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词语
查词语

衲袄

拼音:nà ǎo

注音:ㄣㄚˋ ㄠˇ

繁体:

基本解释

一种斜襟的夹袄或棉袄。 宋 李纲 《建炎进退志》卷三:“既於 河北 、 陕西 、 京东 西 四路募兵,而军器、衲袄、旗帜之类,经 靖康 之变,类多散失。”《宣和遗事》前集:“﹝巡兵﹞腿繫着粗布行缠,穿着鸦青衲袄。”《水浒传》第三四回:“只见林子四边齐齐的分过三五百个小嘍囉来,一个个身长力壮,都是面恶眼兇,头裹红巾,身穿衲袄,腰悬利剑,手执长枪,早把一行人围住。” 碧野 《灯笼哨》:“‘ 保儿 ,来,躲进爷爷的袄里暖一暖!’老人招呼着他的孙子,他蹲下来解开一件厚厚的破衲袄。” 许地山 《补破衣的老妇人》:“我们所为,原就和你一样,东搜西罗,无非是些绸头、布尾,只配用来补补破衲袄罢了。”

基本含义
指出身低微、贫困的人。
详细解释
衲袄是由“衲”和“袄”两个词组成的,其中“衲”指的是僧人穿的袈裟,而“袄”则是指一种常见的上衣。衲袄这个成语形象地比喻出身低微、贫困的人。在古代社会中,僧人是无业、无财富的一群人,他们通常只有一件衲衣作为穿着,而且袈裟往往是破旧不堪的。因此,衲袄成为了形容出身低微、贫困的人的比喻。
使用场景
衲袄这个成语可以用来形容出身贫寒、社会地位低下的人,强调他们的贫困和低微。可以用于文学作品、社会评论、口语交流等场合。
故事起源
关于衲袄的故事并不明确,但成语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佛教文化。在佛教中,僧人的衲衣是他们的特殊标志,也是他们的穿着。衲衣通常由布片缝制而成,质地简单,没有华丽的装饰。因此,衲袄这个成语就是从佛教文化中演变而来的。
成语结构
衲袄是一个名词性成语,由两个汉字组成。
例句
1. 他从小家境贫寒,一直穿着衲袄长大。2. 尽管他出身衲袄,但他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了一名成功的商人。
记忆技巧
可以通过联想来记忆这个成语。可以想象一个穿着破旧衲衣的人,形象地代表了出身低微、贫困的人。
延伸学习
可以学习其他类似的成语,如“穷鬼”、“穷苦人”等,进一步拓展词汇量。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等级制度和贫富差距,加深对成语含义的理解。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的家庭很贫困,他穿着衲袄去上学。2. 初中生:尽管家境贫寒,但她靠努力考上了大学,摆脱了衲袄的命运。3. 高中生:他出身衲袄,但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了一名成功的企业家。
推荐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