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词语
查词语

佞哀

拼音:nìng āi

注音:ㄋㄧㄥˋ ㄞ

繁体:

基本解释

为了迎合取媚,故意做作的哀痛。《文选·潘岳<西征赋>》:“驱吁嗟而妖临,搜佞哀以拜郎。” 李善 注:“ 邓曄 于 匡 起兵南乡, 莽 愈忧,不知所出。 崔发 曰:‘《周礼》,国有大灾,则哭以厌之。’ 莽 乃率羣臣至南郊,搏心大哭,诸生甚悲哀,及能颂策文,除以为郎也。”

基本含义
指虚伪而又悲伤的哀痛之情。
详细解释
佞哀由“佞”和“哀”两个字组成。佞指的是虚伪、阿谀奉承,哀指的是悲伤、悲哀。佞哀表示的是一种虚伪而又悲伤的哀痛之情,形容人表面装作悲痛的样子,实际上却心里暗喜。
使用场景
佞哀常用于形容那些表面上装作悲伤、但实际上却暗喜的人。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用于批评那些虚伪、阿谀奉承的人。
故事起源
佞哀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左传》中。故事发生在鲁国的昭公时期,有一个叫佞季的人,他是昭公的宠臣,经常以悲痛的样子来哀告昭公。然而,佞季内心却是暗喜的,他只是为了讨好昭公而装作悲伤。这个故事成为了后来佞哀成语的来源。
成语结构
形容词+形容词
例句
1. 他在别人面前装作佞哀的样子,但实际上内心却是暗喜的。2. 那个政客总是带着佞哀的表情,让人看不出他真正的意图。
记忆技巧
可以将佞哀的发音“níng āi”与“虚伪而又悲伤”的含义联系起来,形象地想象一个人表面上装作悲伤的样子,实际上却心里暗喜的情景,以帮助记忆。
延伸学习
可以进一步学习与佞哀相关的成语,如“佞幸”、“佞邪”等,以拓展对这些成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幼儿园学生:小明在做错事后,装作佞哀的样子请求老师原谅。2. 小学生:他看到同学们考试不好的成绩时,表现出佞哀的样子,但实际上他心里很高兴。3. 初中生:她为了取悦老师,总是装作佞哀的样子,但同学们都看穿了她的虚伪。4. 高中生:那个政客在演讲时带着佞哀的表情,试图获得选民的同情与支持。5. 大学生:面对失败,他选择了佞哀的态度,但实际上他内心对失败并不感到悲伤。希望这份关于“佞哀”的学习指南能够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个成语。
推荐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