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词语
查词语

自外

拼音:zì wài

注音:ㄗㄧˋ ㄨㄞˋ

繁体:

基本解释

◎ 自外 zìwài
[keep out of] 自认为处在某个范围之外,或者处于对立的方面

详细解释

(1).自视为外人;自行疏远。《史记·刺客列传》:“ 光 窃不自外,言足下於太子也。愿足下过太子於宫。” 南朝 梁武帝 《答袁昂诏》:“朕遗射钩,卿无自外。” 宋 曾巩 《上欧阳学士第二书》:“此事屑屑,不足为长者言。然辱爱幸之深,不敢自外於门下,故復陈説。” 清 包世臣 《致广东按察姚中丞书》:“唯厚辱推许,相期以古人,不敢自外,敬陈所闻,以供采择。”
(2).置身于事物之外。 唐 韩愈 《感春》诗之二:“为此径须沽酒饮,自外天地弃不疑。” 明 刘基 《双清诗序》:“上人虽欲自外於物,而物不能外之也。”
(3).自别;自异。 鲁迅 《书信集·致台静农》:“前日为端午,家悬蒲艾,盛于往年,敝寓亦悬一束,以示不敢自外生成之意。”
(4).犹此外。《北史·后妃传论》:“ 武成 好内,并具其员,自外又置才人、采女,以为散号。”《北齐书·恩倖传·穆提婆》:“自 武平 之后, 令萱 母子势倾内外矣。庸劣之徒皆重跡屏气焉。自外杀生予夺不可尽言。”
(5).对外。《南史·萧子云传》:“性吝,自外答餉不书好纸,好事者重加赂遗,以要其答。”
(6).犹在外。《左传·襄公二十三年》:“ 欒氏 自外,子在位,其利多矣。”

基本含义
从外部看,从外部来。
详细解释
自外意指从外部观察或来自外部的情况。它常用来形容一种客观的、客观的观点或情况,与主观的、内部的观点相对立。它强调从外部的角度来看问题,客观事实的真相,而不受个人主观意见的影响。
使用场景
自外常用于讨论问题、分析事件或评价事物时,强调客观、客观的观点。它可以用来提醒人们要客观看待问题,不要被个人情感或偏见所左右。
故事起源
自外一词最早出现在《左传》中。《左传》是中国古代史书《春秋》的一部分,记载了春秋时期鲁国的历史。在《左传》中,自外一词被用来描述鲁国的国君鲁哀公的一次决策。鲁哀公在面对困难的抉择时,选择了听从外部的劝告和意见,而不是自己的主观意愿。这个故事成为了自外一词的起源。
成语结构
自外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成语。
例句
1. 他的观点很客观,总是能够从自外的角度看问题。2. 在做决定时,我们应该尽量从自外的角度思考,不要受个人情感的影响。
记忆技巧
可以通过联想记忆来记忆自外这个成语。可以想象自己站在一个房子的外面,从外部观察房子的内部,这样就能够很容易地理解和记忆这个成语的含义。
延伸学习
了解更多与客观、主观相关的成语,如主观臆断、客观事实等。这些成语可以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自外这个成语。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们应该从自外的角度看问题,不要只听一个人的意见。2. 初中生:历史课上,老师让我们从自外的视角了解古代人的生活。3. 高中生:在写文章时,要尽量保持客观,从自外的角度分析问题。4. 大学生:研究生时,我们要进行客观的研究,从自外的角度来看待问题。
推荐词语

©2019-2025 学门教育网 版权所有 电脑版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1903450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