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词语
查词语

我从哪里来

拼音:

注音:

繁体:

基本解释

《我从哪里来》 - 简介

《我从哪里来》是香港家庭计划指导会组织编撰的,该书是《德德家家幼儿性教育图书系列》中的一册。书中图片主要针对3-6岁的孩子设计,用图片是为了让孩子更好地理解内容。“妈妈的卵巢制造卵子。卵子的形状圆圆的,像个荷包蛋。”“爸爸的睾丸制造精子。精子的形状像蝌蚪,头尖尖,尾巴长长。”配合这些文字的,是图画里妈妈和爸爸的身体。

2011年4月,一位网友在某论坛上贴出了一套名为《我从哪里来?》的绘本翻拍图,图片从一个穿着纸尿裤的孩子摸着头,困惑“我是怎样来的呢?”开始,叙述精子和卵子如何结合,直到宝宝如何出生。

争议

有部分网友认为帖子里这套图片的尺度有点大,比如其中对父母性器官看图说话式的介绍,尤其是两幅有关性交场面和孩子出生过程的图片,让不少父母网友觉得难以接受。

“我担心讲得越多,孩子会问得越深入,到时候不可收拾,更怕他不分场合提到那些画面和字眼,实在会太尴尬了。”网友“skill1”说上述两幅图画她会删掉,然后再给宝宝看。此外父母们更大的担忧则是来自宝宝们的模仿天性,“万一给他看了这些,到幼儿园里会不会模仿?”

对此,这套图片的出版者、香港家庭计划指导会的教育组主任李明英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做了回应。她表示,这组图片主要针对3-6岁的孩子设计,用图片是为了让孩子更好地理解内容。“关于尺度大的问题,我们建议家长分阶段让孩子学习。”李明英建议,家长在对孩子进行性教育的同时,可以告诉孩子性交是相爱的两个成年人的私密行为,小孩不应该模仿,“对于孩子的好奇心,要平常心视之。”

网友观点

“早点接受好,越是藏着越是容易豁边。”“joyyenNew”的说法代表了大多数网友的观点,大家普遍认同,对孩子的性教育,宜疏不宜堵。

“太赞了,必须打印下来,留着教育我儿子。”网友“小蜜蜂bb”留言感慨,“国内的儿童读物选择确实太少了,来来去去内容千篇一律,不是认字就是识图,古板没新意,现在都买外贸书给儿子看了。”

另一位网友“成绩丝寒”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他觉得这组图画很细致入微地描述了宝宝出生的过程,完全能让孩子怀着浓厚的兴趣尽释疑惑,“而且这个过程中孩子还能更理解爸爸妈妈的关系,也许就不会做出跟爸爸争妈妈之类的举动了。”

“对于孩子的性教育,家长应该保持主动”。一位自称从事幼教研究工作的网友“天明”在帖后留言表示,面对孩子提出的关于性的问题,其实往往是父母自己想得过多,才羞于回答或者含糊其词。其实,孩子的想法很简单,父母正确的做法就是自然真实、简单明了地告诉孩子答案。

基本含义
用于询问对方的出身或来自何方
详细解释
这个成语可以用来询问对方的出身或来自何方。它常常用于社交场合,用来表达对对方的好奇和关注。
使用场景
可以在社交场合、聚会或初次见面时使用这个成语。它可以用来开启对话,并且表达对对方的关心和兴趣。
故事起源
这个成语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一个故事。相传,在古代有一位名叫孟子的思想家,他曾经被问到他的出身和来自何方。孟子回答说:“我从哪里来,我是出自齐国的。”这个回答表达了他对自己出身的自豪和对齐国的归属感。
成语结构
这个成语由五个汉字组成,结构简单明了。
例句
1. 你好,请问你是从哪里来的?2. 他们问我从哪里来,我告诉他们我是来自中国的。
记忆技巧
可以通过将这个成语与一个有趣的故事联系起来,或者将其与自己的经历联系起来,以便更容易记忆。
延伸学习
了解更多关于中国文化和传统的知识,可以帮助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个成语。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老师,我从哪里来呀?2. 初中生:同学们,我们可以相互交流一下,告诉对方我们从哪里来。
3. 高中生
在国际交流活动中,我常常被问到我从哪里来,我会用这个成语来回答他们。
推荐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