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词语
查词语

刻吏

拼音:kè lì

注音:ㄎㄜˋ ㄌㄧˋ

繁体:

基本解释

酷吏。 宋 秦观 《国论》:“屏弃姦臣,投窜刻吏。”

基本含义
形容官员刻板、死板,不知变通。
详细解释
刻吏是由“刻”和“吏”两个字组成的成语。刻意指刻板、死板,吏指官员。刻吏形容官员办事刻板、死板,不懂得灵活变通,只按照既定规定行事,缺乏创新和灵活性。
使用场景
刻吏一词常用于批评那些官僚主义、墨守成规、敷衍塞责的官员。也可以用于形容某些人在工作或生活中过于拘泥细节,不善于适应变化和创新。
故事起源
刻吏一词最早出自《史记·刺客列传》中的刺客李悝的故事。李悝是一个聪明而机智的人,但他却因为官场上的刻板规定而未能得到官职。后来,他写了一封信给刘邦,表达了自己的抱负和才能。刘邦看到了李悝的才华,决定任用他。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官员应该有灵活的思维和创新的能力,而不是僵化地遵循规定。
成语结构
主要由两个汉字组成,没有特殊的结构。
例句
1. 这个部门的领导太刻吏了,从不考虑实际情况,只会照本宣科。2. 她是一个刻吏式的老师,不允许学生有任何创新和发挥的空间。
记忆技巧
可以通过将刻吏词语与刻板、死板的形象联系在一起,形成记忆联想。可以想象一个官员面无表情,僵硬地按照规定行事的形象,以帮助记忆该词语的含义。
延伸学习
可以进一步了解中国古代官僚制度和吏治的相关知识,以更好地理解刻吏一词的含义和背后的文化内涵。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的班主任很刻吏,每天都要求我们按时完成作业。2. 初中生:有些老师对学生的提问总是刻吏地回答,不愿意多给我们一些思考的空间。3. 高中生:官员应该具备创新和灵活变通的能力,而不是成为刻吏式的官僚。以上是关于“刻吏”成语的学习指南,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推荐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