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词语
查词语

胡越

拼音:hú yuè

注音:ㄏㄨˊ ㄩㄝˋ

繁体:

基本解释

(1). 胡 与 越 。亦泛指北方和南方的各民族。 汉 邹阳 《上书吴王》:“臣闻 秦 倚 曲臺 之宫,悬衡天下,画地而人不犯,兵加 胡 越 。” 宋 司马光 《言施行封事上殿札子》:“ 汉武帝 详延特起之士,待以不次之位,终获其用,威加 胡 越 。” 清 姚鼐 《咏古》之二:“ 秦皇 服 胡 越 ,六合归悬衡。”后亦泛指异族。 清 夏燮 《中西纪事·剿抚异同》:“而听该酋置馆,杂居齐齿,胡越横行輦轂,羌夷布满街衢,自古及今,实所未闻。”
(2). 胡 地在北, 越 在南,比喻疏远隔绝。《淮南子·俶真训》:“六合之内,一举而千万里。是故自其异者视之,肝胆胡越,自其同者视之,万物一圈也。” 高诱 注:“肝胆喻近,胡越喻远。” 唐 白居易 《与微之书》:“况以胶漆之心,置於胡越之身,进不得相合,退不能相忘。” 宋 欧阳修 《与王懿敏公书》之一:“人生聚散,忧患百端,相见何时?况开年决求南去,遂益为胡越也。” 明 孙梅锡 《琴心记·相如倦游》:“当时已惭裾曳,何况飘蓬,转眼又成胡越。”
(3).比喻敌人或对立关系。 宋 苏轼 《韩愈论》:“儒墨之相戾,不啻若 胡 越 ,而其疑似之间,相去不能以髮,宜乎 愈 之以为一也。”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内阁三·冢宰避内阁》:“ 孙富平 与 新建 各结强援,相攻若 胡 越 ,而阁部成两讼场矣。”

基本含义
指胡人和越人,也泛指北方和南方。
详细解释
胡越是一个由胡人和越人组成的词语,也可泛指北方和南方。胡人是指古代北方游牧民族,越人是指古代南方的一个民族。胡越这个词语经常用来形容南北方之间的差异和矛盾,也可以用来形容两个不同的群体之间的对立。
使用场景
胡越这个词语常用于描述南北方之间的文化、经济、习俗等差异。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用胡越来形容两个不同地区、不同群体之间的对立和冲突。
故事起源
胡越这个成语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战国时期。当时,中国的北方地区居住着胡人,南方地区则居住着越人。两个民族之间经常发生冲突和战争。因此,胡越成为了形容南北方之间矛盾和对立的代名词。
成语结构
胡越是一个由两个字组成的成语,它的结构比较简单,没有特别复杂的部分。
例句
1. 这两个地方的文化差异很大,真是胡越之别。2. 他们两个人的观点完全相反,简直是胡越不同。
记忆技巧
可以通过将胡人和越人的形象进行联想来记忆这个成语。可以想象胡人是来自北方的游牧民族,越人是来自南方的一个民族,两者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和对立。
延伸学习
可以进一步了解胡人和越人的历史和文化,了解南北方之间的差异和联系。也可以学习其他类似的成语,如“蛮荒”、“南腔北调”等,来拓展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家住在南方,和北方的同学有时候会有胡越之别。2. 初中生:胡越之别是中国历史上常见的现象,不同地区的人们有着不同的习俗和生活方式。3. 高中生:胡越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在历史上屡见不鲜,这也是中国统一的一个重要问题。
推荐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