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含义
举起舵柄,掌握全局。比喻掌握大局,决断事情的关键。
详细解释
举纲一词出自《左传·宣公十五年》,原指舵手举起舵柄,掌握船的方向。后来引申为掌握大局,决断事情的关键,表示能够把握全局,决策明智。
使用场景
常用于形容领导者或决策者在重大事件或复杂情况下,能够把握全局,决断事情的关键。也可以用于形容有远见卓识的人,能够看清形势,做出正确的判断。
故事起源
相传春秋时期,晋国有位名叫士鞅的宰相,他非常聪明能干,善于治理国家。有一次,晋国正面临外敌入侵的危机,士鞅决定采取果断措施。他上朝后,举起舵柄,象征着他掌握了国家的大权,决断了国家的命运。最终,晋国成功击退了外敌,士鞅的英明决策也被后人称为“举纲”。
成语结构
动宾结构。动词“举”表示举起,宾语“纲”表示舵柄。
例句
1. 领导者要有全局观念,能够举纲定向,做出明智的决策。2. 面对复杂的情况,我们应该举纲而不乱,冷静应对。
记忆技巧
可以联想成“举起舵柄”,表示掌握全局,决断事情的关键。
延伸学习
可以学习其他类似的成语,如“举一反三”、“举足轻重”等,来丰富自己的词汇量。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老师是我们班的举纲之人,她总是能够帮助我们解决问题。2. 初中生:在学校的篮球比赛中,队长起到了举纲定向的作用,带领我们取得了胜利。3. 高中生:作为学校学生会主席,我要举纲定向,为同学们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4. 大学生:作为学生会主席,我要举纲定向,为同学们争取更多的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