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词语
查词语

傥若

拼音:tǎng ruò

注音:ㄊㄤˇ ㄖㄨㄛˋ

繁体:

基本解释

假如。 南朝 宋 谢灵运 《酬从弟惠连》诗:“儻若果归言,共陶暮春时。”《太平广记》卷八三引 唐 牛僧孺 《玄怪录·张佐》:“君长二三寸,岂復耳有国土。儻若有之,国之当尽焦螟耳。” 郭沫若 《女神·棠棣之花》:“姐姐,你的歌词很带些男性的声调,傥若母亲在时,听了定会发怒呢。”

基本含义
形容非常相似,几乎一模一样。
详细解释
傥若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成语,傥和若分别有各自的意思。傥是指非常相似,几乎一模一样;若是指像,好像。傥若合在一起,表示两者之间非常相似,几乎没有任何差别。
使用场景
傥若常用于形容两种事物或情况之间的相似度极高,几乎无法区分的情况。例如,可以用来形容两个人长得非常相像,几乎让人分不清楚谁是谁;也可以用来形容两个事件或行为非常相似,几乎无法区分。
故事起源
傥若最早出现在《左传·哀公十一年》中,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的鲁国。当时,鲁国有两位名叫公孙无知和公孙无忌的人,他们长得如出一辙,几乎无法分辨。有一次,鲁国的人们遇到他们两个,无法确定谁是谁,于是就用了“傥若”来形容他们的相似之处。
成语结构
傥若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成语,没有特定的结构。
例句
1. 这两个人长得傥若,我一时间分不清楚谁是谁。2. 这两个案件的细节傥若,我们需要仔细研究才能找到区别。
记忆技巧
可以通过将傥若与“相似”、“几乎一样”这些词语联系起来进行记忆。可以想象两个人长得如出一辙,几乎无法分辨,这样就能够记住傥若的含义。
延伸学习
可以进一步学习其他类似的成语,如“如出一辙”、“别无二致”等,来扩展对相似度的描述。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这两个雪人傥若,我都不知道哪个是我做的了。2. 初中生:这两个国家的文化傥若,我很难分辨出哪个是哪个。3. 高中生:这两个理论的观点傥若,需要仔细研究才能找到区别。4. 大学生:这两个公司的产品傥若,很难选择哪个更好。5. 成年人:这两个政治家的观点傥若,很难判断谁更符合自己的价值观。
推荐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