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注音:
繁体:
危地马拉天坑-简介
天坑(tiankeng)是指具有巨大的容积,陡峭而圈闭的岩壁,深陷的井状或者桶状轮廓等非凡的空间与形态特质,发育在厚度特别巨大、地下水位特别深的可溶性岩层中,从地下通往地面,平均宽度与深度均大于100米,底部与地下河相连接(或者有证据证明地下河道已迁移)的一种特大型喀斯特负地形。
2010年危地马拉天坑
危地马拉巨坑又将天坑这一术语进一步扩展,即地面突然塌陷。危地马拉城部分市区地面不是处于固体基岩之上,而是一层松弛的、由碎石构成的火山浮石,通常有数百英尺厚。至少一位地质学家表示,危地马拉城的最新天坑是由管道泄漏引发,并非自然现象。总体而言,危地马拉重复发生此类事件的可能性较大,但却非常难以预测。
2007年危地马拉天坑
2007年,危地马拉城也曾出现过一个类似天坑,而且距离最近出现的那个天坑还不远。根据照片判断,这两个天坑的直径约为60英尺(约合18米),深约300英尺(约合100米)。通常情况下,当局会用大块石头和其他碎片将天坑填满。随着时间推移,在水的侵蚀和空气的烘燥作用下,还会引起天坑向内倾斜。
以美国佛罗里达州的温特帕克天坑为例,它与危地马拉天坑倾斜度相同,深度约为100英尺(约合30米)。但是,佛罗里达州有“阳光州”之美誉,光照充足,使得天坑在大约24小时内慢慢发生倾斜。美国密苏里州立大学地质学家道格-格乌泽(Doug Gouzie)说:“我认为危地马拉城天坑四周并没有如此快速地塌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