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词语
查词语

祭獭

拼音:jì tǎ

注音:ㄐㄧˋ ㄊㄚˇ

繁体:

基本解释

即獭祭。獭食鱼前习惯将鱼捕获而陈列,若陈物而祭,因有此称。见《礼记·月令》。后用以比喻文中罗列或堆砌辞藻典故。 清 钱谦益 《<艺林汇考>序》:“勤学有食跖之能,临文无祭獭之瘁。”

基本含义
指用虚伪的方式对待别人,表面上做出恭敬的样子,实际上心怀恶意。
详细解释
祭獭源自中国古代的祭祀仪式。在古代,人们会以祭獭的方式来祭祀神灵。獭是一种机灵、狡猾的动物,因此祭獭成为形容人表面恭敬而内心阴险的行为。这个成语形象地揭示了人们在表面上虚伪恭敬,实际上心怀恶意的行为。
使用场景
祭獭这个成语常用于贬义,用来形容那些表面上对别人恭敬有礼,实际上心怀恶意的人。可以用来形容那些虚伪的朋友、同事,或者用来批评那些经常做出虚伪行为的人。
故事起源
祭獭这个成语的故事起源于中国古代的祭祀仪式。古代人们相信獭是一种灵动的动物,可以代表人们的心意传达给神灵。因此,人们会将獭放在祭祀的仪式上,以此来表达自己的恭敬和虔诚。然而,有些人会利用这个机会,表面上做出恭敬的样子,实际上却心怀恶意,对待别人虚伪。后来,这种行为被形容为“祭獭”。
成语结构
祭獭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成语,第一个字“祭”表示祭祀的意思,第二个字“獭”则代表了獭这种动物。
例句
1. 他在公众面前总是一副恭敬的样子,但实际上他是个祭獭的人。2. 这个朋友表面上对你很好,但实际上他是个祭獭的人,你要小心。
记忆技巧
可以将“祭獭”这个成语与獭这种动物的形象联系起来,想象一个表面上温顺可爱的獭,但实际上心怀恶意,表现出虚伪的行为。这样的形象可以帮助记忆这个成语的含义。
延伸学习
如果想深入了解中国的成语文化,可以进一步学习其他有趣的成语,了解它们的起源和用法。同时,还可以学习相关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故事,加深对成语的理解。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们班上有一个同学表面上对大家很友好,但实际上却常常捉弄别人,真是个祭獭的人。2. 初中生:这个班上有个同学总是表面上对老师很恭敬,但实际上他经常偷看手机,真是个祭獭的人。3. 高中生:他在面试时表现得非常恭敬,但实际上他并不打算真正加入这家公司,只是想获取一些机密信息,真是个祭獭的人。
推荐词语