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词语
查词语

通济堰

拼音:

注音:

繁体:

基本解释

 拼音:tōng jì yàn

简介

通济堰,位于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区 碧湖镇堰头村边,建于南朝萧梁天监四年(公元505年),距今已有1500年历史,是浙江省最古老的大型水利工程,1962年列为省级文保单位。大坝拱形,长275米,宽25米,高2.5米,初为木条结构,南宋时改为石坝,是一个以引灌为主,蓄泄兼备的水利工程。通济堰的堰史、堰规、筑堰有功者,均刻碑立于世。整个水利工程,连同碑刻,是研究我国古代水利工程的珍贵资料。

古代大型水利工程。位于丽水市西南碧湖平原。创建于南朝萧梁天监年间(502-519年),自宋元至清,历代多次续建整修。

通济堰水利工程由拱形大坝、通济闸、石函、叶穴、渠道、概闸及湖塘等组成。筑大坝横截松荫溪,建通济闸引水入渠,架石函从干渠上方引走泉坑水以消除沙石冲积,开叶穴直通瓯江以排淤泄洪。干渠长22.5公里,分支渠四十八条,毛渠三百二十一条,大小概闸七十二座,并多处开挖湖塘以储水,形成以引灌为主,兼顾储泄的竹枝状水利灌溉系统。石函引水桥建于北宋政和初年(1111-1115年),总长18.26米,净跨 10.24 米,桥墩高4.75米。叶穴为叠梁结构的木构概闸,始建于宋,清光绪二年(1876年)重建。

现存历代碑刻十八通,主要集中在大坝北岸的司马庙中。其中有南宋乾道五年(1169年)范成大“重修通济堰规碑”。另有明洪武三年(1370年)重刊宋碑两通,其中北宋元祐八年(1093年)“丽水县通济堰詹南二司马庙记碑”,是现存最早的通济堰史料。

通济闸至石函渠段两侧,留有多株千年护岸香樟。临渠建有文昌阁、店铺、民居、牌坊等各类清代木石建筑物。

2001年06月25日,通济堰作为南朝至清代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基本含义
通达交通,互相沟通
详细解释
通济堰是一个地名,位于中国河南省南阳市。成语“通济堰”借用了这个地名,意为通达交通,互相沟通。这是由于通济堰是一条古代运河,连接了黄河和淮河,为河南地区的交通带来了便利。
使用场景
通济堰这个成语常用于形容人与人之间互相交流、互相沟通的情景。它可以用来形容人际关系的融洽,也可以用来形容信息的传递顺畅。
故事起源
通济堰的故事起源于中国古代的南阳地区。相传,在古代,南阳地区经常发生水患,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困扰。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当地人修建了一条运河,连接了黄河和淮河,这条运河就是通济堰。修建通济堰后,水患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便利。因此,通济堰成为了人们互相交流、互相沟通的象征。
成语结构
通济堰是一个四字成语,由“通”、“济”、“堰”三个字组成。
例句
1. 他在公司里起到了通济堰的作用,大家都愿意向他请教问题。2. 这个项目经理很擅长沟通,他就像一条通济堰,把各个部门的工作衔接起来。
记忆技巧
可以通过联想记忆的方式记忆这个成语。想象通济堰是一条连接两个重要河流的运河,它帮助水流顺畅地通行,就像成语的含义一样,帮助人们互相交流、互相沟通。可以通过画图或者构建故事来帮助记忆。
延伸学习
了解中国古代的运河文化,探索其他与运河相关的成语。可以深入研究南阳地区的历史和文化,了解通济堰的具体修建过程和影响。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们班级里的同学之间像通济堰一样,互相帮助,互相学习。2. 初中生:老师在课堂上起到了通济堰的作用,帮助我们理解知识点。3. 高中生:大家一起合作,就像通济堰一样,将困难克服,实现目标。
推荐词语

©2019-2025 学门教育网 版权所有 电脑版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1903450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