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词语
查词语

出息

拼音:chū xi

注音:ㄔㄨ ㄒㄧ

繁体:

基本解释

[释义]
(1) (动)发展前途或志气。小明比以前出息多了。(作谓语)
(2) (动)〈方〉长进;出落。这小孩真有出息。(作宾语)
(3) (动)〈方〉收益。咱这儿种稻子比种高粱出息大。(作主语)
[构成]
动宾式:出|息

近义词

长进、前程、前途

英文翻译

1.promise; prospects; future

详细解释

◎ 出息 chūxi
(1) 〈方〉
(2) [promise]∶前景或志向
这孩子可能没出息
(3) [prospects]∶进步,出脱
二头如今也出息了
(4) [harvest]∶收成
种小米出息不大
(1).呼出的气息。 金 马钰 《女冠子》词:“忘情絶爱念,好把意马心猿牢繫,绵绵密密。有似出息,常不保入息。”
(2).收益。《北齐书·苏琼传》:“道人 道研 为 济州 沙门统,资产巨富,在郡多有出息,常得郡县为徵。” 宋 苏轼 《乞不给散青苗钱斛状》:“或乞圣慈念其累岁出息已多,自第四等以下人户,并与放免,庶使农民自此息肩,亦免后世有所讥议。”《红楼梦》第一一四回:“那一座大园子,人家是不敢买的,这里头的出息也不少,又不派人管了。”《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回:“你书启名下应得的薪水,大约出息还不很坏。” 沉从文 《边城》十七:“一座碾坊的出息,每天可收七升米,三斗糠。”
(3).犹出挑;长进。《红楼梦》第二七回:“明儿你伏侍我罢,我认你做乾女孩儿,我一调理,你就出息了。” 柳青 《铜墙铁壁》第五章:“他黑夜还东跑西奔巡查,识字班也没好好上。不多识字,出息就慢。” 浩然 《艳阳天》第二十章:“姑娘大了,出息的又结实又能干,提媒的人多了。”
(4).个人的发展前途或志气。《红楼梦》第一一九回:“日后 兰哥 还有大出息,大嫂子还要带凤冠穿霞帔呢。”《儿女英雄传》第十五回:“我此时倒用得着一件东西,老哥哥可莫笑我没出息儿;还自怕你这里未必有。” 鲁迅 《且介亭杂文·从孩子的照相说起》:“驯良之类并不是恶德。但发展开去,对一切事无不驯服,却决不是美德,也许简直倒是没出息。” 梁斌 《红旗谱》五:“有人说吃糠咽菜是穷人的本分,依我来看,那就是没有出息!”
(5).犹底细。 曹禺 《雷雨》第三幕:“﹝ 鲁贵 ﹞:咳,说回来,这也不能就怪 大海 , 周 家的人从上到下就没有一个好东西。我伺候他们这两年,他们那点出息我哪一样不知道?” 曹禺 《雷雨》第三幕:“他们家里这点出息当我不知道?”
(6).犹出色。特别佳美。 元 王祯 《农书》卷七:“大麦可作粥饭,甚为出息;小麦磨麪,可作饼饵,饱而有力;若用厨工造之,尤为珍味。”

基本含义
指一个人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有所进步,有所成就。
详细解释
出息是一个形容词短语,用来形容一个人在某方面有所成就或进步。它强调个人通过努力和积累,逐渐取得成功和提高。出息通常指一个人在学业、事业或社会地位上的进步和提升。
使用场景
出息一词常用于肯定一个人的进步和成就,鼓励他人努力奋斗。可以用来形容一个人在学习上取得好成绩、在工作上获得晋升,或在生活中有所突破。在教育、职场和社交场合中,出息被广泛使用。
故事起源
出息一词最早出现在中国古代的文学作品中。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中的一句话:“出息者,衣冠之上,非出家之人。”这句话意味着一个人只有在脱离出家人的身份后才能有所成就。后来,这个词语逐渐演变为形容一个人在某方面有所进步和提高的意思。
成语结构
出息由两个字组成,分别是“出”和“息”。其中,“出”表示出现、出现;“息”表示休息、停止。结合在一起,表示一个人从停止状态中出来,取得进步和成就。
例句
1. 他通过不懈努力,在学业上取得了很大的出息。2. 她在工作中展现出了出色的才能,有了很大的出息。3. 这个年轻人在创业中有很大的出息,很快就取得了成功。
记忆技巧
记住成语“出息”的方法可以是将其与“进步”和“成就”等相关的词语联系起来。可以将这些词语组成一个简短的句子或故事,以帮助记忆。
延伸学习
如果你想进一步学习和了解成语“出息”,可以查阅相关的词典、语言学习书籍或在线资源。此外,还可以阅读相关的文学作品、新闻报道或社会研究,以深入理解该成语的用法和意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在数学竞赛中取得了第一名,老师夸奖我有很大的出息。2. 初中生:我努力学习,希望将来能考上一所好大学,有所出息。3. 高中生:我在学校的社团活动中担任重要职务,希望通过努力有所出息。4. 大学生:我在实习期间得到了很好的表现,老板对我的出息非常看好。
推荐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