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词语
查词语

扶贫标准

拼音:

注音:

繁体:

基本解释

贫困线又叫贫困标准,在不同国家有不同的标准和解释,总的说来:所谓“贫困线”是指在一定的时间、空间和社会发展阶段的条件下,维持人们的基本生存所必需消费的物品和服务的最低费用。贫困线是一个国家为救助其社会成员收入难以维持家庭基本生活需要者(也可称低收入者)而制定的一定的救济标准或界限。

11月29日,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决定,将农民人均纯收入2300元作为新的扶贫标准。这一标准比2009年1196元的标准提高了92%,更多贫困人口将被纳入国家扶贫范围。

过去5年,全国贫困人口从6431万减少到2688万。据新华网消息,2300元的新扶贫标准意味着贫困人口增至1.28亿人,占农村总人口13.4%,占全国总人口(港澳台除外)的近1/10。

经过此次大幅上调,新的国家扶贫标准大致相当于每日1美元,是中国国家扶贫标准线与世界银行的国际标准线的距离为史上最近。2008年世界银行宣布,将国际极端贫困标准从每天生活费1美元提升至1.25美元。

扶贫新标准的出台,引发网友热议。“你需要被扶贫吗?”一时成为新浪微博中的热门话题,参与该话题的相关微博数超过40万条。有网友指出,这是很好的政策应该支持,但关键要看是否真正落到实处,为百姓谋福,而不是炫耀取得的成就,因为贫富差距的增长比贫困标准快多了。

“此次扶贫标准的上调力度可谓史上最大,但因以往标准过低,很大程度上属‘补课’性质。”中国社科院农村所贫困室主任吴国宝在接受《南方都市报》采访表示,我国每年会根据物价指数对扶贫标准进行微调,但阶段性调整缺乏制度化,像越南除了年度调整外,还有5年一次的阶段性调整。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风田撰文认为,随着工资、房价剧增,收入差距扩大和持续上涨的物价,这次提高虽然贫困人口数大跃进,纸面不好看,但不能让上亿民众“被脱贫”。同时,他指出,我国区域差距太大,各地的生活标准调整要根据当地具体情况灵活掌握。另外,调整当下的贫困县标准也应成为当务之急。 

基本含义
指定的用来判断和衡量扶贫工作成效的标准。
详细解释
扶贫标准是指用来衡量扶贫工作是否有效的一套标准。这些标准通常包括收入水平、生活质量、教育水平、就业机会等方面的指标。通过设定扶贫标准,可以评估扶贫政策的有效性,并为改进扶贫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使用场景
扶贫标准常常被用于政府部门、扶贫项目组织和社会组织等机构,用来评估扶贫工作的成效。此外,普通民众也可以使用扶贫标准来了解和关注扶贫工作的进展。
故事起源
扶贫标准这个词语的起源尚无具体的故事可考。它是在扶贫工作的实践中逐渐形成的,用来衡量和评估扶贫工作的标准。
成语结构
扶贫标准由两个词组成,扶贫和标准。其中,“扶贫”表示帮助贫困人口摆脱贫困的行动,而“标准”则表示衡量和评估的准则。
例句
1. 政府制定了一套科学合理的扶贫标准,以确保扶贫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2. 扶贫标准的提高意味着贫困人口享受到更多的帮助和支持。
记忆技巧
可以将“扶贫标准”这个词语与扶贫工作的目标联系起来,想象政府制定了一套标准来衡量扶贫工作的成效。
延伸学习
进一步了解扶贫工作的相关政策和实践,了解贫困人口的现状和需求,以及如何参与和支持扶贫工作。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希望将来能够制定更多的扶贫标准,帮助更多的贫困人口。2. 初中生:扶贫标准的提高,可以帮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获得更好的教育机会。3. 高中生:了解和关注扶贫标准的制定,是我们作为公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4. 大学生:通过研究扶贫标准的实施情况,我们可以评估扶贫政策的有效性,并提出改进建议。
推荐词语

©2019-2025 学门教育网 版权所有 电脑版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1903450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