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词语
查词语

公案

拼音:gōng àn

注音:ㄍㄨㄙ ㄢˋ

繁体:

基本解释

◎ 公案 gōng’àn
(1) [desk ]∶指官吏审理案件时用的桌子
令人排好公案,预备人犯来时在神前审讯。——沈从文《新与旧》
(2) [a complicated legal case]∶官府处理的案牍。后来指疑难案件,泛指有纠纷或离奇的事情
今来公案,见在户部,可以取索案验。——宋· 苏轼《辨黄庆基弹劾剳印子》
府尹也巴不得了结这段公案。——《京本通俗小说·错斩崔宁》

英文翻译

1.[旧] (指疑难案件) complicated legal case

详细解释

(1).官府案件文卷。 唐 子兰 《寄乾陵杨侍郎》诗:“步量野色成公案,点检樵声入奏闻。” 宋 苏轼 《辨黄庆基弹劾札子》:“今来公案,见在户部,可以取索案验。”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三本第二折:“那简帖儿倒做了你的招状,他的勾头,我的公案。”
(2).案件,有纠纷的事件。 宋 刘克庄 《贺新郎·送陈子华赴真州》词:“北望神州路,试平章这场公案,向谁吩咐?” 明 俞弁 《逸老堂诗话》卷上:“ 元次山 有云:‘ 东野 悲鸣死不休,高天厚地一诗囚;江山万古 潮阳 笔,合卧 元龙 百尺楼。’推尊 退之 而鄙薄 东野 至矣。此诗断尽百年公案。” 周恩来 《在延安各界举行的“双十二”纪念会上的讲演》:“这段公案,人民会起来给以正当裁判,也只有人民才会真正坚持解放 张 、 杨 。”
(3).官府处理公事时用的几案。 元 无名氏 《陈州粜米》第四折:“快把公案打扫的乾浄,大人敢待来也。” 沉从文 《新与旧》:“﹝县太爷﹞又令人排好公案,预备人犯来时在神前审讯。”
(4).话本、戏曲、小说的分类之一。 宋 灌圃 耐得翁 《都城纪胜·瓦舍众伎》:“説公案皆是搏刀赶棒及发跡变泰之事。” 宋 罗烨 《醉翁谈录·小说开辟》将公案、朴刀、捍棒各自分列,其著录话本公案类有《石头孙立》、《独行虎》、《圣手二郎》等;朴刀类有《青面兽》、《陶铁僧》、《赖五郎》等;捍棒类有《花和尚》、《武行者》、《拦路虎》等。三类性质实相接近。后来又演为“公案戏”,如《十五贯》;“公案小说”,如《龙图公案》等。
(5).佛教禅宗指前辈祖师的言行范例。 宋 陈善 《扪虱新话·读书当讲究得力处》:“古书中颇有赘讹处,便是禪家公案,但今人未尝体究耳。” 清 金农 《海会寺池上观鱼呈送禅师》诗之一:“阿师抚掌留公案,大海何如沸鼎中?”参见“ 公案学 ”。

基本含义
公案指的是官府办案的案件。在现代用法中,公案泛指一切案件,特别是引起公众关注的重大案件。
详细解释
公案是由中国古代官府办理的案件。在古代,官府办案的程序严谨,案件的审理由官员负责,以保证公正和公平。因此,公案也成为了一种象征,代表了公正和法律的权威。
使用场景
公案这个成语可以用于描述任何引起公众关注的案件,无论是刑事案件、民事案件还是其他类型的案件。它可以用来形容某个事件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关注,也可以用来形容某个案件的审理过程严谨公正。
故事起源
公案这个成语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在古代,官府办案的程序非常重要,以确保公正和公平。公案一词最早出现在《红楼梦》这部古代小说中,描述了贾宝玉和薛宝钗的婚姻案件。这个案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因此被称为公案。后来,公案这个成语逐渐被广泛使用。
成语结构
公案这个成语由两个汉字组成,分别是“公”和“案”。
例句
1. 这起公案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2. 他被卷入了一起复杂的公案中,需要经历漫长的审判过程。
记忆技巧
可以通过联想记忆的方式记忆公案这个成语。可以想象自己是一个法官,审理一个重大的案件,保证公正和公平。这样的联想可以帮助记住公案这个成语的含义和用法。
延伸学习
可以进一步了解中国古代的官府办案制度,以及现代法律制度的发展和演变。也可以学习其他与法律相关的成语,例如“判若两人”、“法不阿贵”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昨天我们学校发生了一起小偷入室盗窃的公案。2. 初中生:我喜欢看侦探小说,里面经常有各种复杂的公案。3. 高中生:近年来,社会上发生的一些重大公案引发了人们对法律的思考和反思。
推荐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