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注音:
繁体:
河西走廊中国内地通往新疆的要道,东起乌鞘岭,西至古玉门关,南北介于南山(祁连山和阿尔金山)和北山(马鬃山、合黎山和龙首山)间,长约900公里,宽数公里至近百公里,为西北—东南走向的狭长平地,形如走廊,称甘肃走廊。因位于黄河以西,又称河西走廊。2010年4月25日,17年来最大沙暴袭河西走廊。
英汉词典解释河西走廊
词性解释
Gansu Corridor
概述
河西走廊
“河西走廊”是一个南北窄、东西长的狭长平原,是中国古代内地通向西北的天然通道,因为地处黄河以西,所以人们都把它叫作“河西走廊”。古代“丝绸之路”就是经过这里通向中亚西亚。因为古代商人都希望佛祖保佑,佛教也需要商人来布施,所以在河西走廊的沿线建有许多石窟、寺院,这些丰富的文物古迹为现在当地发展旅游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河西走廊气候干燥,夏季炎热,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再加上祁连山的水资源比较丰富,灌溉比较发达,农作物稳产高产,素有“金张掖”、“银武威”的说法。河西走廊就像一条金丝项链,串起了一颗又一颗明珠。
河西走廊介于祁连山脉和北山山脉(包括龙首山、合黎山等) 之间的狭长低地,东西长约1200公里。走廊底部海拔多在1200—1500米之间,以敦煌一带地势最低。因其位于黄河以西,故被称为河西走廊。又叫 甘肃走廊。东西长约1200千米,南北宽约100~200千米,因为位置在黄河以西,所以叫“河西走廊”。东起乌鞘岭,西至古玉门关,南北介于南山(祁连山和阿尔金山)和北山(马鬃山、合黎山和龙首山)间,长约900公里,宽数公里至近百公里,为西北—东南走向的狭长平地,形如走廊,称甘肃走廊。因位于黄河以西,又称河西走廊。
地域上包括甘肃省的兰州和“河西四郡”:武威(古称凉州)、张掖(甘州)、酒泉(肃州)和敦煌(瓜州)。河西走廊内部起伏较大,不少地方都有干燥剥蚀的丘陵、山地突出于平原之上。走廊中间是2—3公里宽的冲积平原,它们又被突出其间的丘陵、山地分割为武威平原、张掖—酒泉平原、疏勒河平原。每个平原的中部多是绿洲区,沟渠交错,耕地如织。绿洲之间贯穿有戈壁、沙漠。河西走廊是历史上中西交通要道,是从古都长安通往西域的必经之路。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就是从这里一直向西延伸。
截止2007年,河西走廊已发展成为中国规模最大、最具潜力的制种基地,仅玉米杂交制种面积就高达一百五十万亩,产种约六亿公斤,占中国用种量的百分之六十以上,河西走廊有望崛起中国最大的制种产业带。
中国现已是世界第二大种子市场。有资料显示,中国常年农业用种量高达一百二十五亿公斤,常年玉米种植面积约占世界总面积五分之一,潜在市场规模约为八百亿元。从生产成本、气候条件、地理位置等多方面综合考察,中国所产种子色泽鲜艳、籽粒饱满、发芽率高、商品性好,具备制种产业化的所有条件。
地处内陆腹地的甘肃已成为中国最大的杂交玉米和马铃薯制种业基地,尤其是河西走廊地区的张掖市和酒泉市,被称为种子的“天然仓库”。
地处甘肃西北部的河西走廊,境内降水量少、蒸发量高、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是天然的“种子生产车间”。河西走廊凭借其高产优质的种子,成为中国种子产业快速发展的龙头。数据统计,河西走廊杂交玉米种子生产面积由一九九六年的十三万亩发展到二00六年的一百五十万亩,居中国玉米杂交制种面积第一;瓜菜、花卉种子生产也在中国独领风骚,年产种子三百万公斤。
迅猛发展的河西走廊制种业已得到海外市场的欢迎,玉米、蔬菜、瓜子等种子每年不仅销往河南、山东、河北、湖北等二十多个国内省、市、自治区,而且远销美国、法国、日本、荷兰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年出口种子达一百万公斤以上。
截止2007年,在中国种子企业五十强中,有近三十家在河西走廊中段的张掖市落户,并建成种子加工中心十八个。有专家认为,河西走廊发展制种业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和优势,应当把河西走廊建设成国家级标准化种子生产基地。不过,要真正把河西走廊制种业做大做强,还需要扩大投资规模、培育龙头企业、加大研发能力和革新种植传统。
据悉,甘肃已投资一点零四亿元在河西走廊建成十八个“制种工程”重点项目,建立了良种繁育体系、种子质量检测体系和管理体系。“十一五”期间,甘肃将投资近十亿元用于发展河西走廊制种业,进一步巩固在中国制种业中的领先地位,为建立世界级的制种基地奠定基础。
地位
河西走廊
河西走廊历代均为中国东部通往西域的咽喉要道。汉唐以来,成为“丝绸之路”一部分。15世纪以后,渐次衰落。目前亦为沟通中国东部和新疆的干道,为西北边防重地。
古代丝绸之路在这里通过,张骞出使西域,不绕路走,而非要经过当时匈奴所控制的河西走廊,原因就在河西走廊的特殊地理位置上。
唐代诗人李白有诗:“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其中的“天山”即指祁连山。河西走廊就位于祁连山山脚下,它的兴衰存亡完全依赖与祁连山的雪水。而祁连山正处在我过地势的第一级阶梯和第二级阶梯之间,位于青藏高原南缘,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海拔如此之高,如果张骞要绕路南行,岂非要九死一生地去翻越它?这在当时的情况下是不切实际的。
河西走廊的北面是甘肃省的北山山地和阿拉善高原。北山山地主要包括马鬃山、合黎山、龙首山等一系列断续的中山,东西长达1000余公里,山地海拔1500米至3400米。北山山地是一个相当奇特的地理环境,草木不生,只有长期剥蚀的残丘沙漠和戈壁,景色十分单调。如果张骞要绕路北行,很有可能丧命在那没有水源、没有食物的一望无际的大沙漠里。
地质地貌与水系
河西走廊
河西走廊属于祁连山地槽边缘拗陷带。喜马拉雅运动时,祁连山大幅度隆升,走廊接受了大量新生代以来的洪积、冲 积物。自南而北,依次出现南山北麓坡积带、洪积带、洪积冲积带、冲积带和北山南麓坡积带。走廊地势平坦,一般海拔1500米左右。沿河冲积平原形成武威、张掖、酒泉等大片绿洲。其余广大地区以风力作用和干燥剥蚀作用为主,戈壁和沙漠广泛分布,尤以嘉峪关以西戈壁面积广大,绿洲面积更小.在河西走廊山地的周围,由山区河流搬运下来的物质堆积于山前,形成相互毗连的山前倾斜平原。在较大的河流下游,还分布着冲积平原。这些地区地势平坦、土质肥沃、引水灌溉条件好,便于开发利用,是河西走廊绿洲主要的分布地区。河西走廊气候干旱,许多地方年降水量不足200毫米,但祁连山冰雪融水丰富,灌溉农业发达。
以黑山、宽台山和大黄山为界将走廊分隔为石羊河、黑河和疏勒河3大内流水系,均发源于祁连山,由冰雪融化水和雨水补给,冬季普遍结冰。各河出山后,大部分渗入戈壁滩形成潜流,或被绿洲利用灌溉,仅较大河流下游注入终端湖。
①石羊河水系。位于走廊东段,南面祁连山前山地区为黄土梁峁地貌及山麓洪积冲积扇,北部以沙砾荒漠为主,并有剥蚀石质山地和残丘。东部为腾格里沙漠,中部是武威盆地。
②黑河水系。东西介于大黄山和嘉峪关之间。大部分为砾质荒漠和沙砾质荒漠,北缘多沙丘分布。唯张掖、临泽、高台之间及酒泉一带形成大面积绿洲,是河西重要农业区。自古有“金张掖、银武威”之称。
③疏勒河水系。位于走廊西端。南有阿尔金山东段、祁连山西段的高山,山前有一列近东西走向的剥蚀石质低山(即三危山、截山和蘑菇台山等);北有马鬃山。中部走廊为疏勒河中游绿洲和党河下游的敦煌绿洲,疏勒河下游则为盐碱滩。绿洲外围有面积较广的戈壁,间有沙丘分布。
气候环境
河西走廊
河西走廊冬春二季常形成寒潮天气。夏季降水的主要来源是侵入本区的夏季风。气候干燥、冷热变化剧烈,风大沙多。自东而西年降水量渐少,干燥度渐大。如武威年降水量158.4毫米, 敦煌36.8毫米; 酒泉以东干燥度为4~8,以西为8~24。降水年际变化大。夏季降水占全年总量50~60%,春季15~25%,秋季10~25%,冬季3~16%。云量少,日照时数增加,多数地区为3000小时,西部的敦煌高达3336小时。年均温5.8~9.3℃,但绝对最高温可达42.8℃,绝对最低温为-29.3℃,二者较差超过72.1℃。昼夜温差平均15℃左右,一天可有四季。民勤年沙暴日50天以上,而安西8级以上大风的风日一年有80天,有“风库”之称。走廊风向多变。武威、民勤一带以西北风为主;嘉峪关以西的玉门、安西、敦煌等地,以东北风和东风为主。
气候河西走廊的气候属大陆性干旱气候,尽管降水很少(年降水量只有200毫米左右),但发展农业的其它气候条件仍非常优越。
当地云量稀少,日照时间较长,全年日照可达2550小时~3500小时,光照资源丰富,对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十分有利。因地处中纬度地带,且海拔较高,热量不足、但作物生长季节气温偏高,加之气温日变化大,有利于农作物的物质积累,特别适于瓜果糖份的积累。 土壤植被
2010年4月25日,17年来最大沙暴袭河西走廊
河西走廊的耕地主要分布在山前平原上。冲积扇上部组成物质以砾石为主,夹有粗砂,目前很少利用;冲积扇中 部和下部组成物质以沙土为主,多辟为耕地。冲积平原土质较细,组成物质以亚砂土、亚粘土为主,也是开耕的主要区域。在长期耕作灌溉条件下形成厚达1米、有机质含量高、土壤肥力高的土层,为发展农业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走廊西部分布棕色荒漠土,中部为灰棕荒漠土,走廊东部则为灰漠土、淡棕钙土和灰钙土,淡棕钙土分布在接近荒漠南缘的草原化荒漠地带;灰钙土分布在祁连山山前黄土丘陵、洪积冲积扇阶地与平原绿洲。灰棕荒漠土带的西端以石膏灰棕荒漠土为主,东端以普通灰棕荒漠土和松沙质原始灰棕荒漠土为主,东北部原始灰棕荒漠土和灰棕荒漠土型松沙土占显著地位。盐渍土类广泛分布于低洼地区,自东向西,面积逐渐扩大。草甸土分布面积则自东向西缩小。
地带性植被主要由超旱生灌木、半灌木荒漠和超旱生半乔木荒漠组成。东部荒漠植被 具有明显的草原化特征,形成较独特的草原化荒漠类型,如珍珠猪毛菜群系、猫头刺群系,除常见的荒漠种红砂、合头草、尖叶盐爪爪等,还伴生有不同程度的草原成分,主要有沙生针茅、短花针茅、戈壁针茅、无芒隐子草、中亚细柄茅、多根葱、蒙古葱等。西部广布砾质戈壁和干燥剥蚀石质残丘,生态环境更加严酷。砾质戈壁分布有典型的荒漠植被,如红砂、膜果麻黄、泡泡刺、木霸王、裸果木等群落类型。流动沙丘常见有沙拐枣、籽高、沙米、沙芥等。固定沙丘常见有多枝柽柳、齿叶白刺、白刺等。疏勒河中、下游和北大河中游有少量胡杨和尖果沙枣林。湖盆低地,盐化潜水补给的隐域生境,分布有细叶盐爪爪、有盐爪爪、盐角草盐漠。河流冲积平原上分布有芦苇、芨芨草、甘草、骆驼刺、花花柴、苦豆子、马蔺、拂子茅等组成的盐生草甸。
为防止风沙和干热风侵袭,绿洲地区,采用钻天杨、青杨、新疆杨、沙枣等,营造防风林带,效果显著。
农业矿产
农业
河西走廊灌溉农业区历史悠久,是甘肃省重要农业区之一。 它是西北地区最主要的商品粮基地和经济作物集中产区。它提供了全省2/3以上的商品粮、几乎全部的棉花、9/10的甜菜、2/5以上的油料和瓜果蔬菜。平地绿洲区主要种植春小麦、糜子、谷子、玉米及少量水稻、高粱、马铃薯。油料作物主要为胡麻。瓜类有西瓜和白兰瓜,果树以枣、梨、苹果为主。山前地区以夏杂粮为主,主要种植青稞、黑麦、蚕豆、豌豆、马铃薯和油菜。河西畜牧业发达,如山丹马营滩自古即为著名军马场。
矿产
矿产资源有玉门石油、山丹煤、金昌镍及其他多种金属。
民族
民族有汉、蒙古、藏、裕固、哈萨克、回、满等。以汉族为主,主要在绿洲区从事农业。藏族、裕固族、哈萨克族、蒙古族则从事牧业。
史地介绍
“河西走廊”位于今甘肃省内,又叫甘肃走廊。从地图上看,黄河流出青藏高原后,从甘肃兰州到内蒙临河的一段是自南向北流的,所以在甘肃及西部就有了“河西”、“河东”之说。“河西走廊”,东起乌鞘岭,西至玉门关,南北介于南山(祁连山和阿尔金山)和北山(马鬃山、合黎山和龙首山)之间,长约900公里,宽度数公里至近百公里不等,东西长、南北窄,为西北—东南走向的狭长平地,形成一个天然“走廊”,又因位于黄河以西,故称河西走廊。 地域上包括甘肃省的兰州和“河西四郡”:武威、张掖、酒泉和敦煌,民族上居住着汉、蒙古、裕固、藏等民族。自2000多年前汉武帝开辟河西以来,这条走廊一直是内地连接新疆的咽喉要道。
“河西走廊”总使人有一种历史的沧桑感。不仅因为一路都是延绵千里的戈壁,更由于这里积淀了几千年来太多的历史,有太多的故事与遗落的文明。秦,汉,乃至更早的周代以来,北方的游牧民族就一直威胁着这些王朝的安全。西汉初期,从高祖刘邦到、文、景这数十年间,鉴于国家久乱新安和国库空虚,对于北方的匈奴一直采取忍让、回避态度。直到汉武帝登基以后,才决定以武力解决匈奴对汉王朝的威胁,尤其是被匈奴控制的河西走廊。元狩二年春天(公元前121年),汉武帝命骁勇善战的霍去病再次与匈奴开战,战争的结果在史书中有明确的记载。《史记》中说:“霍去病……为骠骑将军,将万骑,出陇西,过焉支山千余里,击匈奴,执浑邪王子及相国、都尉,首虏八千余级。收休屠王祭天金人。夏,复出陇西、北地二千里,过居延,攻祁连山,得首虏三万余,裨将小王以下七十余人。”另有匈奴歌谣记录:“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女儿无颜色。”
张骞的凿空之旅
在汉武帝决定反击匈奴后,鉴于匈奴的强大,想招募使者去西域联络大月氏人,准备东西夹击匈奴。渴望为国建功立业的张骞,毅然应募。公元前138年,他带着百余名随从从长安出发西行,在途中被匈奴人捉住,扣留了十年。他不忘使命,设法逃脱,辗转到达大月氏。那时,大月氏人西迁已久,无意再与匈奴打仗。张骞返回长安,向汉武帝报告了西域的见闻,以及他们想和汉朝来往的愿望。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这次的情况与第一次大不相同了。公元前126年,霍去病两次西征夺回了河西走廊,公元前119年,卫青、霍去病同时出击匈奴,彻底击溃了匈奴,从此匈奴再也无力与汉朝抗衡。所以这一年,张骞的西行道路上来自匈奴的威胁没有了。张骞率领使团,带着上万头牛羊和大量丝绸,访问西域的许多国家。西域各国也派使节回访长安。汉朝和西域的交往从此日趋频繁,使者、商旅往来不息,丝绸之路开始闻名世界。
张骞出使西域,为什么不绕路走,而非要经过当时匈奴所控制的河西走廊呢?这就要联系中国地理的知识了。河西走廊的地理位置非常特殊,在这条走廊状的通道的南北,要么是冰峰连嶂的高原,要么是风沙连天的戈壁大漠,以当时的条件所限,河西走廊几乎是中原地区通往西域唯一的通道。
现状及保护
被称为“西北粮仓”的河西走廊,位于甘肃省西北部,自古就是通往西域的咽喉要道和战略要地,是著名“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水草丰美,物产丰富,是靠祁连山积雪和冰川的融水滋养、灌溉而“造就”。一旦祁连山出现问题,对于本来就危机四伏的河西走廊生态无疑是釜底抽薪。
2008年全国“两会”期间,来自甘肃的人大代表安国锋和政协委员郝树声,在互不知情的情况下,不约而同地提出以“加强祁连山生态保护”为主题的提案,提到作为整个河西走廊“母亲山”的祁连山,最近几年出现了严重的雪线上移、冰川退缩、草原退化、林木减少等现象。
2007年全国“两会”期间,在参加甘肃代表团审议时,温家宝总理谈了他惦记甘肃的四件事情:民勤治沙,敦煌生态环境和文化遗产保护,祁连山冰川保护,黑河、石羊河沙化盐碱化治理。而这四件事情都与河西走廊生态环境有关。
在河西走廊东部,巴丹吉林和腾格里沙漠有合拢趋势,给楔子一样镶嵌其中的民勤绿洲带来巨大压力;在西边,库木塔格沙漠正以每年4米的速度逼近敦煌。有专家断言,倘若任由形势恶化,河西走廊生态环境有可能在50年内全面恶化。
河西走廊的生态危机
长约1200公里的河西走廊,处处可见戈壁荒漠。曾经富饶的丝绸之路黄金段,被生态问题折磨得苦不堪言。
东西两头,河西走廊都面临着十分严重的生态问题。在走廊东部,民勤县东西北三面被腾格里和巴丹吉林两大沙漠包围。因为缺水,民勤湖区已有50万亩天然灌木林枯萎、死亡, 有30万亩农田弃耕,部分已风蚀为沙漠。全县荒漠和荒漠化土地面积占94.5%,其生态之严峻,引起了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关注。
在走廊西头,敦煌的最后一道绿色屏障——西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66万公顷区域中仅存的11.35万公顷湿地,因水资源匮乏逐年萎缩,库木塔格沙漠正以每年4米的速度向这块湿地逼近。
有专家指出,现在祁连山生态问题的严峻性,充分证明河西走廊生态危机已全面升级,呈现全面围堵的局面,已成为河西走廊发展的最大瓶颈。
由东至西,河西走廊境内分别是石羊河流域、黑河流域、疏勒河流域。甘肃省气象局的最新资料表明,跟十年前相比,三大流域均存在较为严重的生态退化问题,这主要表现在植被覆盖度和永久性雪盖面积的减少,部分地区生态问题激化。
相关新闻
2010年4月25日,17年来最大沙暴袭河西走廊
2010年4月25日11时,甘肃民勤再次出现沙尘暴天气,最低能见度为600米。
兰州中心气象台介绍,25日,甘肃局部地区仍有沙尘天气,其中甘肃河西走廊重要沙尘暴策源地之一的民勤这一天可能出现间断性的沙尘暴天气,通俗而言即一会儿扬沙天气,一会儿沙尘暴天气。
受北方强冷空气影响,4月24日-25日,甘肃省出现了大范围的沙尘天气过程。兰州中心气象台介绍,截至25日8时,这次沙尘天气过程中,甘肃共有14个气象观测站出现了沙尘暴天气,其中酒泉、鼎新、临泽、张掖、民乐、民勤等6个站为能见度低于50米的特强沙尘暴,尤其是民勤和酒泉站,能见度一度达到0米。
至目前,甘肃今年共出现6次沙尘天气过程,其中3次为区域性沙尘暴天气过程。兰州中心气象台首席预报员王锡稳介绍,这次沙尘暴天气过程是甘肃近9年来最强的一次沙尘暴天气过程。
据民勤当地居民介绍,这次沙尘暴来临前,当地还是晴空万里,太阳尚未落山。忽然之间,狂风裹着黄沙,犹如一堵幕墙,从天边压来,顿时白天变黑夜,伸手不见五指。人们躲进屋内,关上门窗,依然感觉呼吸困难,空气中弥漫着浓重的尘土气息。王锡稳介绍,根据气象记录,24日夜间民勤特强沙尘暴最低能见度为0米,风力达到10级。
这次沙尘暴天气给甘肃一些地区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但相关数据还有待进一步统计。据民勤县委宣传部门提供的材料,在民勤,这次特强沙尘暴天气引发了10多起火灾,造成部分地方电力中断,大量日光温室棚膜和大田地膜被刮得四分五裂,损失较为严重,但目前尚未接到任何人员伤亡的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