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词语
查词语

巴松

拼音:

注音:

繁体:

基本解释

 拼音:bā sōng

简介

大管(巴松)—Bassoon

乐器本调:C调。

应用谱号:低音谱号,不移调记谱。

实用音域:大字一组降B-小字一组降B(三个八度)。

结构组成:哨子(双簧片),管体(分四节),弧形接管和音键系统。

使用材质:槭科色木或枫木。

乐器特色:音色柔和软丽,有芦笛声,适于表现田园风光和忧郁抒情的情绪。

双簧管最初形成于17世纪中叶,18世纪时得到广泛使用。双簧管在乐队中常担任主要旋律的演奏,

是出色的独奏乐器,同时也善于合奏和伴奏。此外它还是交响乐队里的调音基准乐器(乐队以双簧管的小字一组的A音定音)。

双簧管音色带有鼻音似的芦片声,善于演奏徐缓如歌的曲调,被誉为“抒情女高音”。

柴科夫斯基的《天鹅湖》中的忧郁而优美的白天鹅主题就是由双簧管吹奏的。

详细信息

大管(bassoon)为双簧气鸣乐器。双簧管族中的次中音与低音乐器。音域很宽,从低音谱表的bB1到高音谱表的e2。管体分为5个部分:嘴管、次中音管、U形膛管、低音管、喇叭口。管体总长达254~260厘米,管身弯曲成U字形,喇叭口朝上,插接双簧吹嘴的弯管为一条弯细金属管。大管在双簧管族中的作用,既可以提供和声的低音,又能演奏曲调,它和圆号的音色较为和谐,常与之组成和弦。大管音色鼻音浓厚,最低音区bB1~F尤为苍老。连奏与断奏都极其灵便,快速断音显得特别诙谐,常表现为幽默的效果,因而大管被称为乐队中的“丑角”。

应用大管的最早总谱见于1629年。A.维瓦尔迪写有大量的大管协奏曲与重奏曲。W.A.莫扎特与C.M.von韦伯都写有著名的大管协奏曲。P.欣德米特也为大管写过奏鸣曲。

低音大管,双簧管族中的最低音乐器,音域比大管低八度。第一支低音大管是柏林的И.什莱伯于1616年制造。近代低音大管是1876年由J.A. 黑克尔根据当时在德国出现的新式在大管的结构原理改制的。管长近5米,弯曲成4节或5节, 喇叭口朝下。管体下端装有撑柱,落地放置。它的最好音区是最低八度音列,音色浓郁而富魅力。由于簧片更为宽大,发音迟缓,不适于过快的断奏和交替音的演奏。M.拉韦尔的《鹅妈妈》中有著名的低音大管独奏段落。

基本含义
形容人的胆量大,勇敢无畏。
详细解释
巴松是由“巴”和“松”两个字组成的成语。其中,“巴”表示弓箭发出的声音,也表示勇敢、大胆;“松”表示松弛、放松。巴松形容人的胆量大,勇敢无畏,不畏艰难困苦。
使用场景
巴松一词常用于形容人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表现出的勇敢和坚定的态度。可以用于赞美他人勇敢无畏的精神,也可以用于自我鼓励和激励。
故事起源
巴松一词最初出自《战国策·齐策四》。相传战国时期,齐国有一位名叫巴松的将军,他勇敢无畏,作战英勇,立下了许多战功。因此,人们用巴松来形容勇猛无畏的人。
成语结构
巴松是由两个汉字组成的成语,没有特定的结构。
例句
1. 他在困境中展现出了巴松的精神,最终战胜了困难。2. 面对困难,我们要像巴松一样坚定勇敢,不畏艰难。
记忆技巧
可以通过与巴松将军的故事联系起来记忆这个成语。想象巴松将军勇猛无畏的形象,与成语的含义相联系,加深记忆。
延伸学习
可以进一步了解巴松将军的故事,以及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加深对成语的理解和记忆。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小明在比赛中表现得十分巴松,毫不畏惧地向前冲。2. 初中生:她的巴松精神让我很钦佩,她从未退缩过。3. 高中生:在备战高考的过程中,我们要保持巴松的态度,迎接挑战。4. 大学生:大学生活中会遇到很多困难,我们要像巴松一样勇敢面对,不畏艰难。
推荐词语

©2019-2025 学门教育网 版权所有 电脑版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1903450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