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词语
查词语

戎狄

拼音:róng dí

注音:ㄖㄨㄙˊ ㄉㄧˊ

繁体:

基本解释

亦作“ 戎翟 ”。古民族名。西方曰戎,北方曰狄。《诗·鲁颂·閟宫》:“戎狄是膺, 荆 舒 是惩。”《国语·周语上》:“我先王 不窋 用失其官,而自窜于戎翟之间。” 韦昭 注:“翟,或作狄。”后以泛指西北少数民族。《汉书·匈奴传下》:“ 萧望之 曰:‘戎狄荒服,言其来服荒忽无常,时至时去。’” 宋 范仲淹 《奏陕西河北攻守等策》:“臣等闻三代以还,皆有戎狄之患,以至侵陵中国,被於 渭 洛 。”

近义词

蛮夷

基本含义
指古代北方的少数民族,也泛指野蛮、粗野的人。
详细解释
戎狄一词最早出现在《诗经·小雅·鹤鸣》中,用来形容北方的少数民族。后来,戎狄逐渐成为指代北方少数民族的代名词,也被用来泛指野蛮、粗野的人。
使用场景
常用于形容某人举止粗鲁、野蛮,或者形容某地风俗粗糙、落后。也可以用来形容某人的思想、言行等与礼仪、道德相悖。
故事起源
据说,古代中国的文化以中原地区为中心,北方少数民族的文化与中原地区有所不同,被视为戎狄,即野蛮、粗野之人。这个成语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诗经·小雅·鹤鸣》中的一句诗:“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非鸣则已,戎狄至。”意思是鹤鸣声传遍九皋,声音传到天上,如果鹤不再鸣,戎狄就会来侵犯。
成语结构
戎狄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成语,没有特定的结构。
例句
1. 他的举止粗鲁、野蛮,真是个戎狄。2. 这个地方的风俗粗糙、落后,简直是个戎狄之地。
记忆技巧
可以通过将“戎狄”与“野蛮、粗野”的形象联系在一起来记忆这个成语的含义。可以想象一个战士穿着皮草,手持狼牙棒的形象,表示戎狄的野蛮、粗野的特点。
延伸学习
可以进一步了解戎狄在古代中国历史中的地位和影响,以及与中原文化的交流与冲突。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那个同学打架的时候好像变成了戎狄。2. 初中生:他的行为太戎狄了,完全没有礼貌。3. 高中生:这个地方的风气真是戎狄,需要改善。4. 大学生:我们不能把那些不同文化的人视为戎狄,应该尊重彼此的差异。
推荐词语

©2019-2025 学门教育网 版权所有 电脑版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1903450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