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词语
查词语

扶苏

拼音:fú sū

注音:ㄈㄨˊ ㄙㄨ

繁体:

基本解释

亦作“ 扶胥 ”。1.树名。《诗·郑风·山有扶苏》:“山有扶苏,隰有荷华。” 毛 传:“扶苏,扶胥,小木也。” 马瑞辰 通释:“《释木》:‘辅,小木。’小木即木之名。 钱大昕 曰:‘扶、辅声义皆相近,长言为扶苏,急言为辅。’其説是也……胥、疏、苏叠韵,古通用。”
(2).古代兵车上的藩盾。《周礼·夏官·司戈盾》“及舍,设藩盾,行则敛之” 汉 郑玄 注:“藩盾,盾可以藩卫者,如今之扶苏与?” 孙诒让 正义:“云今之扶苏者…… 惠士奇 云:‘苏与胥古文通,故扶苏一作扶胥,盖 秦 汉 间语, 周 之藩盾也。建之乘车,以蔽左右;军旅会同,前后拒守,在车两藩,故曰藩盾。’”《六韬·军用》:“凡用兵之大数,将甲士万人,法用武卫大扶胥三十六乘……武翼大櫓矛戟扶胥七十二具。”
(3).扶助。《黄庭内景经·若得》:“三真扶胥共房津,五斗焕明是七元。” 南朝 梁 陶弘景 《华阳颂》:“重离儻或似,七元乃扶胥。”

基本含义
指扶持、培养有才华的年轻人。
详细解释
成语“扶苏”源自于《左传》中的一则故事。扶苏是春秋时期鲁国的公子,他聪明才智出众,但因为父亲去世早,没有得到应有的培养。孔子见到扶苏后,认为他有很大的潜力,于是决定扶持他,为他提供教育和培养。这个成语的含义由此而来,意为扶持有才华的年轻人。
使用场景
常用于形容或劝勉他人要善于发现和培养年轻人的才能,帮助他们实现自己的潜力。也可以用于表达对年轻人的鼓励和赞美。
故事起源
《左传》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史书,记载了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历史事件和政治斗争。其中的故事往往可以体现出古人的智慧和价值观念。
成语结构
成语“扶苏”的结构比较简单,由两个汉字组成,没有固定的词序。
例句
1. 老师常常用扶苏来鼓励我们努力学习,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2. 他是个有才华的年轻人,我们应该扶苏他,给予他更多的机会。
记忆技巧
可以通过与“扶”字的发音“fú”联想,将“扶苏”理解为扶持有才华的年轻人。
延伸学习
了解更多关于春秋时期的历史和文化,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个成语的含义和背后的故事。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老师常常鼓励我们要互相扶苏,帮助身边的同学发现自己的才能。2. 初中生:我们班上有个同学很聪明,老师经常扶苏他参加各种比赛。3. 高中生:老师说我们是社会的未来,要互相扶苏,为实现个人梦想做好准备。
推荐词语

©2019-2025 学门教育网 版权所有 电脑版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1903450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