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词语
查词语

韬光

拼音:tāo guāng

注音:ㄊㄠ ㄍㄨㄤ

繁体:

基本解释

(1).敛藏光采。 汉 孔融 《离合作郡姓名字诗》:“玟璇隐曜,美玉韜光。” 唐 韩偓 《元夜即席》诗:“桂兔韜光云叶重,烛龙衔耀月轮明。”
(2).比喻隐藏声名才华。 南朝 梁 萧统 《<陶渊明集>序》:“圣人韜光,贤人遯世。” 元 谷子敬 《城南柳》第三折:“学 子陵 遁跡在 严滩 ,似 吕望 韜光在 渭川 。” 鲁迅 《且介亭杂文·河南卢氏曹先生教泽碑文》:“韜光里巷,处之怡然。”
(3). 唐 代名僧, 蜀 人,能诗,住 杭州 灵隐寺 ,与郡守 白居易 为诗友。 穆宗 长庆 年间,于 灵隐山 西北 巢枸坞 筑寺,后人名之 韬光寺 ,亦省称 韬光 。 清 周準 《宿灵隐寺梵香阁晓起眺望》诗:“行当访 韜光 ,直上松云顶。” 张昭汉 《绝句十二首和先君韵》之四:“竹杖芒鞋任所适,朝游 灵隐 暮 韜光 。”

基本含义
韬光意指隐藏才能、避免显露自己的才华或实力。
详细解释
韬光源于《史记·项羽本纪》中的一段故事。项羽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将领,他在与刘邦争夺天下的战争中,势力强大,但他却因过于自信而骄傲自满。而刘邦则采取了“韬光养晦”的策略,隐藏自己的实力,等待时机。最终,刘邦战胜了项羽,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皇帝。因此,“韬光”成为了表示隐藏自己才华或实力的成语。
使用场景
韬光常用于形容人在某些情况下隐藏自己的才能或实力,以待更好的机会。可以用于描述个人的行为、战略、策略等。例如,一个人在工作中表现出色,但却不愿意炫耀,而是默默努力,这时可以说他韬光养晦。
故事起源
《史记·项羽本纪》
成语结构
韬:隐藏;光:才能、实力
例句
1. 他一直韬光养晦,等待着适合他展示才华的机会。2. 她虽然非常聪明,但总是韬光养晦,不愿意过多展示自己的才能。
记忆技巧
可以将“韬光”理解为“隐藏光芒”,通过隐藏自己的才能或实力来等待更好的机会。
延伸学习
了解更多与“韬光”相关的成语,如“韬光养晦”、“光明正大”等,深入理解这些成语的含义和用法。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在班级里韬光养晦,默默努力,最终取得了优秀的成绩。2. 初中生:为了在比赛中取得好成绩,他选择韬光养晦,不公开展示自己的实力。3. 高中生:她一直韬光养晦,默默努力,最终被世人所瞩目。4. 大学生:他在大学期间韬光养晦,埋头苦读,最终成为了一名杰出的科学家。
推荐词语

©2019-2025 学门教育网 版权所有 电脑版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1903450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