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词语
查词语

全流通

拼音:

注音:

繁体:

基本解释

全流通 -背景

我国股市成立时制度上比较特殊,一家上市公司发行的股票中有很大一部分不能流通(即在交易所公开买卖),包括国家股,法人股等等,这就是所谓的“股权分置”或“全流通”问题。一般投资者购买的是可以流通的流通股。这就造成了很多问题。

比如大东股(一般都是非流通股)并不关心股价的高低,(反正不能卖),他们可以做一些对自己有利但对全体股东(公司)不利的事而不必担心股价会跌,比如转移利润、为他人贷款担保,有的大东股甚至将流通股东看作是“提款机”,把流通股东出的钱当成不要成本的“善款”。这极大的影响了股市的正常发展。

全流通 -改革

目前正在进行的“股权分置”改革,就是要让所有的股票都可以自由买卖,也就是“全流通”,让股市在制度在走向完善,让其正常发挥作用。

这项改革有很多困难,制度上的、利益上的、操作上的等等,其中之一就是利益的再分配。

非流通股东的持股成本大都很低,而流通股东的成本很高,比如以前的国企改制成股份公司时,按净资产折价为国家股,后来发行现流通股时则按几倍于净资产的价格发行,当时由于国家股不能流通,发行时也没有太多问题。现在如果都可以买卖了,对流通股东就很不公平,这就需要非流通股东向流通股东支付一定的补偿来获取“流通权”,这就是所谓的支付“对价”。

2009年6月19日晚,国务院宣布在境内证券市场实施国有股转持政策,转持国有股由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持有,从而掀开中国证券市场全新的一页。

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曾经是长期困扰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的一个桎梏。从2005年4月末开始,一场席卷整个市场、波及多个方面的股权分置改革相继展开,并于2006年底初步告捷,奠定了全流通股市的制度框架。

但是,进入“后股改”时期的中国股市并不平静,对于“大小非”、“大小限”的议论仍不绝于耳。特别是在市场低迷时,对于解禁股的各种争论更趋激烈,解禁股甚至被指为“砸盘”的罪魁祸首。

而一旦市场情绪高涨之时,人们对解禁股的关注度又骤然降低。从2009年3月以后的市场看更是如此。人们对所谓的“大小非”股票不再恐惧,可以解释为“牛市可以解决一切问题”,但也折射出资本市场基础性制度建设日益得到夯实。

如果说始于2005年4月末的股改大变革奏响了中国股市步入成年的号角,那么这个成人礼仪式显然还没有落幕:股改成功只是它的上半场,建立起中国特色的全流通市场是这个成人礼的下半场。

推荐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