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注音:
繁体:
大陈岛 - 概况
大陈岛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著名岛屿,位于中国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东部,台州湾东南,台州列岛中南部。为台州列岛106个岛礁中的主岛,分上、下大陈,二岛仅相隔2.5公里水道,总面积11.89平方公里。上大陈岛,又名上台,面积 6.6平方千米,丘峦起伏,主要种植甘薯、豆类,西南部有避风港湾。大陈镇驻地下大陈岛距,海门港52公里,又名下台,面积 5.2平方千米,以丘陵地形为主,渔业发达,多渔船停泊,避风港湾设有台州渔业指挥部。峰凤尾山坐落岛西部,海拔228.6米。岛上岗峦起伏,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独特,适宜度假、休闲观光和寻访史迹旅游。
大陈岛是国家一级渔港、省级森林公园和省海钓基地,岛周海域是浙江省第二渔场,鱼汛期,岛四周干帆云集,桅樯如林,入夜,渔火万千,蔚为大观。素有“东海明珠”之美称。
大陈岛气候宜人,景观奇绝、海产丰盈、自然条件优越,尤适游客“游海岛、观海景、钓海鱼、吃海鲜、玩海水”,是人们观光、休闲、娱乐、垂钓的好去处。夏秋季为登岛旅游的黄金季节。从1991年起,已多次举办“海钓节”。
岛上森林覆盖率达56%,年平均气温16.7°,具有典型的冬暖夏凉的亚热带气候环境。,由于潮汐、洋流、风流和海洋生物的长期作用,形成了号称“东海第一大盆景”的甲午岩、碧水细沙的帽羽沙、乌沙头海滨浴场和风景如画的屏风山、浪通门、高梨、下屿龙洞等众多海上奇观。
大陈岛历史神奇。大陈岛碉堡、水牢、战壕、坑道等战争遗址是一江山战役古战场的历史见证,大陈岛青年垦荒队传奇及胡耀邦总书记亲临考察使该岛扬名中外。
大陈岛岛礁四周栖息着众多的石斑鱼、黑鲷、梭子蟹、七星鳗、虎头鱼等享誉海内外的鱼类生物种群,是我省第二大渔场。其浪通门养殖基地是我省目前以大黄鱼、鲈鱼、真鲷等海珍品养殖为主的最大的深水网箱养殖基地。
大陈岛和一江山岛上还有丰富厚重的人文景观。有1955年一江山岛战役时留下的大量战争遗址,有青年志愿垦荒队员留下的垦荒史迹和纪念碑、胡耀邦纪念室以及风力发电机群等。,还有古文化遗址和海神宗教寺观,如天后宫、渔师庙等。
大陈岛旅游设施完善,岛上有数家宾馆,食宿称便。菜肴以小海鲜为特色,著名的有石斑和大陈黄鱼,尝一尝渔民腌制的鱼生、辣螺酱、蟹板等也相当入味。石斑鱼系活动于岛礁海域的定栖性鱼类,称海中珍品。大黄鱼原为东海声名赫赫的大宗经济鱼类,渔汛旺发持续千年,因酷渔滥捕,80年代后几近绝迹。近年发展网箱养殖,大陈海域生态环境优良,养殖的大黄鱼品质十分接近野生风味,经鉴定为名牌海产。旅游者如参观海洋养殖场,亲手抓一抓久违的大黄鱼,也是大陈游的一件惬意事。
大陈岛 - 历史
大陈岛古称东镇山或洞正山,公元5世纪中叶始闻。古代台州往朝鲜、日本的商贸船只皆取道该岛,并习惯以高梨头礁 为航海标识。上大陈岛古又称三女山或三盘山,一说为释教始祖如来佛的出世之山,史载"有二石如松状,号石松,潮平则没,舟行必避之"。这松枝状的适淹礁很可能是珊瑚礁,今天渔民在大陈海底仍常能拖获小块珊瑚残骸,即说明这个问题。历史上正式以"大陈山"为名的,最早见《郑和航海图》记载。此后,大陈在500年风云大跌荡中历经巅簸。
明代16世纪中叶,大陈岛为海上抗倭战场之一,嘉靖三十四年(1555),明军水师于大陈洋追剿倭寇,并擒获通倭大盗。今下大陈岛风门岭有烟墩遗址,即为当时留守明军所筑。清乾隆(1736~1795)年间,居民渐聚,浙江道特在岛上分设汛官,统领军、渔政务,此为大陈设治之始。至清末和民国初年,大陈居民已达万人规模,形成台州湾最繁荣的海上集镇,为"旧台(州)属洋面唯一之大渔村、大渔场、大渔埠,在昔全盛时代,渔获量年达 500万元以上,亦可谓旧台属之经济重心"。抗日战争期间,日军封锁沿海,土著武装王相义活动于大陈海域,率部徂击日军,并收复大陈岛,时称"海上豪客"。建国初,大陈岛又成为浙中南国民党残部的主要踞点,岛上人口激增至3万之众。台湾当局除蒋经国频繁出入大陈外,军政首要如蒋介石、胡宗南、俞大维、蒋纬国、毛人凤等,以及美军太平洋舰队司令史郭普、美驻台大使蓝钦和美军顾问团长蔡斯亦亲临大陈岛活动。岛上设立的机构亦名目繁多。1955年1月,解放军攻克一江山岛,大陈失去外围屏障,台湾"国防部"被迫实施"大陈撤退"计划。2月7日,由蒲赖德指挥的美军第七舰队132艘、台湾27艘舰船组成混合船队(包括6艘航空母舰)抵大陈海域,至12日,计从大陈、竹屿、披山、渔山诸岛撤走国民党正规部队1万人、游击队4千人、居民1万7千余人(其中上大陈3937人,下大陈10974人,披山1083 人,渔山518人), 以及军用物资4万吨和各村庙宇神像10余座,同时将遗留的码头、渔船悉数毁坏。整个大陈岛仅留下1位奄奄一息的老人。
大陈岛收复后,政府立即开展重建工作。1955年4月第一批大陆移民进岛,翌年又有温州市青年组成"垦荒队"支援大陈。经40余年生聚建设,海岛环境已得到很大改观。如昔日皆为童山秃岭,12平方公里的土地仅千余棵树木,现今则林木葱郁,森林覆盖率达50-60%以上,成为省级海岛森林公园。作为国家级渔港建设,历年投入大量资金,兴建环岛公路和5座水库,客运码头渔港配套设施齐全,同时将大陈港辟为国际避风港和鲜活水产品出口交货点。大陈海域向以渔产丰富著称,系浙江省第二大渔场,在60~80年代渔场鼎盛时期,每年冬汛,来自闽、浙、沪、苏沿海的5000余艘渔船,云集大陈渔场捕捞带鱼,平均捕捞量约6万吨。渔民上岛投售鱼货,补给物资,其盛况一如"海上闹市"。但自80年代后,因海洋资源衰退以及海门渔港建成,渔民多数移埠大陆,据2000年统计,大陈镇在籍居民3800人,外来暂居人口约1200人,仍为台州海域人口最集中的岛屿。
大陈岛 - 旅游地点-----甲午岩
甲午岛位于下大陈岛东海岸,系两片巨大的干出礁,造型雄奇,向称"东海第一大盆景"。该处岩壁如削,岩层垂直节理发育,有若神斧劈就。游人穿过一片幽幽的黑松林,豁然见巍巍巨礁拔海屹立,脚下却是数十米深渊,渊底海水回荡,小岛啾啾,极目则海天一色。整个景区环境静谧,气势磅薄,视野和视觉色彩效果均好,为大陈风光绝佳之处。
甲午岩海岸原为国民党驻军的炮兵阵地,沿岸战壕纵横,现遗迹犹存。 1954年5月8日,蒋介石曾率属僚从台湾至此巡视,观景处建有"中正亭",已毁,近年修复,改题为"美龄亭"。从观景处拾级而下,即置身于有如洪荒世界的强海蚀地貌带,秃岩净石,游客可观海捡贝,可仰卧休闲。
大陈岛 - 旅游地点--------浪通门
沿下大陈岛环岛公路东行即达浪通门。隔海百余米为屏风山,1975年曾填筑防波堤,将屏风山与本岛连接,1997年坝体毁于11号强台风,现残存坝基。 浪通门景如其名,滚滚长浪与如屏突兀的屏风山,构成一幅大笔挥就的山海图,旧称"屏山灯影"。除观景外,可参观西侧港湾的海洋养殖基地,涉水登屏风山。山顶有国民党军队修建的碉堡群及地牢,构筑至今尚称完整,为椒江区历史遗存保护点。
大陈岛 - 旅游地点---------垦荒纪念碑
垦荒纪念碑巍巍挺立于下大陈岛黄夫礁山岗,向游人讲述一位中国最高领导人和大陈岛的故事。 1956年1月,共青团中央书记胡耀邦向温州青年发出"组成志愿垦荒队,开发建设大陈岛"号召,数天内报名者即达2000人。1月31日,首批227名 14至22岁的队员携"大陈岛温州青年志愿垦荒队"旗帜,在团中央、团省委代表护送下,登上大陈岛。此举一度成为全国青年的先进榜样,《青年报》为此刊载头版通栏标题新闻和照片。1958年共青团中央授予垦荒队"先进集体"称号,并多次受到胡耀邦的关怀。 1960年7月,垦荒队宣告完成任务,有部分队员继续志愿留在岛上。荏苒30年,时已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仍然惦念大陈,特于1985年12月29 日登岛看望老垦荒队员。纪念碑高18米,上镌"大陈岛垦荒纪念碑"8字,由张爱萍将军题词,2000年2月落成,由垦荒队员、当地政府和团省委等捐建。
大陈岛 - 旅游地点-------青少年宫
大陈岛青少年宫位于椒江区大陈镇的下大陈岛南田山头上。它是一座仿我国南方传统院落式格局,造型优美,林木茂盛,环境幽静并具多座各种功能厅室的综合性建筑群。建筑群占地21亩,始建于1984年,总建筑面积1050平方米,东西长103米,南北长87米,东邻已建成的影剧院,南临公路,西端为百果园,北望大陈港。优越的地理条件,可以饱览大陈岛四周山峦起伏的秀丽景色,错落有致的大沙头繁华港口,极目远望海天一色,恰似茫茫大海中一颗闪闪发光的夜明珠。1995年被椒江区委、区政府命名为区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5年被台州市委、市政府命名为第四批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大陈岛青少年宫由胡耀邦纪念室、陈列馆、多功能厅、图书馆等组成,共有各类反映大陈垦荒精神和历史的陈列品200余件,因此它具有政治、文化、教育、观光特色。 1984年,在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的关怀下,由国家拨款兴建,1985年4月建成并对外开放,宫内除定期开展各种青少年活动外,还设有长期开放的大陈岛陈列馆,主要反映:大陈岛蒋军撤退时,不但武力胁迫14000多居民随军撤到台湾,还对大陈岛进行了全面的破坏,使大陈岛成了一座荒岛。1955年11月间,共青团中央书记胡耀邦视察温州时,提出组织一支青年垦荒队建设大陈岛的建议。1956年1月中共温州地委向全区青年发出建设大陈岛的号召,广大青年踊跃报名参加。1956年1月首批227名志愿垦荒队员登岛至1960年4月共有五批428名志愿垦荒队员上岛,他们高举“建设伟大祖国的大陈岛”的旗帜,扎根大陈岛,用青春的热血勇敢地克服各种难以想象的困难,艰苦创业,终于取得了巨大的成绩。1983年5月29日,原垦荒队员联名写信向胡耀邦总书记汇报在大陈岛坚持27年艰苦创业的成绩,胡耀邦总书记接信之于6月27日作了批示,指出:要好好宣传一下这一类不畏艰苦的创业事迹,鼓舞人们特别是青年奋发图强。1985年12月29日,胡耀邦同志视察大陈岛,并看望原大陈垦荒队队员,与他们座谈,当面听取汇报,再次对他们扎根海岛艰苦创业的精神作了肯定,同时还亲笔为大陈岛青少年宫题写馆名,下榻大陈岛青少年宫,为青少年宫的历史写下了光辉的一页,成为浙江共青团史上的一个闪光点。
共建爱国主义教育是文化的交流,增进单位和单位之间感情的一种重要手段。2004年11月,大陈岛青少年宫根据团区委工作布署和指示精神,结合实际情况,与共建单位椒江实验二小开展了一系列爱国主义教育共建共育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和收获。一是利用大陈岛青少年宫特有的环境,创设了德育阵地。增进共建单位的联络,定期举办活动。每季度共建单位都要选派骨干到大陈岛青少年宫,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尽情地感受着大陈垦荒精神,了解大陈的历史,增强国防意识。利用“6.1”儿童节,组织学生中的少先队干部进行少年宫游园活动。同学们观看图片和实物后,深深地感到了祖国的强大对于每一个人是多么的重要!通过对大陈历史有关知识的介绍,加强学生的爱国之心。 利用图书馆,开展学生读书活动,围绕活动主题,向全体学生宣扬和培养民族精神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爱党爱人民爱祖国的深厚感情,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营造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的浓烈氛围。二是通过各种活动,促进了文化交流。每逢文娱演出,大陈岛青少年宫都热情邀请学校师生同台表演,还举办了多次篮球赛,增进了彼此间的了解,培养了感情。还邀请垦荒队员为大家做事迹报告;参观大陈垦荒纪念区,实地深入学习垦荒精神;举行“垦荒精神”学习成果汇报演出等形式。撒播垦荒精神,传承先辈的意志,认真学习垦荒精神,立志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把这种精神发扬,让它鼓舞着我们全社会青少年。
历史是一面镜子,记载着社会发展的轨迹,“重走垦荒路”,“学习垦荒精神,传承先辈意志”。五十年前,一群青年人积极响应团中央号召,上“东海明珠”大陈岛垦荒生产,甘愿做一代“垦荒牛”。他们以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奋斗的台温两地青年的传统作风,把昔日荒岛建成今朝东海上一颗璀璨的明珠。他们留给后人的不仅仅是物质财富,更多的是造就了我们后辈享之不尽的精神食粮——“垦荒精神”。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大力弘扬和培育大陈垦荒精神,这是历史的责任,时代的呼唤,也是人民的期盼和党的重托。
大陈岛 - 旅游地点---------渔镇和渔村
下大陈岛大沙头港湾为历代岛民聚居之地,主要街道有港边路、海新路两条,建筑自港区沿缓坡向山岗伸延,民居鳞次栉比,新旧错落。岛上渔村大多依山傍海,散布于山岙和海湾,常以数十户为一自然村落,旧皆垒石为居,村民多赖海洋捕捞为业,亦就近垦种。较可观的渔村有下大陈岛的大小浦、浪通门和下咀头,上大陈岛庄周庙、大岙里等处。
大陈岛 - 旅游地点-----------战争遗存
国民党曾悉心经营大陈防务,在岛上屯驻兵员万余,修建了大量战壕和碉堡,是当时国民党军队集结于沿海岛屿的最北的据点。碉堡、坑道等至今大部犹存,是浙江沿海保存旧军事设施最多且最完整的岛屿,作为我国现代史重大事件发生地的实物遗存,具有特殊的历史游览价值。主要遗存有:
1、象头岙水上碉堡群,共10余座,构筑于港湾潮淹线,堡体隐蔽且十分坚固。
2、大岙里遗址,原台湾国民党"浙江省政府"、"江浙游击司令部"和"西方企业公司"等均设在该处。山腰有胡宗南居所,胡曾化名"秦东昌",一度坐镇大陈指挥。以上遗存均位上大陈岛。
3、屏风山碉堡群和地牢。
4、五虎山、甲午岩等碉堡、坑道和隐蔽工事。以上遗存均在下大陈岛。
大陈岛 - 旅游地点--------高梨头
高梨头是上大陈岛伸入大陈水道的一处岛岬,景区由一系列强海蚀地貌组成,为海上游艇观光的最佳地段。近岸多峻礁巨石,岩体有卧有立,有尖削如笔峰孤突,有大块如黑兽浮海,礁岩海岸间不时露出洞穴,其被海浪洞穿处,于幽幽深遂之中又别显洞天一块。岛岬北侧称"乌砂头",有一条长约300米的黑砾滩,砾大如拳,乌圆可爱,涨潮时可闻"呜呜"滩音,高潮时适淹。砾滩背景为一孤状的陡峭海蚀崖,崖壁分天然二色,棕黄色的岩层迭压于黑色岩层之上,富有自然的大山水画意。
大陈岛 - 旅游地点----------帽后沙砾滩
位上大陈岛北端一天然长堤两侧,西滩长约300米,东滩200米。砾石大如鸡卵,小如弹丸,以灰白、灰黄为主,间有红、棕、黑等色。该处环境幽静、滩平坡缓、海碧山青,是游人垂钓、海浴的好去所,沿滩捡石亦饶有趣味。登坡北望,碧波万顷中可影约见一江山岛。
大陈岛旅游设施完善,岛上有数家宾馆,食宿称便。菜肴以小海鲜为特色,著名的有"石斑"和"大陈黄鱼",尝一尝渔民腌制的鱼生、辣螺酱、蟹板等也相当入味。石斑鱼系活动于岛礁海域的定栖性鱼类,称海中珍品。大黄鱼原为东海声名赫赫的大宗经济鱼类,渔汛旺发持续千年,因酷渔滥捕,80年代后几近绝迹。近年发展网箱养殖,大陈海域生态环境优良,养殖的大黄鱼品质十分接近野生风味,经鉴定为名牌海产。旅游者如参观海洋养殖场,亲手抓一抓久违的大黄鱼,也是大陈游的一件惬意事。
大陈岛 - 涛声依旧,却换了人间——大陈岛的昨天和今天
1956年,温州市127名青年组成志愿垦荒队,第一批走上了大陈岛,进行了艰苦的生产和建设。如今,留在岛上的老队员看到了大陈岛的巨大变化,心里兴奋不已。
初春的早晨,我们从椒江出发,乘上快艇,到美丽的大陈岛寻踪。海上,初升的太阳离开海面还不久,那阳光很柔和,却又光芒四射。
一踏上大陈岛,奔腾的海潮刚刚退去。我们在大陈气象站放下行装,就来到山岗。望着美丽的大陈岛,仿佛历史的风云就在眼前滚过……
50年前,这里曾是舟蒙艟相接、炮火轰鸣的地方。1955年1月18日,在毛泽东和中央军委的指示下,我军发起了大陈列岛战役的一江山岛陆海空三军联合登陆作战。歼灭了在岛上的国民党守军1000多人,一举解放了这一浙东沿海重要岛屿。
一江山岛解放,蒋介石在大陈岛的防卫失去了重要的外围屏障后,被迫实施“大陈撤退”计划。美军出动大批舰艇和飞机,帮助国民党军队从大陈、披山、渔山等岛仓皇撤逃台湾。撤逃时他们将1.8万余岛上居民劫持到台湾,把一切军事设施和港口、码头和几十个村庄全部炸毁、破坏殆尽,大陈岛变成了荒岛、死岛。这就是历史上惊撼中外的“大陈浩劫”。
解放后,面对历尽劫难、满目疮痍的大陈岛,温州人民立即开始了重建工作。1955年4月,一批有志开发大陈的人们,满怀热情地来到岛上开荒种地,医治“大陈浩劫”留下的战争创伤。
1956年春,温州地区广大青年响应党的号召,组织起志愿垦荒队,怀着建设祖国的崇高理想,毅然告别繁华的城市,奔赴荒凉的大陈岛。1月29日,第一批垦荒队员举着“建设伟大祖国的大陈岛”的旗帜,高喊着“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把青春献给大陈岛!”等口号,登上大陈岛,投入大陈岛的重建工作。他们开荒种地,扬帆捕鱼,岛上呈现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气象。
以后,许多青年志愿垦荒队员来到岛上艰苦创业,把青春年华、全部智慧和力量奉献给了大陈岛。
青年垦荒队一度成为全国青年的榜样,《中国青年报》为此登载通栏标题新闻和照片。1958年共青团中央授予垦荒队“先进集体”称号,并多次受到胡耀邦的关怀。
1985年12月29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登上大陈岛看望老垦荒队员,鼓励垦荒队员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把大陈岛建设得更加美好。
现在,还有30多名老垦荒队员把根留在了小岛上,他们如今已是花甲之年,每每回忆青春年华,无怨无悔。
如今,涛声依旧,却换了人间。
昔日荒无人烟、焦土瓦砾遍地的小岛,建起了商店、医院、学校、邮电局、气象站、银行、水库、码头……一片生机勃勃。大陈人秉承了温台人特别能吃苦的精神,短短十几年里,大陈岛已成为全国十大渔场之一。每当渔讯期来临,小岛四周云集来自闽、浙、沪、苏沿海的5000余艘渔船,桅樯如林。夜幕低垂,美丽的大陈渔港升起了万家灯火,蔚为大观。
栽下梧桐引凤来。现在大陈正在大张旗鼓地招商引资。大量投资的涌入,将给这个3000多人口的海岛带来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大陈从来没有像现在这么红火,这样兴旺。
大陈岛,浙江东南沿海一颗璀璨的“明珠”。
大陈岛,一座充满希望与朝气的美丽宝岛。
大陈岛 - 胡耀邦情系大陈岛
地处浙江省台州市的大陈岛,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祖国的东海之滨。就是这么一个在地图上很难找到的岛屿,曾牵动着胡耀邦的心,留下了他与垦荒队员的许多动人故事……
敌人破坏 我们建设
大陈岛位于浙江省台州市沿海,与一江山岛相邻,由上、下大陈两主岛和10来个小岛组成。上、下大陈岛总面积14.6平方公里。岛上土层深厚,土质肥沃,杂草茂盛,适宜造林、种植农作物,有利畜牧业。大陈岛渔场广阔,海洋资源丰富,是我国重要渔场之一。每逢鱼汛,来自辽宁、山东、江苏、福建、上海和浙江等地渔船,在此捕捞、停靠给养、避风,多时达数千艘。大陈岛又是南北交通必经航道,在军事上居于重要地位。国民党政府逃往台湾之初,妄图以大陈、一江山等浙江沿海岛屿作为“反攻大陆”的据点,并以胡宗南为统领,在岛上驻守国民党官兵1.4万多名和国民党省、县政府以及军事部门,同时设立“中美合作分院”、“保密局大陈联络站”、“西方企业公司”等特务机关及多处监狱。
1955年1月18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海陆空三军联合作战,一举解放了一江山岛,全歼敌军1000余人。盘踞在大陈岛上的国民党军队,惶惶不可终日。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命令美国第七舰队与其他部队,调集132艘舰艇、500多架飞机、45000余名海军人员、3000多名空军人员,从2月8日开始,把上、下大陈及渔山、披山、南鹿等岛18000多居民,强行劫到台湾,并烧毁岛上房屋,炸毁水井、水库,在岛上埋设地雷,制造了骇人听闻的“大陈浩劫”。
“敌人破坏,我们建设。”1955年11月间,当时担任团中央书记的胡耀邦来浙江考察,路经黄岩县(时属温州),得知大陈岛解放后,荒芜凄凉,迫切需要人们去重建。离开温州后不久,胡耀邦在青年团浙江省委召开的工作会议上,提议在大陈岛解放一周年来临之际,组织一支青年垦荒队赴大陈岛,建设大陈岛。当时,出席会议的团温州地委副书记郑朝梓和团市委书记叶洪生深切感到,不管有多么艰巨,这一任务将责无旁贷地落在温州广大青年身上。会议休息时,他俩迎向胡耀邦说:“耀邦同志,你刚才说的组织青年垦荒队去大陈岛的任务,就交给共青团温州市委来完成吧!”胡耀邦听了非常热情地说:“好,你们把队伍组织起来后,立即告诉团中央,团中央将在《中国青年报》头版上发表消息,派代表到温州送贺信、送队旗。这面旗绣上‘建设伟大祖国的大陈岛’10个字。”
“组织青年志愿垦荒队去大陈岛”这件事,得到温州地、市委领导的肯定与支持。当这一消息在全市青年中传开以后,广大团员与青年热烈响应,在短短几天里,就有800多人报名要求参加垦荒队,由于名额有限,许多青年因没有被批准而痛哭流涕。一支227名(其中海门区20名)的“温州青年志愿垦荒队”很快组成了,队员以高、初中毕业生为主,年龄最大的20岁,最小的14岁。团中央得知垦荒队组成与出发的日期后,《中国青年报》在头版用通栏标题作了报道,并用大幅照片刊出了队旗、贺信,新华社与《人民日报》等报纸向全国乃至国际上发布了消息。难忘的1956年1月28日。在温州市人民大会堂举行了隆重的授旗仪式。团中央代表与地、市委领导亲自将绣着‘建设伟大祖国的大陈岛’的锦旗与队旗授给垦荒队领导人,垦荒队员代表在会上向党和人民庄严宣誓:“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到最艰苦的地方去!誓把青春献给大陈岛!”
1956年1月31日,离春节仅几天,垦荒队员登上大陈岛,受到驻岛部队的热烈欢迎。他们涉着海水,把队员一个个背上岸。一双双年轻的手紧握着,仿佛在说:今后要并肩战斗,重建大陈岛。
2月1日,全体队员举着红旗,顶着隆冬的寒风,登上凤尾山顶峰,在团中央与各级领导的注视下举起右手,对着浩浩的长天和滔滔的大海,庄严宣誓:“我是一个青年垦荒队员,我志愿来到伟大祖国的大陈岛,面对这祖国的海洋,背靠这祖国的山河,脚踏这海防前哨,肩负着人民的希望,我们宣誓:坚持到底,决不退缩,与英雄边防军一起 ,用辛勤的行动,把海岛变成可爱的家乡 !”
宣誓完毕,团中央代表首先执锄破土,接着200多名青年垦荒队员在凤尾山上,竞相挥锄,迈出了艰苦创业的第一步。
艰苦奋斗 其乐无穷
垦荒队的任务是:开发土地,种上庄稼,利用岛上青草,发展畜牧业。可是,蒋军逃离前,在所有人到之处,布满了地雷和铁丝网,连麦地、菜园、水井旁边也不放过。从2月13日至21日几天中,驻军就扫出地雷7497枚。特别是那种塑料壳化学地雷,连扫雷器也发现不了,又不会腐烂,我军有数十名战士被炸伤残。为了迅速恢复生产,在驻军的指导和帮助下,垦荒队员学会了排雷与避雷知识,还想出了个办法,多放牧牲畜引爆地雷。两年中共有十几头牛、羊碰雷断肢,使垦荒队员免遭地雷伤害。
种庄稼、养牲畜,对刚从城市来的青年人来说谈何容易。手执硬梆梆的锄柄,不知如何挖土成垅。更为严重的是,没干几天,不少人双手就起血泡,夜晚睡觉,疼痛钻心,有的人甚至蒙在被里暗暗流泪。部分青年垦荒队员生产知识全无,分不清韭菜与麦苗,认不清薯种的头与根。女队员到麦地除草,有的人竟把一垅垅麦苗铲光了;不少人种番薯时,许多人把薯种的头埋进土里......这些看似笑话,却是垦荒队员遭遇过的尴尬。
然而,困难吓不倒年轻人。大家的战斗口号是:“决心苦战3年,改变大陈面貌”、“有100条困难,克服100条,有1000条困难,克服1000条;一定要把大陈岛建设成为海上乐园”。垦荒队员们把手上的血泡称为“光荣泡”,血泡破了,用毛巾包一下再干;肩膀肿了,皮磨破了,咬着牙照样把担子往上压。经过半年多磨练,大多数人的手上、肩上磨出了老茧,许多队员已能挑着80公斤的担子,步履自如地上山下地。凭着坚强的毅力和冲天的干劲,青年垦荒队员们完成了番薯、蚕豆、马铃薯和其他作物的播种任务,还建成了猪、兔、牛、羊畜牧场,植下了第一批果树。
正当队员们盼望着收获自己的劳动果实,准备向乡亲报喜时,一场无情的灾难降临。8月1日,强台风正面袭击大陈岛,狂风呼啸,巨浪滔天,暴雨倾盆。暴风骤雨掀翻了番薯藤垅,拔起了一棵棵果树,猪舍和牛棚刮倒了,牲畜四处奔跑,住舍墙塌瓦飞......“女队员下来,男队员跟我去!”队长一声令下,男青年一个个冲进暴风雨中。东坑畜牧场地处豁口,雨点像沙石扑面,不少人冲上去被刮倒了,他们或手拉手,或趴在地上往前爬,手脚划破了,裤子撕开了,硬是一寸寸爬过了最艰险的路,把猪一头一头救了出来。牛棚塌了,小牛压死,母牛没饲料,他们顶着风雨上山割草,喂养牛羊。厨房刮坏了,无法生火做饭,他们就咬食生番薯充饥。
在最困难的时刻,驻岛部队指战员来了,帮助垦荒队恢复生产。一位在战争年代失去了左臂的师首长,用仅存的一只手与队员们一起整理零零落落的庄稼,重新补压上各种藤苗。他的行动深深地感动了大家。经过努力,垦荒队终于夺得了第一个丰收年,当年收获番薯5万公斤,马铃薯2万公斤,蔬菜2.5万多公斤及花生、绿豆等农产品。
耀邦鼓励 再创业绩
头两年,垦荒队靠国家补贴生活,每人每月15元,还要留下2元用于福利医疗费用,生活比较艰苦,与原先的想象差距很大。在现实面前,一些队员开始退缩。有人借家中有事,请假不再归来;当年那位曾代表全队表过决心的队员也悄然离开……
1957年3月,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在北京召开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会上,分发了大陈岛青年志愿垦荒队的书面发言。会议休息间隙,胡耀邦指明会见垦荒队队长王宗楣。28日,会议刚刚闭幕,当王宗楣回到宾馆,团中央办公厅来电话通知,胡耀邦要再次接见他。晚上八时,一辆黑色轿车将王宗楣和团地委书记郑朝梓接到办公室。胡耀邦伸出温暖的手,问:“垦荒队员生活得怎么样?还有人想回家吗?”王宗楣急切地把埋藏在心中的欢乐与苦恼、疑虑和思索,一古脑儿说了出来。胡耀邦听了之后,伸出两个手指说:“团中央组织过两支垦荒队,一支是去北大荒的,一支就是你们。要告诉大家,要自力更生,不要向国家要什么,再奋斗几年,会好起来的……”你们是全国青年的榜样,绝不能退缩,要保持荣誉……你们送给我的龙虾(标本)我收到了,谢谢!我送点什么给你们呢?”他沉吟了一下,随即要秘书拿来一架望远镜,并说:“这是我战争年代使用的,现在用不着了,送给你们吧,再给大家写封信让你带去。”他略加思索,伏案挥笔:
宗楣同志转垦荒队同志们:
宗楣同志来北京开会,知道了你们在大陈岛艰苦奋斗的情况,知道了你们同心协力克服困难的情况,希望你们绝不要退缩,继续奋斗。
在你们面前,我想还有几年的困难,但是好日子一定会到来。我提议你们专门开这么一个会,深刻讨论一下:你们再艰苦奋斗几年,对全国青年有多大的影响,对你们自己的前途有多大帮助,讨论清楚了,你们大家的信心就会更坚强…….我愿意每3个月和你们通一次信。
祝你们
无论如何要保持荣誉!
胡耀邦
五月二十八日
胡耀邦同志的关怀、鼓励和语重心长的嘱托,进一步坚定了垦荒队员拓荒创业的信念,树立起有多少困难克服多少困难的信心。按照胡耀邦的指示,全队展开热烈讨论,重新制订了新的生产计划。在随后的一年里,不仅把强台风造成的损失夺了回来,而且发展了渔业,一支由70多名队员组成的渔业捕捞队很快组织起来,提出了“冲破浪涛,征服海洋”的口号,修复了被蒋军破坏后留下的7条小渔船,请来了老渔民帮教,下海干开了。海上生活远远不如岸上那样轻松,不少人一踏上渔船便被搅得头晕眼花,手脚酸软,恶心呕吐,就连上岸,还觉得天旋地转,晚上睡觉中也好似在浪里摇晃。可是,大家没有退缩,不顾烈日当空,风天雨日,坚持苦练,终于习惯了海上生活,学会了摇橹、驶船、撒网等.
1958年春天,为实现渔业机械化,全体队员每人每月除了吃饭和留下2元零用钱外,余下的钱全部支持建造机帆船。在水产行政部门的支持下,大陈岛上有了“勇敢”号机帆船,并于入冬投入生产,远征江苏吕泗洋与嵊山渔场,捕捞黄鱼、带鱼及其他水产品数百担。队员们尝到了自己捕来的海鲜,个个欣喜若狂,奔走相告。
垦荒队建设大陈岛的消息经报刊不断宣传,吸引了各地青年渔民、农民,他们纷纷要求到大陈岛开发建设。到1959年,全岛居民已达4000多人,生产开始向纵深发展,办起了水产综合加工厂、海鲜酱油厂、牛奶加工厂等。经过3年苦战,共收获番薯11.5万公斤、蔬菜5万公斤,各种鱼类8000多担,牛、羊、兔1000多头(只)以及其他农副产品,经济收入总计10多万元。
随着人民公社化的到来,垦荒队作为单一生产组织,如何适应当时的人民公社体制,成为新的问题,是继续和全岛军民一起把海岛面貌来一个彻底改变?还是半途而废返回温州去?这又是一次严峻的考验和选择。
1960年3月, 胡耀邦寄来一封1000余字的信,肯定与表扬了垦荒队的艰苦创业的精神,并明确指出:“在完成垦荒的历史任务后,要进一步担负起建设的新任务”,“要在当地党委的领导下,做好妥善安排,继续发挥垦荒队在建设中的骨干作用”。他还意味深长地说:“在我们的青年中,有好样的,也有差劲的,要教育他们坚持下来,对那些安不下心来的,让他们回去吧!”在信中他亲切提议:“在垦荒队组织撤退后,我提议你们开一个大会,给每个人发一个纪念章,要在报刊中进行宣传报道,还可以出一个小册子表彰他们的先进事迹。” 胡耀邦的信,又一次点燃了垦荒队员们的青春的烈火。绝大多数队员表示愿把自己的青春全部贡献给大陈岛的建设事业。垦荒队员的行动,立即得到温州各级党委的重视与支持。当时中共温州地委书记兼市委书记李铁锋亲自主持召开温州各部门领导人会议,传达了胡耀邦给垦荒队的信,指示各单位要在人、财、物等各个方面大力支持大陈岛建设,帮助解决垦荒队员中的实际困难。会议当场决定:从洞头和黄岩县城关、海门、路桥等城镇组织150名青年支持大陈岛建设;宣传部门与新闻单位要报道垦荒队的先进事迹;由温州专署给每个队员颁发纪念章;地市组织慰问团前往慰问。
1960年7月1日,由阎康侯副专员率领的地市慰问团到达大陈岛。在慰问大会上,地委领导庄严地宣布垦荒队已完成光荣的垦荒历史任务,垦荒队员要肩负起建设大陈岛的新任务。慰问团领导把一枚枚闪烁光辉的纪念章挂到垦荒队员的胸前。
深切关怀 视察大陈
1985年12月29日上午,当时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视察了宁波市所属的奉化、象山两县之后,从象山县的石浦港登上了一艘海军护卫舰,专程前往大陈岛看望老垦荒队员建造的南田新村,登门造访了4户人家,同老垦荒队员坐在一起叙家常。新村的街头挤满了欢乐的人群,胡耀邦站在他们中间同他们亲切交谈,询问他们的工作情况和家庭情况。
胡耀邦到达大陈岛的当晚,专门委托大陈镇给每一位老垦荒队员发请贴,邀请他们第二天早上到岛上新落成的青少年宫来聚会。
30日早晨,笼罩在大陈岛上的晨雾刚刚散开,山顶上的青少年宫就响起了一阵又一阵热烈的掌声和欢笑声。胡耀邦一走进会场,就问镇委的同志:“大家都到齐了吗?”镇委的同志告诉他除了9个不在家,其余80位都到了。胡耀邦用深情的目光扫视了一下全场,接着说:“1956年到现在快30年了,当年最小的现在多大啦?最大的现在多少岁?”有人回答,最小的46岁,最大的已57岁了。胡耀邦幽默地说:“那就不是年青的朋友来相会,而是年老的朋友来相会口罗!”话音未落,全场迸发出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我们同总书记相会了!”
大陈镇委书记向胡耀邦介绍了大陈军民同守共建、艰苦创业的情况,当听到1985年人均收入比上年可能增加104元时,胡耀邦笑着说,收入增加104元,这是镇委书记说的,不知道大家是否承认。老垦荒队员们异口同声地回答:承认。有人还大声说不止这么多。
这时,胡耀邦满怀激情地说:大陈的昌盛,第一是解放军的功劳,第二是你们老垦荒队员的功劳。老垦荒队员们听到总书记对自己30年辛勤劳动的高度评价,一个个眼睛都湿润了。
话题转移到教育问题,胡耀邦问:从7岁到13岁的小孩是否都上了学?岛上有几所小学,几所中学?有多少老师?教育质量怎么样?在场的人回答说不清楚。他大声问:“中学校长来了没有?来到这里不会见老师还行?你们这里这么富,不发展教育还行吗?”中学校长赶来汇报说,大陈岛的学龄儿童全部上了小学,初中学生有480名,占小学毕业生人数的95%,岛上已开始实行九年义务教育,成人中的文盲已基本扫除。胡耀邦听后满意地笑了。
接着,胡耀邦说,老垦荒队员过去是有贡献的,最困难的时候你们挺过来了,现在要继续作贡献,把大陈岛建设得更好。他问老垦荒队员有什么想法?大家一个接一个地发言,有的谈到大陈风光好,可以发展旅游业,有的希望能解决远洋捕捞问题......大家都请总书记放心,一定要教育自己子女在大陈扎根,一定把大陈建设得更好。
胡耀邦最后说,大陈岛要现代化,首先要解决交通问题。他请在座的中共浙江省委书记王芳同有关部门研究解决办法。他继续说,大陈要富起来,必须充分利用海洋资源,发展远洋捕捞和养鱼业。在这个基础上发展水产品加工和各种为渔业生产服务的行业。他建议大陈中学增加一门水产养殖和捕捞的课程,不但要教知识,还要教生产技术,可以请船老大来上课,让孩子们从小就熟悉渔业,热爱渔业。他说,你们老垦荒队员现在的任务主要是教育好自己的子女,要发扬当年你们垦荒的精神,掌握建设大陈岛的管理知识和技术知识,团结奋斗,为大陈的兴旺发达、繁荣昌盛作出贡献。
两个小时的会见结束了,老垦荒队员们有的掏出笔记本,有的拿出集邮册和影集,要求胡耀邦签名留念。挤在最前面的是老队员周银翠,在十年动乱中,她想方设法从造反派手中夺回了胡耀邦当年送给垦荒队的一架望远镜和垦荒队队旗,珍藏在家里十几年,近两年来她一家老少把收集到的180多颗五颜六色的海螺壳,粘成一个十分精致的宝塔,准备送给胡耀邦。29日下午,当胡耀邦到她家访问时,她亲手把宝塔送给了胡耀邦,胡耀邦回赠她一本中南海挂历。她高兴地说:这是最珍贵的传家宝啊!
登陆艇拉响了汽笛,站在甲板上的胡耀邦同聚集在码头上送行的垦荒队员和岛上居民挥手道别。
大陈岛 - 悲欢离合说大陈
这是一幕揪人心肺的拔根迁徙
这是一部撼人心魄的创业者史
这是一曲动人心旌的骨肉亲情
————悲欢离合说大陈
想要抹去却无法抹去,每当提起又最怕提起。岁月的流逝,或许已渐渐冲淡了人们的记忆;然而,历史不会忘记,这块弹丸之地曾留下现代中国众多名人的足迹;大陈岛不会忘记,沧海桑田,几经风霜,几易其主,几度兴衰;十万海内外大陈人更不会忘记,这里持续着一场长达半个世纪之久的悲欢离合……
大陈岛,昨日的故事
故园不堪回首月明中
海内外大陈人永生难忘公元1955年2月7日的夜晚。恰逢元宵佳节,月是圆的,海是蓝的,然而大陈人的心是沉重的。夜是那样沉寂,港湾内的军舰在月光下激闪着寒光。岛上户户通明,有人彻夜难眠,有人独饮独斟,有人捧土吻别。在大陈住了30多年的王大娘依依不舍,独自默默绕着住所转了一圈又一圈;病入膏肓的薛老鼠为了不拖累老婆儿子,于是夜投环自尽;八旬老人孔江坡病魔缠身,家人正在赶做棺材;此时此刻,以通共嫌疑被关在附近洋岐岛上的王其昌父子、王香花母女等10多人正饱受一场亲人生离死别却不能相见一面的煎熬。
明天就要告别世代居住的故土,迁往台湾,大陈人不禁百感交集,想了许多许多……
昙花一现的“海上小桃源”
“几家渔户傍山涯,网罟高悬石径斜,落日苍波金万点,归帆阵阵绕飞鸦。”这首诗说的是当年大陈千帆归晚的情景。大陈岛青山起伏,绿树成荫,空气清新,冬暖夏凉,奇石怪洞,引人入胜,四周的海里有捕不完的鱼,当时曾有“欠债如牛毛,只要海上一夜潮”的说法。民间还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从前有一姓陈的渔夫,因为忍受不了官吏的欺压,带领一批渔民来到岛上,从此过上了安乐的生活,以后,人们为了纪念那位渔夫,便把这个岛取名为大陈岛。然而,元明以来,倭寇骚扰,海盗猖獗,土匪盘踞,大陈岛太平日无多。直到抗战胜利后才略有转机。捕鱼生涯虽然艰辛,却难得有一份安宁的日子,大陈人知足矣。勤奋的大陈人利用山坡上的荒地种些果蔬,养些家禽,从大沙头到南坑还有一条1里余长的狭窄街道,几家店铺中可沽酒买百货,自给自足,颇有几分世外小桃源的气息。
好景匆匆。1949年夏,浙江大陆解放,国民党残兵败将退踞沿海岛屿。昔日宁静的大陈岛驻进了荷枪实弹的士兵,田园式的渔村筑起了堡垒、炮台,拉上了铁丝网。尤其是1950年5月舟山群岛解放后,大陈岛成为国民党在浙东沿海的唯一据点,其战略地位更加突出。1951年6月,曾有“西北王”之称的胡宗南被派往大陈,任“江浙反共救国军总指挥”,翌年在大陈成立“浙江省政府”,亲任“省长”。国民党正规军第67军也调防大陈。弹丸之地竟汇聚了35,000人口,军民比例达1∶1,几乎每家都住有六七个士兵。期间,蒋介石曾3次视察大陈列岛,蒋经国更是频频来岛,先后达20余次。
1955年1月18日,人民解放军首次海陆空三军配合作战,一举解放大陈之屏障———江山岛,大陈遂完全袒露在攻势之中,指日可下。
“金刚计划”———拔根行动
“大陈撤退”是台湾当局的既定方针。1954年8月,美国太平洋舰队司令史敦普上将到达大陈,会晤大陈防卫司令第67军军长刘廉一。经商讨研究,台湾“国防部”制定了“金刚计划”———全体大陈人弃岛迁台。这一计划后来被称为“拔根行动”。
1955年1月30日,一架“蓝天鹅”水上飞机缓缓停泊在下大陈海面,从机上走下一个身穿皮茄克的中年人,他就是国民党“政治作战部主任”蒋经国。蒋此行的目的是部署“金刚计划”的实施。同机前来的还有“国防部长”俞大维、装甲兵司令蒋纬国、保密局长毛人凤等军政要员。30余名中外记者亦闻风而来,蒋经国“走访”民众后,岛上开始登记户籍。不久,担负“护航”任务的美国庞大的第七舰队驶进了大陈港湾和附近海面。残酷的“金刚计划”开始了!成簇的渔船被炸毁,成堆的家具、成捆的渔网被浇上汽油烧掉,只是由于老百姓的苦苦哀求,才保留了稍好的民房……
天终于渐渐地亮了,人们又回到了无情的现实之中。一群群大陈人背着神位,抱着孩子,扶着老人,挑着行李,从四面八方向预先指定的3个码头汇集。下午1时起,一艘艘运输船驶出大陈港湾,甲板上哭泣声、喊叫声顿时交织在一起,真是一幕令人心碎的场面。等到大陈渐渐地消失,海浪愈来愈大,人们才依依不舍地进入舱内,而惆怅和失落却一齐涌上心头……
这次“金刚计划”从2月8日到12日共花了5天时间,岛上17132名民众除了3人因病和14人以通共嫌疑被关押外,悉数迁往台湾,留在大陈的是一片废墟、荒土和不尽的思念。
大陈人,中国吉普赛?
17000多大陈居民迁台后,被当局按原村镇亲属关系分散安置在花莲、台东、宜兰、屏东、高雄5县的十几个“大陈新村”里。所谓“新村”,却是一排排军营式的低矮平房。当局还成立了就业指导委员会,专门调查大陈人是愿意从事捕鱼、农耕还是做工。但是,人生地疏,语言不通,水土不服,立足谈何容易?台湾东海域水深,西海域沙丘多,不像大陈周区鱼多易捕,4户一条船,终日辛劳却难得一家温饱;从事工商业者由于当局缺乏计划,本身管理不善也纷纷破产;务农者大多分到偏远或低洼贫瘠土地,加上台风袭击,收获甚微,大多数只能靠做码头苦力及家庭手工维持生活,连官方也不得不承认,“直到民国五十三年(1964年),安置在各地的大陈民众的生活亦未获得改善”。然而,大陈人并未向困难和命运屈服。艰苦的环境须用强韧的生命力去克服,在乡下还不通行国语的年代,大陈人最早克服了跟本地人沟通的障碍。现在,他们与浙籍和外省籍台湾人通婚的情况很普遍,所从事的行业也不再局限于务农、捕鱼或做工……大陈,城市青年上岛举步维艰
“50年代,中国有两支青年垦荒队,一支去了北大荒,一支去了大陈岛。”
———胡耀邦
1956年1月,也就是在大陈居民迁台近一年后,在团中央书记胡耀邦的倡导下,一支由200多名温州市青年组成的垦荒队带着50年代青年的理想和憧憬来到岛上。此时的大陈一片凄凉:残垣断壁,沟壕纵横,弃物遍野,岛上还留有数以千计的地雷。大年除夕夜,城市家人正是欢聚的良辰,他们却蜗居在又黑又
潮的陋室里,就着咸菜,喝黑糊糊的番薯粥。五谷不分的城市青年样样都得从头学起:学种番薯,却头朝下———种倒了;学养兔,错把小兔当老鼠;学捕鱼,上了船人都站不稳,呕吐不止。刚有了收获,即遇30年不遇的强台风袭击,庄稼刮倒了,树连根拔掉了,房顶掀飞了,猪跑散了……
然而,随着时光的流淌,垦荒队员40年的青春和热血改变了大陈的面貌。今日大陈,已拥有水产、造船、发电、家电、橡胶、塑料等行业,总产值达1.626亿元,人均收入6300元,居民普遍住上了2至6层的楼房,地毯、壁纸、吊灯、彩电、卡拉OK、VCD、高档家具已进入渔民家中,程控电话普及率名列全区各乡镇前茅。
美国,热血男儿赤手空拳闯天下
“男儿有泪不轻弹,男儿立志须自强。”———几位创业者
70年代初,台湾的大陈青年开始了第二次迁徙,他们远涉重洋,来到美利坚,凭着勇气和毅力,学会了英语、粤语,扎下了事业的根基。由于大陈人忠厚老实、吃苦耐劳,成为各行各业争相揽聘的对象;又由于大陈人的聪明才干,使以广东菜及川湘菜为主流的美国中国餐馆出现了稍加改进后的浙式辣味菜,名声大噪,大陈人也由杂工、跑堂跃升为大厨,并逐渐与店东合营而当了老板。如牟呈华、周春友、汪冬富等人开的中国餐馆已遍及美国许多城市,跻身百万富翁行列。此外,还靠救济和奖学金出了上百位博士和硕士。
从大陈到台湾,从台湾到美国,迁徙总是伴随着大陈人;面对新环境,开拓—挫折—再开拓—成功,两岸大陈人走过的路是那么不谋而合。在世界各地,吉普赛人依靠当地居民为生,大陈人却靠自己一双勤劳的手开辟了一个崭新的世界。海之韵,两岸大陈人的对话
1992年春,台湾著名电视节目主持人凌峰为拍摄系列风光片《八千里路云和月》登上了大陈岛,他带回了海外大陈人梦中的热土和大陈岛人民对他们不尽的思念。
大陈人迁台屈指已有43载。不少人已经作古,葬在异域他乡,活在世上的第一代大陈人也大都是七八十岁的老人了。乡音未改,鬓毛已衰,回首故乡千里外,别离心绪向谁言?多少个月明之夜,他们遥望故土,供起了一座座祖宗的神位。陈郑东领,这位105岁高寿的老太太临终前还断断续续念叨着“大陈,大陈!”看君已作无家客,犹是逢人说故乡——旅居美国的大陈人成立了大陈同乡会,每逢中国传统节日都要济济一堂大聚餐,以增乡情……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大陈岛的人们何尝不在思念海外的骨肉?孔江坡,那位家人迁台时正赶做棺材并放在床前让他死前自己滚进去的八旬老人,被上岛的解放军战士救活后又活了16年,1972年他带着终生遗憾离开人世,真可谓死不瞑目。老大陈人迁台时留下的民房,屋顶已长满野草,墙壁上已爬满青苔,谁知道哪一天,流落异乡的亲人会突然归来叩开自己的家门?每到台风季节,当地政府和群众总是满腔热情地接待前来避风的台湾同胞。逢年过节,大批的贺卡、礼物飘洋过海,从大陈岛到台湾,到美国,海底电缆更是牵动着多少海内外大陈人的心。
历史似乎开了一次大玩笑,它让世代依海为生的岛民上岸从事工商,而让不安分的城市青年上岛捕鱼垦荒。然而,风风雨雨几十年过去了,他们丢掉了多少幻想、屈辱和怯懦,却从未给大陈丢过脸。半世总为天地客,一家今是故乡人——今天,大陈的子孙遍布世界各地,有的已事业有成,有的依然贫穷,但不管天涯海角,无论贫富贵贱,世代莫忘:根在大陈!
大陈岛 - 大陈岛,400多温州青年曾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