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词语
查词语

取次

拼音:qǔ cì

注音:ㄑㄩˇ ㄘㄧˋ

繁体:

基本解释

亦作“ 取此 ”。1.随便,任意。 晋 葛洪 《抱朴子·祛惑》:“此儿当兴卿门宗,四海将受其赐,不但卿家,不可取次也。” 唐 杜甫 《送元二适江左》诗:“经过自爱惜,取次莫论兵。” 元 郑光祖 《倩女离魂》第一折:“兀的不取次弃舍,等閒抛掉。” 汪文溥 《子美嘱题化佛化装百相即柬亚子》诗:“有时西笑入 长安 ,七贵三公取次看。”
(2).草草,仓促。《敦煌变文集·叶净能诗》:“何不揭毡看验之?取此行麁疎法令。” 宋 陆游 《秋暑夜兴》诗:“呼童持烛开藤纸,一首清诗取次成。” 元 朱庭玉 《青杏子·送别》曲:“肠断处,取次作别离。”
(3).次序。 北齐 斛律羡 《北齐乐歌》:“日日饮酒醉,国计无取次。”
(4).谓次第,一个挨一个地;挨次。 元 揭傒斯 《山市晴岚》诗:“近树参差出,行人取次多。” 清 朱彝尊 《是日再入保和殿侍宴》诗:“妙舞娑盘歇,华鐘取次催。”
(5).尴尬,进退两难。

基本含义
取次指的是频繁地接连做事,形容行动迅速、连续不断。
详细解释
取次一词源自《左传·僖公三十年》:“取次者,求次也。”取即求,次即机会,取次就是追求机会。后来,取次逐渐演变为频繁地寻求机会、行动迅速的意思。此成语多用于形容人的行动快速,连续不断。
使用场景
取次常用于形容人工作勤奋、行动迅速的场景。例如在工作中,当某人连续不断地完成任务或处理事务时,可以用取次来形容他的工作态度。此外,取次也可以用于形容人的学习态度,表示他勤奋好学,不断追求进步。
故事起源
《左传》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史书,记载了春秋时期的历史事件。其中的“取次者,求次也”的故事是指周朝的僖公三十年,齐国的大夫季孙以取次之功,获得了国君的赏识。这个故事后来被引申为形容人勤奋求进的行为。
成语结构
取次是一个动宾结构的成语,取为动词,次为宾语。
例句
1. 他在工作中总是取次不停,一点也不拖延。2. 她学习非常用功,取次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
记忆技巧
可以将取次理解为“抓住机会”,想象一个人频繁地抓住机会,不断地行动,来帮助记忆这个成语的含义。
延伸学习
如果您对取次的起源和用法感兴趣,可以阅读《左传》相关章节,了解更多关于取次的故事和引申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小明上课总是取次不停地举手回答问题。2. 初中生:为了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小红每天都取次不断地背单词。3. 高中生:考试前夕,小王取次不停地复习,希望能取得好成绩。4. 大学生:为了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小李参加了多个社团活动,取次不停地锻炼自己。
推荐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