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词语
查词语

九子夺嫡

拼音:

注音:

繁体:

基本解释

九子夺嫡,是指清朝康熙皇帝的九个儿子争夺皇位的事件。这九个儿子分别是:大阿哥胤禔、二阿哥胤礽、三阿哥胤祉、四阿哥胤禛、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礻我、十三阿哥胤祥、十四阿哥胤祯。事件的最后结局是四阿哥胤禛在康熙帝去世后继承皇位,即雍正皇帝。

九子夺嫡 - 事件原因

《清史稿》记载,清朝并未采用汉族皇室所采取的嫡长子继承制,也就是由正妻所生的长子来继承皇位。从世祖顺治皇帝开始,采用生前确立继承人的制度,圣祖康熙皇帝也采取了这样的方式,他认为,这样的方式可避免在他死后引起诸多皇子对于皇位的争夺,但是却忽略了皇子们对于皇储的争夺。

由于过早确立了皇太子,导致了皇太子的骄纵与蛮横,康熙帝一开始未加以制止,反而采取了纵容和包庇的态度,使得太子的嚣张气焰渐长,最后达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九子夺嫡 - 事件经过

因天花病在清宫的流行,康熙活下来的儿子有24个,康熙在位的61年,这些皇子各自把持一部分权力,因为政治能量、胆子大小、为人理念不同,形成了几个力量强大的夺取继承人位置的政治集团。

从康熙二十年起,皇位的争夺开始出现,索额图、明珠等大臣都卷入了早期的皇子间的争斗中。

康熙四十七年,在木兰围场的布尔哈苏行宫,康熙皇帝以皇太子胤礽“不法祖德,不遵朕训,惟肆恶虐众,暴戾淫乱”的理由,宣布废除太子,正由于此事件,导致了众多阿哥对于皇位的觊觎。

九子中,九阿哥、十阿哥是八阿哥的同党,是助八阿哥争位的;十三阿哥是助四阿哥的,这四个皇子都没有争夺储位的意图。其中皇十三子胤祥被康熙圈禁了十年,因胤祥为人耿直,善恶分明,如果处在当时复杂的环境下势必会得罪人,康熙用这种办法来保护他。

康熙很早就提防大阿哥胤禩,在众人举荐他为皇位继承人之后,康熙不仅大怒,还下令圈禁胤禩,借此打击八爷党。不过,没过多久,他就被释放出来了。胤禩出来后依旧不断网罗人员,扩大势力。他们的这些举动,更加引起了康熙的注意。

胤禛对储位的争夺有一个转变过程。这个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在康熙四十七年胤礽首次被废黜前。这时的他还是太子党的人,而且对储位一点也不热衷。他只是想辅佐好太子,尽为臣之道。

第二阶段是在康熙四十八年胤礽被复立前后到康熙五十年二次被废黜之间。这一时期,诸阿哥之间掀起了一个扳倒太子,争夺储位的小高潮。这时的胤禛地位很不稳固,也无甚威信,他仍旧处处维护太子,在太子首次被废后,只有他敢于为胤礽说好话。与此同时,他还和胤禩等人和平共处,不把关系搞僵。

第三阶段是胤礽二度被废之后。这次众阿哥深刻认识到胤礽此次被废,绝无复立之可能,于是储位之争渐呈白热化。胤禛看到这一点,也开始结党营私,为窥视储位开始活动起来。这次的储位之争,逐渐演变为胤禛与胤禩的四爷常和八爷党之间的较量。

九子夺嫡 - 事件结局

大阿哥因野心太过暴露,遭康熙帝终生圈禁。

原太子二阿哥胤礽作为唯一嫡子于两岁时被立为皇太子,但因康熙对其太子的极度溺爱兼之朝中激烈的结党纷争,历经两立两废,随之诸皇子展开激烈夺储之争。康熙五十一年,第二次废黜后被禁锢咸安宫内并昭告天下“永不再立”,直至幽死。

三阿哥胤祉看到大阿哥和二阿哥的结局后,主动提早退出了竞争行列。

实际的竞争者后期只剩下四阿哥、八阿哥和十四阿哥,由于胤禵空有兵权,一无门人,二无威望,被排出对储位的有力争夺者之列。

康熙六十一年,康熙帝病故于畅春园,胤禛得以继承大统。

九子夺嫡 - 主要派系

四爷党

胤禛:皇四子,即雍正帝。

胤祥:皇十三子,即十三阿哥。

八爷党

胤禩:皇八子,即八阿哥。

胤禟:皇九子,即九阿哥。

胤礻我:皇十子,即十阿哥。

胤禵:皇十四子,即十四阿哥。

八爷党是所有朋党之中势力最强的一支,以八阿哥胤禩为首,除了几位阿哥,党人还包括侍卫鄂伦岱、内大臣阿灵阿等人。

大千岁党

胤禔:皇长子,即大阿哥。

大千岁党党人包括大学士明珠,即胤禔的亲舅舅,其它党人有大学士余国柱、户部尚书佛伦等人。

太子党

胤礽:皇太子,即二阿哥。

三阿哥

胤祉:皇三子,即三阿哥。

由于三皇子胤祉没有形成明显的朋党之势,这一派系没有被称为“三爷党”。三阿哥喜欢舞文弄墨,周围都是文人,他们受康熙之命,负责编书、重修坛庙、宫殿、乐器,编制历法等,编辑了中国第二部大类书《古今图书集成》。所以,胤祉较之别的阿哥,动作很小。

九子夺嫡 - 主要人物

八阿哥胤禩

康熙并不太喜欢八阿哥,首先他的生母地位不高,其次相比较四阿哥,他的靠山不够强大。八阿哥主管皇家内部事务,他在个人魅力、为人处世、工作能力、学问修养上都有过人之处,很年起时就被康熙封为贝勒,并被封为“廉亲王”。胤禩乐善好施,人称“八贤王”。但他表面上礼贤下士,实际上结党营私。

胤禩的党羽中以内阁大臣为主,一无实权,二无兵权,在军事上他把全部希望都寄托在胤禵的西北大军上,但胤禵也有当储君的野心,不会领着十几万大军为胤禩卖命。[2]

四阿哥胤禛

胤禛为了扩大势力,四处安插家奴,补外省官缺。虽然人数不多,但个个都身居要职。军事上有年羹尧,地方上有戴铎,为胤禛的左膀右臂。另一个胤禛夺储过程中的重要人物是隆科多,康熙末年时任九门提督。同党中,十三阿哥胤祥部下多为京城防卫部队中各级指挥官,皆在胤禛的掌握之中。由此可见,胤禛是一名深藏谋略的政治家,他所委派、安插之人皆出身于家奴,对他绝对忠贞不二。

胤禛还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善于处处掩饰自己对储位的希冀,外弛内张。随着日期的推移,康熙对胤禛的好感与日俱增。在日常政务活动中,常委派他调查皇族案件;或代天子行祭祀大礼。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初九,康熙驾崩的前四天,委派胤禛代自己到天坛行冬至祭天大礼。

十四阿哥胤禵

胤禩受挫时,胤禵已经三十岁,成长为一名成熟的皇子。他开始脱离八爷党,利用一切机会努力表现自己。康熙五十七年三月,在清朝军队多次讨伐不力的情况下,康熙授胤禵王爵,任抚远大将军讨伐准噶尔的策妄阿布拉坦叛军。鉴于此,朝中纷纷支持十四阿哥夺储,胤禵使清军扭转颓势,收复失地。而在康熙眼中,胤禵只是一个优秀的军事指挥家。[5]

九子夺嫡 - 后世影响

康熙在晚年对儿子们高度警惕,因为怕儿子们等不及,他10年不办公,把政务交给皇子们去处理。康熙晚年最重视的是“终考命”(善终),妥善顺利地交接班。康熙五十六年冬天,康熙曾经颁布过遗昭,诏书中对继位者是谁没有提及。关于后来雍正是如何当上皇帝的,由于史料记载不清晰,很长时期内成为历史争论的疑点。

根据现代研究,九子夺嫡的事件在历史界的最终定论是:四阿哥胤禛的确伪造了传位的诏书,但也正是这种非正常的继位,给后世的演义、野史、小说,乃至影视剧提供了想象空间较大的题材。1980年至2011年,在可统计的54部清宫戏中,涉及“九子夺嫡”的清宫戏有14部。

九子夺嫡事件不仅在清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继位的四阿哥胤禛(雍正皇帝),为了防止兄弟间争夺皇位的事情再出现,从此实行秘密建储制度,不再设立太子,由皇帝在心中确定人选,写诏书并放置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后,直到皇帝驾崩才能打开并宣布下任皇帝。乾隆就是这种制度选出的第一位皇帝。

推荐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