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词语
查词语

一苇

拼音:yī wěi

注音:ㄧ ㄨㄟˇ

繁体:

基本解释

《诗·卫风·河广》:“谁谓河广,一苇杭之。” 孔颖达 疏:“言一苇者,谓一束也,可以浮之水上而渡,若桴栰然,非一根苇也。”后以“一苇”为小船的代称。《三国志·吴志·贺邵传》:“臣闻否泰无常,吉凶由人, 长江 之限不可久恃,苟我不守,一苇可航也。” 宋 苏轼 《游武昌寒溪西山寺》诗:“今朝横江来,一苇寄衰朽。” 明 刘基 《旅兴》诗之一:“那无一苇航,繁念空悠悠。” 清 林则徐 《中秋炮台眺月》诗:“日午潮回擢东指,顺流一苇如轻鸥。”

基本含义
比喻柔弱的力量也能产生巨大的影响。
详细解释
一苇是由“一”和“苇”两个字组成的成语。其中,“一”表示一个,表示极小的数量;“苇”是一种细长的植物,柔软而脆弱。这个成语的基本含义是指柔弱的力量也能产生巨大的影响。就像一根细小的苇草,虽然柔弱,但当它们聚集在一起时,可以组成一支坚固的船桨,具有巨大的推动力。因此,这个成语表达了弱者也能产生重要作用的意思。
使用场景
这个成语常用于形容个体或者力量较小的人、事物,在特定的情境下,也能够产生重要的影响和作用。比如,一个人的声音虽然微小,但他的言论可能引起广泛的关注和共鸣;一个小组织的力量虽然有限,但他们的团结合作可能改变整个社会。
故事起源
关于这个成语的起源,有一个寓言故事。相传,古代有个国家的国王非常喜欢打猎,每次出行都要带着大批的随从和马匹。有一天,国王突然生病了,无法继续打猎。这时,有人建议国王只带一根苇草去打猎,国王觉得不可思议。但最终,国王接受了这个建议,只带了一根苇草去打猎。结果,国王发现,这根苇草在他面前晃动时,动物们都害怕而逃跑。从此,国王明白了柔弱也能产生巨大的力量,因此形成了这个成语。
成语结构
这个成语由两个字组成,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作为句子的一部分。
例句
1. 他虽然个子矮小,但他的影响力却大得出奇,真是一苇之力。2. 这个小组织人数虽然不多,但他们的凝聚力和行动力非常强,展现了一苇之力。
记忆技巧
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记忆这个成语:将“一苇”联想为一根细长的苇草,想象这根苇草在风中摇摆,但却能产生巨大的力量。可以将这个形象与该成语的含义联系在一起,帮助记忆。
延伸学习
可以进一步学习其他类似含义的成语,比如“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积少成多”等。这些成语都表达了个体或者力量较小的人、事物在特定情境下也能产生重要影响的意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虽然我只是一个小学生,但我相信自己也能通过努力和勇气产生一苇之力。2. 初中生:即使我们是年轻人,但我们的声音和行动也能产生一苇之力,改变社会。3. 高中生:虽然我们还没有进入社会,但我们的努力学习和积累也能为未来产生一苇之力。4. 大学生:即使我们只是大学生,但我们的思考和创新也能为社会带来一苇之力。5. 成年人:即使我们只是普通人,但我们的言论和行动也能产生一苇之力,影响身边的人。
推荐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