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词语
查词语

十二诸侯

拼音:shí èr zhū hóu

注音:ㄕㄧˊ ㄦˋ ㄓㄨ ㄏㄡˊ

繁体:

基本解释

(1).指 春秋 时 鲁 、 齐 、 晋 、 秦 、 楚 、 宋 、 卫 、 陈 、 蔡 、 曹 、 郑 、 燕 十二诸侯国。《史记·十二诸侯年表》中记 共和 元年(公元前841年)到 周敬王 四十三年(公元前477年)间 周 、 吴 与十二国的纪年及大事。因 周 为天子, 吴 到 春秋 后期才兴起,故 周 吴 不在十二诸侯之列。
(2).指 战国 时 梁 、 楚 、 齐 、 赵 、 韩 、 鲁 、 卫 、 曹 、 宋 、 郑 、 陈 、 许 十二国的君主。《战国策·秦策五》:“ 梁 君伐 楚 ,胜 齐 ,制 赵 、 韩 之兵,驱十二诸侯以朝天子於 孟津 。” 高诱 注:“ 梁 君, 梁惠王 也,伐 楚 、 齐 ,胜之,制御 赵 、 韩 之兵,驱使十二诸侯 鲁 、 卫 、 曹 、 宋 、 郑 、 陈 、 许 之君朝天子於 孟津 。”
(3).泛指各诸侯国。《史记·天官书》“匡卫十二星” 唐 张守节 正义:“ 太微宫垣 十星,在 翼 、 軫 地,天子之宫庭, 五帝 之坐,十二诸侯之府也。” 清 胡鸣玉 《订讹杂录·十二诸侯》:“《史天官书》 太微 宫垣 有匡衡(卫)十二星,註,《正义》云‘十二诸侯之府也’,乃知天有十二次,日月之所躔也;地有十二州,王侯之所国也。举十二州以该天下之诸侯,非谓十二国也。”

基本含义
指春秋时期的十二个封国的诸侯。也用来形容众多的权贵人物。
详细解释
十二诸侯是指春秋时期,周朝国家分裂成多个封国,其中有十二个国家的君主被封为诸侯。后来,这个词语也用来形容社会上权贵人物众多的情况。
使用场景
常用于形容权贵人物众多,权力分散的情况,也可用于讽刺社会上的权贵集团。
故事起源
十二诸侯的故事起源于中国春秋时期的历史。当时,周朝国家内部分裂成多个封国,其中有十二个国家的君主被封为诸侯。这个故事反映了当时国家分裂、权力分散的历史背景。
成语结构
四个汉字组成的固定成语。
例句
1. 这个行业的权贵如同十二诸侯,争夺利益不停。2. 这个政党内部权力分散,像是十二诸侯一样。
记忆技巧
可以通过联想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想象十二个封国的诸侯争夺权力的情景,以帮助记忆这个成语。
延伸学习
可以进一步了解春秋时期的历史,了解十二个封国的背景和各国的情况,以加深对这个成语的理解。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春秋时期有十二个诸侯国。2. 初中生:权贵如同十二诸侯,掌握着很多资源。3. 高中生:历史上的十二诸侯反映了当时国家分裂的情况。4. 大学生:这个行业的权贵们就像是十二诸侯,争夺着利益和资源。
推荐词语

©2019-2025 学门教育网 版权所有 电脑版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1903450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