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解释
疏柱一词源自《左传·宣公十二年》:“疏柱易折,众木难拗。”比喻支持力量薄弱,容易倒下或被推翻。
使用场景
常用于形容某个组织、团体或事物的支持力量不稳定,容易崩溃或失败的情况。
故事起源
据说这个成语的起源与战国时期的魏国有关。当时,魏国的国君想要修建一座高塔,但是塔的支柱非常脆弱,容易倒塌。于是,国君找到了一位能力很强的工匠,并告诉他要修建一座坚固的塔。工匠在修建塔的过程中,发现有一根支柱的木料质量不好,容易折断。他向国君报告了这个问题,并请求更换更好的木料。国君却没有同意,仍然坚持使用这根脆弱的支柱。结果,塔修建完毕后不久,这根支柱果然折断了,整座塔也倒塌了。这个故事引发了“疏柱易折,众木难拗”的成语。
例句
1. 这个组织的领导层缺乏凝聚力,支持力量疏柱,无法长久发展。2. 这个项目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团队的合作,如果团队成员之间的关系疏柱,项目很可能失败。
记忆技巧
可以把“疏柱”想象成一根脆弱的木棍,容易折断。通过形象化的记忆,可以更容易记住这个成语的含义和用法。
延伸学习
可以学习其他与“疏柱”相关的成语,如“疏而不漏”、“柱石之臣”等,进一步深入了解这些成语的意义和用法。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这个沙堡的支柱太疏了,一推就倒了。2. 初中生:这个班级的团结支柱是班长,如果班长离开了,班级就会分崩离析。3. 高中生:这个政党的疏柱是人民的支持,如果人民不再支持,政党就会失去权力。4. 大学生:这个公司的疏柱是创新能力,如果公司缺乏创新,就会被市场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