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注音:
繁体:
恋爱胆怯症 -简介
恋爱胆怯症是一种心理疾病,有些男性面对异性时会手发抖、头冒汗,甚至连开口问好都困难。专家认为治疗心理疾病,应该将药物治疗和认知行为调整相结合。
“恋爱胆怯症”一词由美国教授布赖恩·吉尔马丁1987年发明,但目前尚未获得官方认可。按照吉尔马丁的说法,患有“恋爱胆怯症”的男子普遍缺乏开始或维持一段恋情的能力。他们有工作,也有朋友,并非不善社交、毫无吸引力的失败者。他们只是没有信心与女性接触。
吉尔马丁说,患有“恋爱胆怯症”的男子并非不解风情,相反,他们中大多数人在早年就能感觉到异性的吸引力,成年后迫切地向往爱情。
调查研究
大多数心理学家认为,20%的人天生腼腆,但这不应该成为他们过正常生活的障碍。不过,英国罗汉普顿大学心理学教授罗伯特·埃德尔曼说,如果早年这种羞怯感被人为加剧,产生‘不值得和我交谈’或‘我总是说错话’的想法,就会导致病态。
“恋爱胆怯”网站的注册会员眼下有500多人。吉尔马丁对其中300名19岁至50岁的会员作跟踪调查,将他们的情况与200名正常男士比较。他得出结论,在美国有170万男士患有“恋爱胆怯症”,占男性总数的1.5%。研究还表明,这一人群还常有抑郁、焦虑等情绪。
埃德尔曼认为,没有必要给社交有障碍的人增加新“头衔”。不过,来自澳大利亚的网民萨博说,尽早意识到自己身体或心理上出状况是好事,而新病名能起到一定的警醒作用。
埃德尔曼认为,治疗心理疾病,应该将药物治疗和认知行为调整相结合,“否则,你虽然缓解了症状,但没有改变消极的思维方式和回避行为”。
治标加治本
一些心理专家反对“恋爱胆怯症”的提法,认为害怕与异性交往等症状应该属于常说的社交恐惧症。 埃德尔曼认为,没有必要给社交有障碍的人增加新“头衔”。害羞的人与异性交往有困难,这是正常的事,“给‘社交障碍’创造一个同义词会导致一定风险。
也有人认为,诸如“恋爱胆怯”网站的热衷者多是十八九岁的青少年。这个年龄段的人担心自己找不到女朋友,未免为时尚早。 不过,来自澳大利亚的网民萨博说,尽早意识到自己身体或心理上出状况是好事,而新病名能起到一定的警醒作用。
理论上,人们过分的胆怯心理可以通过药物缓解。临床可使用抗抑郁剂,但有强烈的副作用,如盗汗、恶心、性欲减退甚至自杀倾向等。这似乎很难帮助患有“恋爱胆怯症”的男士坠入爱河。
埃德尔曼认为,治疗心理疾病,应该将药物治疗和认知行为调整相结合,“否则,你虽然缓解了症状,但没有改变消极的思维方式和回避行为”。
对于患有“恋爱胆怯症”的男性而言,最遗憾的是他们最终选择自暴自弃、安于现状。专家呼吁,如果你的办公室里有一个男同事总是一个人吃午饭或中年未婚,请多关心他。正如美国前总统亚伯拉罕・林肯所说:孤单的男人寻求伴侣。孤单的女人在家等待。他们永远不会见面。
病例
现年24岁的约翰在接受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女记者埃米·特纳采访前,从没有过单独和女性共进午餐的经历。面对特纳,约翰说话有些呜咽,像小孩子一样下巴抖个不停。好不容易平静下来,约翰开始讲述他的故事。他从没吻过女孩子,也没有和异性交过朋友。他疯狂地想和异性接触,同时又极度恐惧。
约翰患上了“恋爱胆怯症”。约翰说,他10岁时喜欢上一个女孩。他至今记得和那个小女孩一起玩的情景。他说,谈恋爱一直是他最大的心愿。约翰为人谦和,但总觉得自己对女性没有吸引力。他说,唯一一次女孩约他出去是在他14岁时。当时他回答:“如果我同意呢?”不料那女孩竟当着其他同学的面大笑说:“你被甩定了。”
在接受特纳采访前,约翰从未当面和别人提起过自己的苦恼,只是通过一个名为“恋爱胆怯”的网上论坛与“病友”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