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词语
查词语

节度使

拼音:jié dù shǐ

注音:ㄐㄧㄝ ˊ ㄉㄨˋ ㄕㄧˇ

繁体:

基本解释

◎ 节度使 jiédùshǐ
[governor of one or more provinces in charge of both civil and military affairs during Tang Dynasty] 古代集地方军政大权的官职。唐初在边境设置。后遍设于内地,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至北宋初解除了节度使的兵权。成为一种荣衔

详细解释

官名。 唐 初沿 北周 及 隋 旧制,于重要地区设总管,后改称都督,总揽数州军事。 唐 睿宗 景云 二年, 贺拔延嗣 为 凉州 都督,充 河西 节度使,自此始有节度使之号。其初,仅于边地有之, 安 史 之乱后遍设于国内。一节度使统管一道或数州,总揽军、民、财政。 宋 以节度使为虚衔, 辽 金 沿置, 元 废。 唐 韩愈 《河南府同官记》:“其后由膳部郎中为 荆南 节度行军司马,遂为节度使。”《警世通言·崔待诏生死冤家》:“ 绍兴 年间,行在有个 关 西 延安府 人。本身是三镇节度使。”亦省称“ 节度 ”。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四:“ 宣和 中復 幽州 ,乃建为 永清军 节度,以命 郭药师 。” 清 袁枚 《随园随笔·唐制节度观察二使不并置》:“ 唐 制节度、观察二使不并置,故节度常兼观察处置等使。 崔珙 为 凤翔 陇州 节度、观察、处置等使。”参阅《文献通考·职官十三》。

基本含义
节度使是指古代中国的一种官职,负责管理边疆地区的军事和行政事务。
详细解释
节度使一词最早出现于唐代,是指统辖边疆地区的军事将领和行政官员。他们的职责包括防御边境、平定叛乱、管理土地和人口等。节度使在边疆地区的统治权力相对较大,因此常常被称为“边将军”。
使用场景
节度使一词在现代汉语中通常用于比喻那些拥有绝对权力、独断专行的人或机构。也可以用于形容一个人在某个领域或岗位上具有非常高的权威和影响力。
故事起源
节度使一词最早出现于唐代,当时中国的边疆地区经常受到外族入侵和叛乱的威胁,因此唐朝设立了节度使这个官职,以便更好地管理和防御边疆地区。节度使的权力相对较大,可以独立行使军事和行政权力,以应对边境地区的各种挑战。
成语结构
节度使是一个由三个汉字组成的成语,没有特定的结构。
例句
1. 这个公司的老板就像一个节度使,他对公司的一切决策都有绝对的控制权。2. 在这个小区里,物业经理就是一个节度使,他可以随意决定居民的生活规则。
记忆技巧
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记忆节度使这个成语:1. 将“节度使”分成三个部分,分别记忆每个字的发音和意义。2. 创造一个与节度使相关的故事情节,帮助记忆该成语的含义和用法。
延伸学习
如果你对中国古代官制和历史感兴趣,可以进一步学习唐代的政治制度和节度使的具体职责。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的爸爸就像家里的节度使,他管理着我们的家务和学习。2. 初中生:老师就像学校的节度使,他们决定我们的课程和活动安排。3. 高中生:政府官员应该像节度使一样,为社会稳定和人民福祉负责。4. 大学生:在职场上,有些人像节度使一样,他们拥有很大的权力和影响力。
推荐词语

©2019-2025 学门教育网 版权所有 电脑版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1903450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