别人的诬谮之词,要自己辨别是非。
记忆技巧
记忆成语“诬谮”的方法可以是联想记忆法。可以想象一个人在说谎的时候,脸上露出一副诡秘的笑容,这个笑容就是他诬谮别人时的表情。
延伸学习
如果你对成语感兴趣,可以继续学习其他与“诬谮”相似的成语,如“诬告”、“中伤”等。这些成语都与说谎、诽谤等负面行为有关,可以帮助你更好地理解语言中的含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们不应该诬谮小明,因为小明是个诚实的孩子。2. 初中生:听到有人诬谮我的朋友,我感到很愤怒。3. 高中生:在政治竞选中,候选人常常会相互诬谮,争夺选民的支持。
推荐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