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词语
查词语

柴门

拼音:zhài mén

注音:ㄓㄞˋ ㄇㄣˊ

繁体:

基本解释

◎ 柴门 cháimén
[gate made of wood or tree trunk] 用零碎木条木板或树枝做成的门,旧时也比喻贫苦人家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唐· 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详细解释

(1).用柴木做的门。言其简陋。 三国 魏 曹植 《梁甫行》:“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 宋 王安石 《即事》诗之一:“渐老逢春能几回,柴门今始为君开。” 清 李渔 《怜香伴·书空》:“柴门静夜无关钥,留与山僧带月推。” 周立波 《暴风骤雨》第二部二十:“ 萧祥 推开柴门,两只白鹅惊飞着跑开。”
(2).代指贫寒之家;陋室。《晋书·儒林传论》:“若 仲寧 之清贞守道,抗志柴门; 行齐 之居室屡空,栖心陋巷……斯并通儒之高尚者也。” 宋 杨万里 《送蔡定夫提举正字使广东》诗:“柴门僵卧三腊雪,鱼釜仅续一线烟。” 元 张可久 《山坡羊·雪夜》曲:“扁舟乘兴,读书相映,不如高卧柴门静。”
犹杜门,闭门。《后汉书·杨震传》:“夜遣使者策收 震 太尉印綬,於是柴门絶宾客。”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云萝公主》:“生归,殯母已,柴门谢客。”

基本含义
指贫苦人家的门户。比喻贫困、卑微的家庭。
详细解释
成语“柴门”由两个字组成,分别是“柴”和“门”。其中,“柴”是指柴火,是一种贫困人家常用的燃料;“门”则是指家门。成语“柴门”形象地描述了贫苦人家的生活状态,表示这个家庭贫困、卑微。
使用场景
成语“柴门”可以用来形容贫穷的家庭,或者形容一个人的出身低微,社会地位低下。可以用于文学作品、口语交流等场景。
故事起源
成语“柴门”最早出自《史记·卫将军列传》。当时,卫将军曹参在位时,他的门前有一棵柴树。有人告诉曹参说,将军门前的树太低贱了,不适合将军的身份。曹参听后笑而不语,表示并不在意。后来,曹参成为了一位杰出的将军,他的家门仍然保留着那棵柴树,象征着他的谦虚和低调。因此,“柴门”成为了形容贫困、卑微的家庭的成语。
成语结构
主体结构为“柴门”,其中“柴”为形容词,表示贫穷、卑微;“门”为名词,表示家门。
例句
1. 他出身柴门,但凭借自己的努力,成为了一位成功的企业家。2.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看不起柴门之家,因为人的价值不是由出身决定的。
记忆技巧
可以将“柴门”与贫困、卑微的形象联系起来,想象一个贫困的家庭的门前堆满了柴火,从而记忆这个成语的意义。
延伸学习
可以进一步了解中国古代的社会阶层和贫困人家的生活状况,以及现代社会对贫困人群的关注和扶助政策。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柴门的孩子们没有电视和电脑,但他们快乐地玩耍。2. 初中生:他虽然出身柴门,但他努力学习,成为了一名优秀的学生。3. 高中生:柴门之家的孩子们通过奋斗,改变了自己的命运,进入了名牌大学。4. 大学生:我们应该关注社会底层的柴门家庭,给予他们更多的帮助和关爱。
推荐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