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词语
查词语

武节

拼音:wǔ jié

注音:ㄨˇ ㄐㄧㄝ ˊ

繁体:

基本解释

(1).古代将帅凭以专制军事的符节。《汉书·武帝纪》:“朕将巡边垂,择兵振旅,躬秉武节。置十二部将军,亲帅师焉。”《北史·隋纪下·炀帝》:“朕当亲执武节,临御诸军。” 隋炀帝 《饮马长城窟行示从征群臣》:“ 北河 秉武节,千里捲戎旌。”
(2).武德。使用武力应遵循的道义准则。《文选·张衡<东京赋>》:“文德既昭,武节是宣。” 薛综 注:“言文武之教,无处不临。” 唐 李德裕 《<异域归忠传>序》:“英才天纵,武节霆驰。” 章炳麟 《辨诗》:“及武节既衰,驰骋者至于絶臏,犹弗能企。”
(3).勇武之气节;尚武的精神。 晋 陆机 《辩亡论上》:“忠规武节未有如此其著者也。”《隋书·地理志上》:“ 平凉 、 朔方 ……地接边荒,多尚武节,亦习俗然焉。” 清 方苞 《读<齐风>》:“ 齐 之立国能强,由其民习於武节。”

基本含义
指军队在作战时的纪律、气节和勇敢精神。
详细解释
武节是由“武”和“节”两个字组成的成语。其中,“武”表示军队或武装力量,“节”表示纪律、道德、气节等。武节强调军队在战斗中应该遵守纪律,保持高尚的品德和勇敢的精神。
使用场景
武节常用来形容军队在战斗中表现出的纪律严明、坚韧不拔的精神,也可以用来形容个人或团体在面对困难时坚守原则、不屈不挠的品质。
故事起源
武节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史记·平准书》中的一篇文章中。文章讲述了楚国的将军项羽在与秦国作战时,因为部下不听指挥,导致军队溃败。项羽感到非常愤怒,于是罚了一些部下并严厉要求军队遵守纪律,最终取得了胜利。从此以后,武节成为了形容军队在战斗中遵守纪律、保持勇敢精神的成语。
成语结构
武节是一个形容词短语,由名词“武”和名词“节”组成。
例句
1. 军队在战斗中展现出了顽强的武节精神。2. 这支队伍具备了良好的武节,战斗力很强。
记忆技巧
可以通过与“军队纪律”和“勇敢精神”相关的形象来记忆武节这个成语。例如,想象一个军队在战斗中严守纪律、勇往直前的场景,以帮助记忆武节的含义。
延伸学习
可以进一步学习与军队、战争相关的成语,如“军令如山”、“士气高昂”等,以加深对武节的理解。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们要学习军人的武节精神,勇敢面对困难。2. 初中生:军队在战斗中展现出了顽强的武节,最终取得了胜利。3. 高中生:军队的武节精神是战胜敌人的重要保证。4. 大学生:只有具备了坚定的武节,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推荐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